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379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如果说,之前他对于晋省的能源林计划还有几分不认真,现在,群众的呼声之重,落在他心里,像是榔头一样,敲碎了他最后一点不以为然。

    ……

    第668章 得罪人

    就目前得到的信息而言,晋省大举营造能源林的计划几成定局。

    而对嘉谷来说,服从政府与国家部委的规划,扮演技术服务角色,无疑是最省心的。

    但当齐政不希望看到能源林变为晋省的另一个“煤炭产业”后,嘉谷需要面对的形势变得复杂起来。

    晋省有什么?国人普遍印象中,除了煤炭,晋省真是一无所有。

    煤炭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之处在于生产门槛低,挖就能赚钱,那么谁来挖呢?关系硬的挖,拳头硬的挖,直接后果是权力寻租。

    到了最后,谁的拳头有国家的硬?

    因此晋省百强企业中,有80家是四大传统支柱(煤炭、焦化、冶金和电力)企业,而百强企业营收的90%,是国企贡献的。

    同时,在政策、资本都向国企倾斜的情况下,民营经济没有活力,很多直接是依附大企生存——这甚至比东北地区还夸张。

    某种程度上,能源林也相当于一个“油田”,只不过是一个对环境更友好,同时也对环境要求更高的“绿色油田”。

    能源行业本身的复杂性,注定会造成很多的不确定性。马定文在林业生产管理上是一把好手,但对于战略布局并不敏感,于是齐政招来了战略部部长丁显。

    事关一国的战略投资计划丁显都做过,说话也有了高屋建瓴的意思:“别说,现在还真的是投资晋省最好的时机。”

    “官场的肃清让投资环境都清明了不少;战略上,晋省在对外开放试点、守疆卫海没有大的存在感,但在能源经济创新、经济结构转型及国企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相当的发言权。晋省的动态比较优势在传统的能源工业升级——传统能源领域绝对话语权、区位优势——中部枢纽,劳力价格、陇海并行线,西部开发桥头堡、土地资源——因为落后而便宜……”

    “难得可贵的是,煤炭经济的下行,让各级政府都抓耳挠腮追求新产业投资,以帮助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能源林计划可谓是恰逢其时。”

    至于类似“晋省以后还行不行?”、“没了政策,没了煤炭,晋省的出路在哪里?”这样的问题,丁显是嗤之以鼻的。

    1945 年,一片废墟的岛国和德国出路在哪里?

    1955 年,刚刚结束半岛战争的南韩的出路在哪里?

    1965 年,刚刚被马来西亚逼出国门的新加坡出路在哪里?

    1976 年,尚未走出阴霾的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但这些被外人甚至他们自己都看衰的地区和国家,现在都直挺挺地站在世界上,发着自己的声音。

    没有什么地儿是不行的,关键是人民的选择靠不靠谱。

    齐政点点头,开始说出自己的意见:“能源林计划,大概成了晋省的‘振兴计划’。但我想说,一个生命体的生命力是来自内部,所有没有从内部唤醒群众主动性的振兴计划都是伪命题。没有什么比分润利益更能凝聚人心的了。”

    丁显想了一下,抓到了齐政的重点:“您是说,像我们的合作社体制一样,让更多民众从中得益?”

    “对。”

    “这样的话,我们可是要得罪人的。”丁显略作思忖,就提醒了一句。

    齐政笑问:“得罪谁?”

    “别的不说,要投入真金白银的能源企业肯定一肚子意见。”丁显摊开手:“想一想,他们愿意与嘉谷共享利益,是因为离不开我们的技术,但凭什么要让不相关的人插一脚?”

    承包山林最大的风险就是投资周期长,特别是在林木成材产果之前,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注定是普通民众玩不转的。

    “想想好像有点,再想想,好像也没啥。”齐政哈哈一笑,道:“这就是能源林不同于煤矿或油田的地方了,能源林‘产油’虽然理论上永不枯竭,但产量相对也不稳定。起码,要想高产,管理者是要投入相当感情的。”

    丁显琢磨了一下齐政的说法,不由得点头赞同。

    投入感情种树,听上去貌似有点扯淡,但以嘉谷丰富的农业管理经验,这一点是得到了充分论证的。

    不比冷冰冰的煤矿或油田,只需面对冷冰冰的机械——能源林是有生命的,而生命是需要用心呵护的。

    这跟养小孩是一个道理,有吃有穿当然也能养大,但精心培养,才能培育出出类拔萃的后代。

    无论是种树还是养小孩,没有投入感情的人,是做不到用心呵护的。

    所以,齐政做的“扩大利益受众”决定,可不仅仅是为了社会公平,还关乎能源林的未来。

    问题是,能指望脑子里只有“黑”、“金”两种颜色(煤与钱)的能源企业,理解这个听上去有些扯淡的道理吗?

