每天都有名师为我授课 第235节

作品:《每天都有名师为我授课

    祝桥恼羞成怒,还没来得及反驳,谢来就狠狠的咳了几声,“云副使未免过分了。都在商量办法,你却引起内部矛盾,这是要让我们出师不利吗?”

    云长玉气愤不已,但是想到云太傅的叮嘱,只能忍着这一口气。

    谢来并不想和他们闹翻。此次不止要治水,还要笼络这些人,为己所用,做给皇帝看。

    要不然没法通过皇帝的考验。

    即便老师们能帮忙安排他们跟随自己,但是也不能让人服众,这是谢来不想看的。所以刚刚他才会露一手,露露自己的手段。

    谢来道,“我知道你们平日里各有想法,但是此次却事关重大。不是为我们自己的前程,而是为了无数被洪水所困的百姓。我希望大家能在这期间互相配合,不要因为自己的私心让生灵涂炭。”

    “好了各位,拿出各自的本事来吧,我相信你们都有自己获得帮助的渠道。”

    几人互相看了眼,互相有些防备。

    谢来笑道,“怎么,我都已经尽了全力了,你们是想捡现成的?这倒是让我高看各位了。”

    云长玉最是心高气傲,听不得这种话,立马道,“我自然也是做了准备的,此次有族人在此地经商,对此地的情况最是了解,早就写了信息回来了。当地商人正在筹措粮食,准备赈灾。”

    谢来听着,怎么就觉得不靠谱儿呢?

    其实有件事儿他还没往外说,那就是最先哄抬物价的,就是给世家打理生意的世家旁支商人。

    只是不想引起内部矛盾,所以他就隐去人家出身罢了。?祝桥见云长玉也拿出底牌来了,也不甘落后,“有几个县令正出身寒门,知道民间疾苦,必定能积极配合。”

    谢来一听,问了名字。

    祝桥就说了两个名字。

    谢来沉默了,这两名字怎么就和宋城他们汇报上来的名字那么像呢?这几人就是消极抗灾的代表。而且在当地还有个扒皮县令的称号。当地的老百姓都穷的叮当响了。

    最后是青云书院的刘连青,他骄傲道,“东州知府正是我的同门师兄,赈灾一事,有他配合,自然是事半功倍。

    谢来听了面露微笑的点头,内心深处只想骂人。

    这些人提供的外援竟然一个都没用。这东州知府要真是个好东西,能不给老百姓放粮吗?

    据宋城所说,这位是个雅致的知府大人,每日里就是观花赏画。不理政务。

    谢来只庆幸自己得亏是有自己的门路,要是靠着这些人提供的门道,自己只怕到了当地也要当瞎子聋子了。

    “很好,各位提供的信息很有用,我现在信心倍增。只希望各位到了地方之后,能将这些人脉用起来。到时候我就看各位的本事了。真能立功者,我便是自己不要功劳,也要为各位请功。”

    说着对着几人拱手。

    三人还礼,然后对着身边的人露出一个桀骜的笑容。反正就是互相不服气。

    谢来笑着看着大家,心里想着,我就看你们丢脸。

    不受点打击,只怕你们团结不起来。

    等知道朋友竟然是敌人,沦落到举世皆敌的时候,才知道同伴的可贵。

    一路磕磕绊绊的,总算是快到江东地界了。也是从这会儿开始,大家看到了很多乱民。

    谢来拦了几个人一问,都是逃荒的。

    水把田地淹了,家里粮食也一并淹了。当地没吃没喝的,卖儿卖女都卖不出去。只能白送给大户人家,求着有口饭吃。

    这些身体不行的,白送都不要,只能逃荒。

    看着这些人饿的不成样子,谢来满肚子的计划一时间都用不上了,只想给他们吃口饱饭。

    赶紧让人支骑起大锅,给这些人煮了粥。

    “乡亲们,你们要是有亲可依靠。我不拦着你们,但是如果你们在外面无依无靠求个活路,我还是希望你们能回去。这次我是奉命来为你们治理水患的。朝廷不会不管江东的,水患会治理好,百姓也会安顿好的。你们去了外面,路途遥远,怎么活?”

    这些人一看谢来这年纪,心里都没法相信他的话。

    这官给他们喝粥,是个好官,但是人太年轻了。

    他们已经被当官的欺骗太多次了,哪里敢信。

    纷纷都低着头喝粥,准备喝饱肚子赶紧赶路。

    谢来知道自己留不住他们,他太年轻了,得不到这些人的信任。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朝廷在百姓心里已经没有了信用了。否则哪怕朝廷安排个小儿来,也是有人信的。

    有老人喝完粥就给谢来磕头。

    谢来赶紧扶起他,老太太道,“大人,你是个好官。你这样年轻,人还心善。以后肯定是个好官。但是我们要找一条活路啊。我儿子去打蛮人了,我家孙子都送给人家当奴仆了,老头子也在路上饿死了,我们得出去找个活路,以后才能有指望。”

    她身边的儿媳妇边扶着她,边抹着眼泪。

    谢来鼻子酸了,眼含热泪,“老人家,你信我,我会让你们过上安稳日子的。一日办不到,我一日不走。”

    老人家还是摇摇头。实在是没有办法把生的希望放在一个心善的小大人身上。

    喝完粥之后,众人继续赶路。谢来给他们一人分了两斤米。

    云长玉有些不同意,“还未到当地,就用了这许多粮食。”

    谢来道,“他们难道就不是江东的百姓吗?本来就是江东没治理好水患,让他们流离失所,难道还要让他们饿死在逃荒的路上吗?”

