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佛系炮灰 第282节

作品:《七零之佛系炮灰

    这话不只是吴梦婷提起,其余的知青也说过,就连社员们也都纷纷表示,钱知一很喜欢上山乱走,有一次还从山上滚下来摔断了腿。

    可至于他上山找什么,那就没有人知道了。

    公安带着人,顾三叔又组织了社员们一块儿上山,也没找到任何的痕迹,只得先放弃了这条线索。

    钱知一逃跑了,公社和公安前前后后查了一个月,愣是什么都没查出来。

    只知道当时顾建国帮他们打了证明,两人就带着孩子去买了火车票往北京去了,北京那边出入的人太多,一时不太好查。

    隔了一段时间,才有乘务员说有印象,当时两人带着孩子确实是到了北京。

    可出站之后去了哪里就不好查了。

    离开车站之后,他们三个人就像是消失了一样,没有留下任何踪迹。

    邮局那边也有了消息,可往钱知一这边汇钱寄东西的地址每次不同,信息也都是假的,查来查去什么都没留下。

    下放的四个人也被里里外外盘问了一遍,幸好他们跟知青所压根没联系,倒是被轻轻放过。

    钱知一跑了,生产队的日子却还得继续过。

    农忙起来,社员们也都没工夫议论纷纷了,上河村再一次恢复了平静。

    唯一的不同就是,现在生产队的知青再想要出门,那开证明可就难多了,而且把时间扣得很紧。

    顾建国也是怕了,虽然最后也没查出来钱知一是奸细的证据,但今年上河村是别想评选优秀了。

    想起之前因为刘大柱没了资格,现在又因为钱知一没了资格,顾建国心底也是叫苦不迭。

    不只是上河村,黛山市都特意下了命令,下乡的知青除非必要不能离开所在地,如果一定要回乡探亲的,就得需要经过大队、公社的共同同意。

    这命令一出,知青们自然是暗暗叫苦,心底将逃走的钱知一骂了个狗血淋头。

    没有人知道钱知一到底去了哪里。

    第177章 嫉妒(二)

    钱知一逃走的事情引起了轩然大波, 但时隔几个月,上河村生产队却早已经平静下来。

    除了刘婶对此念念不忘,知青们在出门难的时候暗骂几句, 社员们也只有在茶余饭后的时候,才会提一提这话茬。

    顾明东趁着农忙, 大伙儿干完活回家就直接躺平, 半夜又进山了几次。

    但无一例外,不管是异能感知还是靠自己的双眼,他一直没找到那个宝蓝色的湖泊。

    除了那十个藏宝的大箱子之外,顾明东一无所得, 以至于他开始怀疑那个梦的真假,亦或者是斗转星移,山里头发生了巨大的地貌变化。

    既然一直找不到,顾明东就暂时将这个念头放下了。

    几次进山,他倒是也找到不少收获, 在深山里头有一大片的野板栗和山核桃, 只是太偏僻了一些,想带人进来不容易。

    顾明东只能自己捡了一竹篓回家。

    顾亮星一看,惊讶道:“爸, 现在山上还有栗子呢?”

    这都快五月了,按理来说去年的板栗早没了, 今年的还没结果。

    顾明东解释道:“去年挂树上留下来的, 估计还能吃, 不过味道肯定没新鲜的好。”

    “我开一颗尝尝。”顾亮星说着, 也不用剪刀,捏着一颗板栗球放到地上,两只脚分别踩住一般, 用力一压,里头棕色的板栗就露出来。

    野板栗的板栗球不算大,里头就一颗板栗,但长得倒是很饱满。

    顾亮星直接伤牙齿咔嚓一下,鲜嫩的果肉就进了嘴:“还能吃,很新鲜。”

    说完就招呼弟弟妹妹都过来吃,他剥板栗倒是上瘾了,很快一堆圆溜溜的板栗就堆在了那里。

    顾亮晨对板栗不那么感兴趣,他从竹篓底下翻出一堆鸡蛋大小的绿色果实来:“这是什么?”

    “野生山核桃。”顾明东解释道。

    上河村一带有板栗树,但山核桃倒是很少见,尤其是这东西需要经过加工,孩子们见到的时候,就只剩下里头的硬果了。

    顾明东索性拿起一颗,在上面竖着划了一道,转了个圈再划一道,形成了一个十字切口。

    用力一抠,果皮就直接脱落,显露出里面棕色的果来。

    再用力一敲,山核桃就被打开了,顾亮晨接过去尝了一口,苦得眉头都皱了起来。

    顾明东哈哈一笑:“忘记山核桃得先煮熟了才能去掉这股子苦味。”

    顾亮晨吐了吐舌头:“我来剥,剥完煮熟了再吃。”

    比起板栗的刺球,山核桃的外皮看着圆溜溜的,似乎更好剥,但实际上剥起来困难不说,汁液还会直接黏在手掌上,变得黑乎乎的还带着味道。

    顾婶上门的时候,就瞧见顾明东带着个孩子蹲在门口,再一看,在收拾山货呢。

    她忍不住笑道:“咱们生产队里,也只有你有这个耐心给孩子收拾零嘴儿。”

    “就是闹着玩儿。”顾明东自己也喜欢吃,所以才愿意折腾。

    “婶,怎么这会儿过来了,有啥事儿吗?”

