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71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齐政微微点头,猛牛确实是人才济济,敢拼敢赌的牛根声,营销大师孙向红,人狠话不多的杨文军……这些高手,齐政看着都要流口水。

    不过有一点是杨业也想不到的,猛牛可不止于跻身第二阵营前列,其趁着伊力露出的破绽,短短几年内就迎头赶上了伊力,成为了乳业市场上的两只大鳄之一。

    但是齐政最关心的还是伊力。

    “那你觉得,伊力的最大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

    杨业并不奇怪齐政对伊力的关注,所有有志于进军乳业市场的势力,伊力都是他们避不开的存在。

    “我觉得是发展质量和管理文化。”

    “先说发展质量。伊力在nmg影响力巨大,天然的草场为其提供了天然的奶源基地,而据我所知,现在很多乳企都没有自己的奶源基地,包括刚刚提到的猛牛。从长期来看,必然是高质量发展战胜低质量发展。”

    “说到管理文化,伊力内部的管理关键在于稳定。公司的高层都是从基层升上来的老伊力人,有乳业基因。一切商业活动,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有一个稳定的高层团队,关系到战略判断力和连贯性。哪怕遇到一定的挫折,翻身也不是一件难事……”

    齐政认真地听着杨业的讲解,虽然这些不是什么商业机密,但也能从侧面一窥伊力的现状。

    为什么齐政明明知道随后几年,伊力会发生动荡,猛牛会以迅猛的攻势登上行业第一的宝座,但还是将注意力放在伊力身上呢?

    因为他知道,猛牛具有先天的劣性。从长远来看,嘉谷乳业要达到“数一数二”的战略目标,即进入行业前二,最大的竞争对手,还是目前的霸主伊力。

    猛牛在起家之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三无公司”——无工厂、无奶源、无市场。虽然其后靠着资源整合和经典的营销策略,一步步登顶,饶是齐政也不得不佩服。

    但缺乏资金是猛牛最大的桎梏。

    超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与外资的俄罗斯轮盘赌游戏。为了谋求发展,猛牛和华尔街大摩签订了三次对赌协议,这就是在玩火了。

    猛牛的发家史,其实也算是一个悲凉的故事。

    一个创业家带着一群追随者,与知情或者不知情的奶农、奶贩子以及经销商一起,和摩根士丹利为代表的外国资本进行了一场“俄罗斯轮盘赌”,前几轮猛牛险胜,但面对毒奶事件引发的经营危机,以及金融危机下外资通过资本市场并购国内产业变得低廉的成本,猛牛彻底陷入了困境。

    说白了,在不公平的对赌协议安排下,外资根本没有多大的风险,他们更像是坐在驾驶室里的车夫,轻松地赶着一架牛车,而车辆上套着的正是为了完成对赌目标而拼命狂奔的猛牛管理层。

    日后猛牛拉开乳业市场惨烈的厮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被逼的。

    对比起来,靠自身实力发展的伊力就稳重得多。

    因而在经过行业的几番动荡之后,伊力的优势渐显。

    伊力是在毒奶事件后最先蜕变重生的乳企,并率先完成了产品结构的战略升级,从而使得伊力拥有行业内最为完善的抗风险能力。

    这就是当前乳业霸主伊力的底气所在。

    对于新生却野心勃勃的嘉谷乳业来说,猛牛会是一个麻烦,但伊力才是未来最强劲的对手。

    第101章 乳业的生意经

    几个问题之后,齐政和杨业的话题开始逐渐深入。

    可以说,一直以来,牛奶都被国人赋予着代表希望、健康和美好的期许。

    但国人对于乳制品的好印象,并没有被完全投射于乳制品企业身上。

    如果把中国乳企的发展史比作一个人的发展史,三鹿事件就像是他的成人礼。

    08年之前,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好比一个人的童年和青壮年时期,不断冲破瓶颈实现发展;三鹿事件之后,乳制品行业经历了巨大的打击,终于被迫在伤痛之后成熟起来。

    如今正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期,但是行业中的明眼人已经察觉到其中的隐患了。

    齐政就在交谈中发现,起码杨业已经有了朦胧的危机意识。

    “在留学期间,我考察了多个国家的奶业产业链。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牧业大国不一样,我国的草地资源远远不及。在这方面,我国和岛国其实具有很大的共性。而借鉴岛国的奶业崛起之路,我总觉得我们的奶业政策及监管都存在着很大的空白和漏洞。”杨业目光深沉地说道。

