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带着淘宝去异界 第275节

作品:《随身带着淘宝去异界

    由于代表们已经心中已经有了前后轻重的名单,饭后他们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会儿,就暂时放下身上的职责,离开库区,到那著名的商业街和消息大厅去逛了一遍。相比库房那如山如海的景象带给人的震撼,街道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繁华展现出这座城市的另一面。只要自称是商人,能拿出有领主印鉴的文书,哪怕口袋里只有一块铜币,新玛希城也欢迎来客到他们的商业街去逛一逛。虽然对盗窃和诈骗防范得极严,但是那里从早到晚都提供免费的饮料,所以那个著名的旅馆大厅便成了一个消息的集散地,商人、小贩、使者、探子,在那里交流种种或真或假的见闻,讨论这座城市的新变化,和外邦人贴在告示牌上的各种通知和规定能给他们自己,或者他们背后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利益。外邦人在旅馆大厅和一些人群常聚处摆上“收音机”这个神奇物件之后,人们从城中带出的消息不仅更多,而且更可信了,城市之外的人们就是通过这种渠道了解到那场会议的。

    起义军的代表们大多比较年轻,对这种没来过的场合感到很新鲜,人们在这里开怀畅饮,自由谈论各种话题的氛围也容易令人沉迷,尤其是有些话题还会提及在王国中部发生的那些起义,他们不能克制自己不去听别人对他们的看法。听到赞许时,他们高兴,听到污蔑时,他们也忍不住要争辩,何况关于他们的恶意传闻比赞美多得多,然后争辩慢慢变成了争吵,在大厅的维护者过来制止之前,他们的招待者找到了他们,说对那些财宝的估价已经完成了。

    于是他们离开了这个消息大厅,年轻的起义军代表在路上还愤愤不平,“他们懂什么!一群贵族的走狗!我们总有一天要把他们的主人也消灭!”

    他的同伴捅了他一肘子,让他去看新玛希城的款待者,然后这名年轻人就闭上了嘴。

    回到库区后,已经有两名工作组成员拿着账本在等候了。

    “久等了,这是我们的估价。”

    第420章 展销会

    代表们沉默地听完了他们的估价清单,然后诚心诚意地发问:“这能买多少东西?”

    显然他们在交易区闲逛的时候,来人已经通过仓库的管理者了解了他们的需求,所以几乎是马上就给出了明确的数字,这些财宝换成王国钱币,分别能买到多少把锄头、铁锹、镰刀和他们有意向的其他商品,按他们的意愿搭配的话,每一样又能买到多少,也向他们展示了整批销售和零售的不同价格。

    他们报出的结果明显比起义军期望的要理想,在他们喜形于色时,工作组询问道:“照各位的想法,能购买的东西是这些。需要我们给一些别的想法吗?”

    作为众人头领的那位青年农民愣了一下。

    “别的?想法?……当然,我们非常非常愿意。”

    既然他这样说了,其他人也完全无意反对,工作组便拿来库房的小黑板挂在墙上,仓库管理员还拿来了相关的样品,然后工作组开始为这些代表解说。从起义军现有的根据地及人口状况,面临的战争态势开始分析,总结出他们目前最迫切的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评价他们没有经过仔细权衡就决定了的购买名单上的各种商品。

    他们的说明代表们能听懂并理解,知道对方的分析符合他们的情况,也明白过来工作组的言下之意,是说他们选择的并不是最适合他们的,但这种善意的提醒反而让代表们感到了为难。

    在起义之前,他们都是一年见不到一个银币的贫农,起义之后,虽然在打败贵族,赶走教会人士之后,他们能从城堡和教堂中找到许多来不及被带走的财宝,但在粮食、盐、武器和牲畜都紧缺的王国,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因为饥荒而步步高升,没有发生用黄金换面包的事情,是因为有新玛希城,从这座城中流出的种种商品能够有效地平抑物价。可是贵族和教会一边对“异端邪魔”极力批判,进行种种封锁,一边暗地里囤积居奇,通过倒卖获得高额利润,即使他们贪婪到连起义军的生意都做,也绝不可能让他们得到他们想要的。

    若非塞力斯主教一回到奥森郡就迅速控制了局势,不顾周围领主的态度为这支起义军开放了通道,他们手上的这堆珠宝首饰、服装、书籍和教会的法器等等充其量换来一些黑面包和破铜烂铁,除了让人愈加仇恨之外顶不上大用,所以他们对新玛希城厚道无比的报价非常感激,对这个报价能买到的东西也不能更满意了。