    祝桥倒是理解谢来,“大人,应该留下他们的。这一走,日后江东治理好了,也缺了人来耕种。”

    谢来摇头,“鲜花盛开,蝴蝶自来。若是江东治理的好,他们自然会回到老家。”

    只有刘连青还在问那些灾民关于东州的情况。“陈知府就没管管吗?你们为何要离开,东州没有安顿你们吗?”

    这些灾民都不想理他。有实在气不过的在那边痛哭,“哪里管我们,那知府大人还在办百花宴呢。”

    “不可能!”刘连青不敢相信这种事情。

    灾民见他这样反应,只在心中骂了一句,呸,官官相护的狗官!

    还有什么不可能的。

    他们这些百姓若是有半点活路,谁又想离乡背井去外面讨饭?

    为这些灾民耽搁了半日,也不是全然没有收获。至少几人对江东水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了。

    按照逃出来的灾民所说,那地方饿殍满地,每天都有人饿死。

    能逃出来的都是命大了。

    第196章 东州同志会

    谢来见刘连青一副备受打击,不想承认的模样,看的都牙酸了。

    年轻人,受到的打击还是太少了。

    不就是同门师兄不是自己喜欢的模样吗?这有啥,有一天信仰崩溃,那才是灭顶的感觉。

    谢来和大家提议,微服出行,先进城去体察民情,然后再通知大部队进进城。

    这事儿得到了所有人的同意。

    刘连青是想亲自验证是否真如灾民所说的那样,祝桥和云长玉则是想看他的笑话。顺便再捉一下青云书院的小辫子。等回去了,就把这事情大肆宣扬。看看这青云书院日后还如何清高自傲。

    一行人商议好,交代了这次的护卫队队长。

    护卫队是户部安排的。毕竟押送了许多粮草,要确保路上安全。

    这支队伍全权听从谢来的安排,倒是没有别的小心思。

    听了谢来的指令之后,就安排人就地休息。

    谢来几人则轻装简行,带着身手好的护卫进城去。

    越是临近东州府,乱民越是多。和前一批人所说的一样,先走的反而是能走得动的,后面的是走都没法走的。

    拖儿带女,老弱病残。

    谢来便是想救人,都有一些无能为力的感觉。

    忍着心里的不适,几人进了城。刚到城门口,还被人拦住了。问是干什么的。

    谢来道,“行商的。”

    守城门的城头兵道,“拿的是哪家的牌子?”

    谢来道,“东州商会的牌子。”他还从身上拿出牌子来。这还是宋城给他弄的。

    听到谢来有凭证,这小兵倒是不敢拦着,只是还是敲了一笔油水。

    进了城门,另外三人就开始骂起来了。

    祝桥道,“真是鱼肉百姓,这样的时候还要收好处。”

    云长玉问道,“那牌子又是怎么回事?”

    谢来道,“我早就说了,这里商人囤积居奇,抬高粮价发灾难财。他们组建了商会,所有从外面来的货物必须是通过商会同意的,才能进入。而且进入商会之后只能卖给商会统一出售。这其中意义,你们可懂?”

    这就是想要垄断一切物资啊。

    这几人也不是没见识的,立马就想到这个情况了。

    这样一来,外面的东西进不来,百姓只能找这些人买。自然是任由着他们开价了。

    云长玉咬牙,“这商会到底是何人负责的?”

    “你自己去打听吧。我们几人分头行事,在城门口的茶馆汇合。”

    几人也迫不及待去找自己在这边的人脉了,拱拱手,各自领着一个护卫离开。

    谢来则带着两个护卫和柱子在城内游荡。

    路上一堆人坐在地上讨饭。

    这些人都是已经失去了田地的灾民。他们正等着富贵人家的一口施舍,又或者是官府开仓。

    谢来去了东州府知府附近,那边人来人往,正在办宴席。

    就是传说中的百花宴。

    按照宋城说的,这位知府十分附庸风雅,来了这里之后就一直收好处,而且他也挑,不要银子,就只要书画名花。仿佛这样就不算贪。

    商会每年都会从外地弄这些东西回来上供给他,他就基本不理事儿。

    柱子对这狗官深恶痛绝,“少爷,我们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