    齐政正容道:“有些人,得罪也就得罪了。要做成事,哪有不得罪人的。就按我说的做计划吧。”

    “我明白了。不过,我觉得,这也未必没有转机,谋划好了,或许我们能做到两全其美。”丁显深思熟虑后,认真道。

    齐政是不怕得罪人,但做下属的,不就是为了给老板查漏补缺吗?所谓和气生财,能少得罪些人,还是应该尽量少得罪人。

    “你有什么想法?”

    “无论是能源企业,还是政府,对能源林计划扩大利益受众可能有意见,无非是蛋糕做得还不够大,只能尽量多的扒拉到自家盘子里。但只要将蛋糕做的更大,多一两个人分享,也不会有人难以接受了。”

    齐政瞪了他一眼。

    这不是废话吗?如果蛋糕能大到让所有人撑死,谁还怕得罪人?

    问题是,晋省含煤土地面积8000多万亩,考虑到开发矿区、埋藏深度、地质地形等因素,能营造超级麻疯树能源林的面积,顶天了也就晋省规划的2000多万亩。

    2000多万亩能源林是一个大蛋糕,但还真的没大到让所有人撑死。

    丁显呵呵一笑,道:“老板,你真应该多关注一下我们的实验室,我们如今的能源林计划,能打的牌,可不止超级麻疯树这一张牌……”

    ……

    第669章 义不容辞

    安排战略部做规划之后,齐政开始想办法联系政府高层。

    能源行业就是如此,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生物柴油。要将生物柴油纳入现有成品油销售体系,或者鼓励公交、环卫等政府管理的车辆优先使用生物柴油调合燃料,又或者削减淘汰传统柴油产能,都离不开政府的产业政策。

    起码,如果中国的柴油行业标准以生物柴油标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未来拥有中国最大规模能源林基地的晋省轻松就能消化产能;如果中国的柴油标准不鼓励生物柴油推广,这凭空多出的数百万吨生物柴油就要另寻销路了。

    齐政手捏着电话,想了一会儿,打给了发改委副主任胡其远。

    因其出色的表现,胡其远今年的担子更重了,除了分管固定资产投资司、农村经济司、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还增加分管地区司(含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工作)、西部司、振兴司……嘉谷的大多数战略投资计划,都与他的分管工作攸关。

    正因为此,齐政等嘉谷高层平时不会和他做太多牵扯——虽然胡其远是国家部委中的“嘉谷支持者”,但倾向是一回事,联系密切又是另一回事。

    当然,嘉谷喜欢和官方保持一定距离是没错,但与高层保持沟通也并不违反原则。

    电话很快接通,对于齐政面谈的请求,胡其远果然答应得很痛快。

    齐政紧急飞往首都。

    走进发改委办公室,没有寒暄的时间,胡主任笑道:“齐董来了,坐下吧,把你的意见说说看。”

    齐政坐了下来,道:“就是我在电话里说的,主要是晋省的能源林计划。我是想推广‘合作社制’种植模式,由政府或有实力的企业出资大面积种植,我们嘉谷提供生产资料和种植管理技术,生长维护、果实采摘等环节则外包给农民合作社,同时也享受分红……”

    胡主任默默地听着。

    国内的煤炭产业化解产能过剩起码涉及130多万人的分流安置。作为煤炭大省,晋省必然是减员分流的重点区域。去产能过程中的就业与职工安置问题,是政府和企业今后一个时期最为重要也最为复杂的一个问题。

    政府对于提供就业的投资安排,总体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但企业,特别是能源企业,不见得会上心。

    如果把能源林看作是一个矿藏,纵观能源企业,那就是一个个只进不出的饕餮,让个体参与油田分成?想屁吃呢。

    人手他们有的是。大型能源国企,本身的规模就大得吓人,员工总数动辄十几万乃至上百万人,增加一个万人或者数万人的“工厂”,根本感觉不到人力资源上的压力。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用重新招聘,光是闲置下来的,白得工资的职工和管理人员就足以运行一个大型能源林基地了。

    采用合作社体制,等于是要国企转变管理模式,对一个官僚机构来说,哪怕是半官僚机构来说,也不会有比这更困难的东西了。

    胡主任正是知道这一点,抬头问道:“如果你是担心转型的能源企业不够专业或效率低下,为什么不将能源林养护人员直接纳入嘉谷职工体系呢?”