    齐政静静地听着杨业对行业的剖析,结合后世的奶业乱象溯源,只能感慨一句,有恶果必有恶因。

    从奶业的周期性行业属性说起。

    奶牛从出生到产奶需经历犊牛、育成牛、青成牛、成母牛4个阶段,母牛产犊后方能泌乳,整个生长周期需2年左右时间。

    由于奶牛生长周期较长,所以供给和需求时间上具有不匹配性,价格存在较强的周期性,通常3-4年为一周期。

    简单来说,就是乳制品需求旺盛的时候,奶源供给因奶牛生长周期会产生一定的滞后性。

    而这必然会引起乳企的竞争。

    又因为我国的自然禀赋不足导致国内养牛成本较高。一方面,土地资源较为稀缺,奶企只能以圈养方式饲养奶牛,土地、防疫、环保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牧草质量水平偏低,优质牧草大多依赖进口,饲料成本也偏高。

    这就容易导致乳企不愿意在奶源建设上花费工夫。

    所以如今的奶源供给主力军是散户奶农。

    与发达国家依靠养殖端构建奶业产业链不同,国内更多是大型乳企将养殖端融入自身体系,构建以加工端为核心的产业链。

    一般来说,谁作为核心,谁就掌握话语权和定价权。

    发达国家由于养殖端的强势以及和加工企业的紧密合作,奶农和牧场在产业链中可获得较大的价值分配;而国内奶农和牧场由于力量分散,在价值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加工企业把握行业主要话语权。

    因为奶农的地位难以与奶企对等,在利益分配中处于绝对的劣势。在奶源紧张时,奶农并不能提高奶价;在奶源宽松或过剩时,奶企便压低收购价,甚至采取压等级、用不合理的检测手段变相压价,使奶农的利益受到极大的伤害,而奶企无论奶价是高是低都能赚取利润。

    从这方面来看,奶农与奶企的利益在根本上是对立的,两者很难成为利益共同体。这就导致奶农和奶企的经营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投机性。

    养殖端处于弱势地位,但他们也要赚钱,怎么办?造假无疑就是成本最低且最有效的方法。

    这是毒奶事件的直接原因。

    当然,由于奶农、奶贩子和奶企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谁的责任最大,各有争论。

    虽然对岛国不爽,但杨业有句话说得没错,在治理奶业乱象方面,他们的经验确实特别值得我们借鉴。

    同样是人口密集、山多地少、饲料和牧草缺乏的现状,岛国的奶业在全国农业中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是因为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岛国就通过政策调控,实现草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综合治理奶业的过度竞争,促进了岛国奶业的高速发展。

    小规模的经营必然导致奶农的生产成本较高。岛国通过提高养殖要求,实行集约化经营,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优势养殖区域,这与国内极其分散的奶牛养殖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加工领域,通过提高加工标准,鼓励奶企兼并重组,奶业加工的集中度更趋明显,使得奶业的过度竞争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杨业断言道:“我们现在是处于快速发展期,但是发展质量其实是不能深究的。我不知道如今奶业的增长速度能持续多久,但我可以肯定,缺乏完善监管模式的发展是走不远的。”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无序的竞争最大的受害者是整个行业。但是很遗憾,不管我们乐不乐意,最终都会被卷入到这场战争中。”齐政无奈地说道。

    杨业也意识到这一点,不禁叹了一口气。

    目前的乳业市场竞争态势一目了然。

    企业分梯队拉开,两极分化明显。

    伊力全国性龙头为第一梯队,猛牛、光明、新希望等跨区域品牌为第二梯队,省级龙头为第三梯队,区域小品牌为第四梯队,不同梯队间规模、品牌影响力、渠道、产品布局均有较大差异。

    具体看,前二梯队增速继续保持快增长,份额加速向其集中;中小乳企表现两级分化,黑马凭借单品爆发突围,外埠扩张多遭遇阻力。

    但齐政和杨业都知道,国内乳业市场的快速增长,意味着真正的竞争格局尚未奠定,行业竞争强度将进一步提升,谁能拉开差距,谁将成为新的领跑者。

    在这个群雄逐鹿的历史节点,嘉谷进军乳品行业,目标亦是缔造新的乳业秩序。

    在过去10年里,是伊力推动了中国乳品行业的发展。

    在未来10年中,谁将推动中国乳品行业的前进?中国乳企更广阔的疆场在哪里?