    顾婶这才想起来正事儿:“你两个嫂子快生了,我数了数家里头的鸡蛋还不够,就想来问问你家有没有,有的话留着点,到时候我拿别的来换。”

    生了孩子就得送红鸡蛋报喜,就算现在不主张铺张浪费,但需要的数量也不少。

    顾婶家两个儿媳妇前后怀上,算了算生孩子的时间也差不多,所以她才想着早点打算起来。

    这也不是什么麻烦事儿,顾明东一口答应下来。

    “家里头现在攒着的不多,婶啥时候要?”

    顾婶是知道,生产队其他的社员家攒了鸡蛋,都是拿出去卖了柴米油盐,但顾明东家从不,都是留着自家吃。

    “来得及,至少还得一个月。”

    她也不只是找一家,而是跟生产队家里头宽裕的都商量好,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等顾明北回来,顾明东就把这事儿跟她交代了,毕竟家里头的粮食米面和鸡蛋都是归她管。

    顾明北一听,笑着说:“大哥,咱家是得多攒点鸡蛋了,等年底二哥结了婚,指不定过两个月就要有小侄子了,那孕妇不得补充补充营养。”

    毕竟像他们家这样敞开了吃鸡蛋,时不时就要吃肉的人家,生产队都挑不出来。

    要是吃的抠搜点,指不定这次二哥结婚,钱也不会紧巴巴了。

    “实在不行就花钱买,鸡蛋总能买到的。”顾明东不在意的说。

    说着还摸了摸两个儿子的小脑袋:“亏待谁也不能亏待咱们自己的嘴和肚子。”

    顾明北也就是一说,她看向在院子里找食的母鸡:“要是能多养几只鸡就好了。”

    顾婶说还得一个月,顾明北数了数鸡蛋,觉得到时候分出一篮子也没问题。

    谁知道才隔了两天,那头就传来消息说生了。

    “怎么现在就生了,不是说还得一个月吗?”顾明北奇怪的问道。

    顾明西年纪大,倒是知道一些:“女人生孩子的时间算不准,既然来报信了,咱赶紧带上东西过去吧。”

    这时候顾明东没媳妇的坏处就凸显出来了,在乡下这样的人情往来,通常是已经嫁了人的媳妇婆婆来走动。

    但老顾家情况不一样,顾明东没媳妇,家里头也只有两个未出嫁的妹妹,所以只得自己上。

    顾明东和顾明西一块儿上门,进了门才发现气氛不太对。

    “叔,我先把鸡蛋送过来了。”顾明东放下东西,没瞧见顾婶。

    顾叔正在生闷气,听见他们的声音才抬头,勉强露出个笑:“阿东有心了,哎,保家多了个儿子,卫国又多了个女儿,你俩嫂子都在新房子那头。”

    “你看我们过去也不方便,就索性拿到老房子来了。”顾明东说道。

    “没事儿,反正都是你婶操持,她待会儿也就回来了。”

    等走出门,顾明西便问:“哥,你瞧见没,叔的脸色不大对啊。”

    “本来说还得一个月才生,结果现在就生了,你说这里头会不会有啥事儿?”

    “卫国哥又多了个女儿,叔总不会因为这个生气吧?”

    顾明东摇头道:“叔不是这样的人。”

    顾明西噘了噘嘴,哼哼道:“叔是还好,但婶就不一定了。”

    顾明东跟两个堂哥堂嫂都不算熟络,主要是他们年龄存在差距,原主跟他们的关系就一直淡淡。

    甚至因为顾叔一直过于照顾大侄子,导致两个堂哥堂嫂的不满,在他穿越过来之前,就算是脾气最好的顾保家,对原主也不是没意见的。

    所以听见这话,顾明东就说:“反正有叔看着,也不会惹出大乱子来。”

    顾明西一想也是,反正又不是她亲嫂嫂,她想管也管不着。

    顾家兄妹走了没多久,顾婶就沉着脸回来了。

    一瞧见她,顾叔就指了指那两篮子的鸡蛋:“阿东小西刚送过来的,估计是把家里头的鸡蛋全拿过来了。”

    顾婶一看,眼睛一酸,拍着大腿骂道:“我这是造了什么孽,这儿子媳妇反倒是不如隔房的侄子侄女贴心,这是上辈子欠了债,这辈子要还给他们啊。”

    顾叔叹了口气:“行了,你小声点,传出去让别人怎么看?”

    “我就是要让大家伙儿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她进门到现在这么多年,就给卫国生了两个女儿,我亏待过她没有?”

    “这么多年来,但凡是菊花有的她也有,她到底有啥不满足的,为啥要害我大孙子。”

    顾婶越说越是悲从中来,她承认自己对儿媳妇只有两个女儿,没生儿子,心底是有些不高兴的。

    但她自问在家里头,从来都是一碗水端平的,偶尔因为老大家的要养老,稍微偏向了一些,可大面子差不离。

    当初两个儿子想造新房子,他们老俩口也是又是出钱,又是出力。

    等两个儿媳妇同时怀了孕,顾婶甚至更照顾小儿媳妇一些,因为觉得夫妻俩膝下没个儿子,心底想好好照顾,让她早点生一个。

    可谁知道一切都好好的,都快要生了闹出这么一遭事情来。

    原来产期将近,妯娌两个又差不多月份,随着日子越来越近,生产队的姑六婆便开始猜她们肚子里的男孩女孩。

    左右都是酸儿辣女,肚子圆圆是女儿,肚子尖尖是儿子,诸如此类的话。

    偏偏顾家大儿媳妇肚子尖尖,反倒是小儿媳妇肚子圆圆。

    大伙儿便开玩笑说,老大家的怕是要生第个儿子,小的就惨了,估计得生闺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