    齐政果断摇头:“嘉谷现在着力控制正式员工规模以轻装上阵,而不是让人力资源膨胀……”

    诚然,将能源林养护人员纳入嘉谷职工体系,确实是最直接的做法。

    以嘉谷体系旗下产业的收益率,投资生产每年至少可以赚到20%的利润,而且它的容量非常大,容纳几十万人都不会遇到瓶颈。

    然而,恰恰是考虑到人的因素,齐政还是拒绝了扩大员工规模。

    现在的国内的人工成本已经不能说便宜了,而随着人口出生率逐年走低,再过十年二十年,人工成本进一步上升后,扩张成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的嘉谷集团又该面临多大的压力?

    还有管理的难题。都说“人一过万,无边无际”,上百万人的管理,或者说高效管理,难度是呈指数增加的。

    纵观国内员工人数最多的两家企业——中石油和富士康,都有上百万人的规模。前者靠着政策和垄断,支撑起对员工的保障;后者靠着高压,但那名声,啧啧啧……

    嘉谷没有前者的条件,也没有后者的心狠;齐政也没有自信带领几十万上百万人,闯过以后的层层狙击,开挂也不行。

    因为作为人,就不会像是机器那样,具有稳定的逻辑需求曲线,无论是工人还是公司职员,永远都会要求更好的待遇和福利——在经济上升期,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但到了经济下降期,要满足众多人的需求就困难了。尤其是员工开始大批量的退休之后,再好的垄断企业也支撑不住这种纯粹的消耗。

    这种无法预知而且不断膨胀的人工风险,即使是一个国家都无法承受,以齐政为首的嘉谷管理层自然非常谨慎——若是遭遇生产缩减,大规模的裁员带来的不止是企业的不安,还有无数家庭的破裂。

    既然如此,聘用更少的职工,聘用更优秀的职工,并且不断的培训自己的职工,就成了嘉谷避险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至少,哪怕是到了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较少而优秀的员工也不至于变成巨大的负担。相比之下,那些人多而技术水平弱的国企,在日子不好过的时候,想翻身就太不容易了。

    “坦白来说,我是有私心的。但对于想投资能源林的矿企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减少负担,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齐政说到此处,停顿片刻,让胡主任略作消化,才道:“而且,让合作社参与分红,也能调动社员积极性,植物这玩意,粗放管理的话……”

    “粗放管理的话,大概会吞噬掉技术创新带来的一切优势。”胡主任不用齐政说完,就明白了。

    但明白归明白,他仍不免有些犹豫。

    虽然国家部委能对国企做指导工作,但国企会不会服从,服从到什么程度,还真不好说。

    他更多的是担心嘉谷,道:“你们现在是各方的香饽饽,但按你说的分蛋糕,压力估计不会小啊。”

    “压力总是会有的。”

    “但是,在晋省矿企将能源林当作救命稻草的关头分蛋糕,这种压力,恐怕是不同寻常的。”胡主任说得非常实诚,他确实是从嘉谷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嘉谷的意见,将很大程度上左右晋省能源林计划的发展,但如果遵从齐政的要求,不免有得寸进尺之嫌,反而不美。

    哪怕迫于压力,最后答应了,长久来看,也很可能会影响双方的关系。

    不比嘉谷自己投资的农业项目,这样的风险,嘉谷原本是不必冒的。

    但有人觉得义不容辞。

    站在晋省的角度看,过去是为了一个黑色产业,牺牲其他绿色产业。

    有意思的是,晋省的历史和未来、挑战与出路、症结和良药,在每一年的《晋省省情报告》里,都用官方文体写得明明白白的。

    厉害的人还是在庙堂,只是最后多变成“打官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