    中国何时能整体进入世界奶业强国行列,实现奶业振兴发展目标,把“奶瓶子”牢牢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就看谁能掌握乳业的生意经了。

    中国乳业的下一个10年,更多的企业会成长为全国性企业,更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同时更多的中国企业将走向全球,竞争的战场可能演变为几十个,上百个。

    对于大企业而言,拥有的只是优势;而对小企业而言,永远不缺机会。

    ……

    第102章 做有根的乳业

    谈及未来,杨业坦然说道,打造一个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奶源地,是他的梦想。

    而好牛奶要来自好牛,好牛要有好的饲料,好的饲料要有好草。

    老子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种牧草,可以说是为乳业扎根固本。

    “可以预见,未来随着乳业的整合,政府和乳企都会携手推动上游养殖规模化,大量的散户将退出市场。奶牛的数量会增加,而目前国内的牧场化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到25%。如果中国的牧场化水平从现在扩展到50%,那将是一个多大的市场规模啊!”杨业憧憬道。

    对此,齐政挑眉道:“难!从长远看,优质牧草的进口不可避免。我国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基本国策,基本的耕地一般都用来生产粮、棉、油、水果、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农业种植结构中基本没有牧草的地位,一些地方即使少量种植也只能在盐碱地、荒滩地、退耕还林地等边际土地中种植。可以说,国内牧草产业的发展,最多是缓解国内的需求。”

    没办法,齐政理解国家的战略决策,14亿人的吃饭问题最大,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证粮食生产无疑是摆在第一位的。

    杨业反驳道:“其实利用好我国现有的草地资源,就能打破我国优质牧草供应大量依赖国外的局面了。可惜,大多数人对苜蓿,也就是牧草的认识还未开始。”

    牛是食草动物,其中约80%的饲料来源于牧草,20%主要是玉米、豆粕等精饲料,优质的牧草是奶牛产出好奶的第一重保障。

    而在我国,长期以来,老百姓对牛、羊等草食家畜的养殖,基本都采用“秸秆+精料”的饲喂模式,却不知道以牧草为主食,以精料为补充的科学饲喂方式。

    对牧草在草食畜牧业中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这是业界的普遍共识。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送给人类两件宝贝,一件是奶牛,一件是苜蓿。

    长期以来,苜蓿有着“牧草之王”的美誉,作为奶牛生产的“第一车间”,因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被公认是奶牛的高标准优质饲草。

    但在国内,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一直将草作为不好的事物对待,如传统文化中有“斩草除根”、“草寇”、“草木皆兵”等说法。“好地不种草”、“牧草还用种?”、“牧草可替代”等观念非常普遍。

    在一些国家,牧草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就将紫花苜蓿列入战略物资名录,牧草年产值约110亿美元,仅次于玉米和大豆。

    相对比,我国却是一个优质牧草缺乏的国家,尤其是优质豆科牧草,这直接导致具有高产性能的家畜,如高产奶牛,甚至猪、鸡等,不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潜能,生产的畜产品质量低下。

    尤其是在奶业发展强劲的背景下,奶牛的“口粮”苜蓿支撑力不够。

    苜蓿短缺,已然是中国奶业发展腰眼之痛。奶业发展,苜蓿先行。因此,大力发展苜蓿产业,已经成为振兴奶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而且随着我国人民对肉蛋奶刚性需求持续增长,原来的主粮结构已不可持续,人畜争粮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势在必行。

    在现有土地资源和未来人口及食物需求预测基础上,全面发展牧草产业不仅可以降低饲料粮的使用、保障肉奶有效供给,而且也可以改良农田土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牧草产业的发展有其特殊性。一般来说,牧草加工生产需要一定规模,只有规模化之后,机械的使用成本才会降低,效率才会提高。”说起最熟悉的牧场领域,杨业侃侃而谈。

    “牧草的利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放牧,一种是加工成干草或青贮。因为牧草是中间产品,其最终价值要靠畜牧业来实现。所以最好是通过草牧结合,实行草牧联营。”

    “我在伊力牧场的时候,就是草牧结合的模式。自己种草,自己养牛,大量的牛粪还田改良土壤,增肥后的土地提高牧草质量,优质的牧草助奶牛产出好牛奶,环环相扣,牧草的转化率很高。”

    杨业认为,种养结合、草畜结合是建立牧场农业系统的核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