    可是,如果要问他们想不想要更多的,更好的……他们也实在说不出“不,这样就够了”的谎言来。

    他们怎么可能不想要那些光华璀璨的整套盔甲,轻巧强韧的长弓,和精工巧做的弩箭呢?倘若有这样的武器,无论是什么样的敌人他们都有信心胜利!他们又怎么会不需要粮食呢?虽然从地窖里挖出了许多,但为了完成起义时对人们的承诺,这些粮食大部分都被分出去了,依靠这些粮食,许多家庭能熬过接下来的冬天,可是起义军的首领和军师就要天天为见底的粮袋发愁了。他们这支起义军有“蝗虫”和“舔锅汉”的坏名声,他们对这样的外号既讨厌又难以反驳,只能将怒火倾泻到他们的敌人头上,于是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恶名。

    他们现在有的钱就是这么多,听闻国王已经接受了贵族们的提议,准备出动一支王国大军来剿灭他们这支尤其不安分的逆乱狂徒,他们不是外邦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王国军队和法师们的联合打击下活下来,难道新玛希城能看好他们的未来,愿意给予他们别的援助吗?

    “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租借呢?”工作组问。

    “租借?”

    “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农具也可以作为武器,但它们终究不是真正的武器,而你们即将面对的可能不是贵族的私兵和各自为战的骑士,而是有战术,有阵型,有指挥的真正的军队,他们的士兵还有可能是以‘外邦人’为想象的敌人而进行训练的。所以对他们仅凭勇气和‘差不多’的武器恐怕难以对付。”对方说,“你们可能更需要真正的武器,而这里有。它们在这里不仅可以购买,还可以租借。”

    仓库的管理员也将一套盔甲和几样武器从隔壁取来,一样样摆放到桌面,站在这些精良的武器面前,工作组对起义军的代表们说:“租金是一套……一个月。按月算租,只要能完整地还回来,不缺失主要部分,一点正常的损伤我们能够接受。如果能够迫使对方停战,也可以选择在你们需要战斗的时候租借,战斗结束就还回来。武备仓库里的所有武器都可以租借,只有箭支我们不回收,不过如果有羽毛和箭杆的材料,我们也可以代为加工。”

    起义军的代表们抽了一口气。

    与一套精钢盔甲的合理价格相比——无论代表们多么没有见识,都知道它值得一名富有的骑士倾家荡产来交换,因此新玛希城报出的租金是如此地低廉!起义军的主要成员,包括这些代表们都是农民,即使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战绩,许多人所想的仍然是尽快结束战争,以便他们能赶上春天的农时,所以他们喜欢可以多用的农具,可是在一切之前,首先的首先,是他们能够取得战斗的胜利。

    盔甲和武器都能租赁,新玛希城要求的租金只比单买一把农具的铁头要稍微贵些,作为生命的保障和胜利的代价,这同白送有什么区别?

    提问的人甚至口吃了起来:“我,我们可以租借吗……可以租、租借多少?需要,需要什么样的条、条件?”

    “当然可以。”工作组柔和地说,然后告诉了他们一个令人心脏激烈跳动的数字,“当然,我们建议留出另一部分钱来购买别的必需品,减轻起义军在战斗之外的负担。至于你们决定租借的武器,只要交纳第一个月的租金,就可以把它们从这里带走。”

    “这,这真的可以吗?”

    “如果是真的,条件是什么呢?我们该做什么呢?”

    “我们确实是有条件的。”工作组说,“条件有两个。”

    “是什么?”

    “第一个,请你们留下押金。”他们说,“不,不是金钱。我们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金钱,所以我们要求的押金是人。两套武器对应一个人,你们从仓库中借走多少武器,就要将一半数量,但不超过一百五十名的年轻人送到这座城来,命令他们以学徒的身份在这里停留最少一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可以保证他们在这里得到的对待同其他人没有区别,并且会按我们的标准付给他们应得的报酬。”

    刚听到这个条件的瞬间,代表中便有人想起了关于外邦人的一些邪恶传闻,因为这份善意是如此之大,已经超过了一般人认为自己能够得到的。但动摇只有一瞬,因为比起外邦人对这座城中的人们和这座城之外,为整个平原的人们所付出的,对他们这支农民起义军的关照,不过是他们无以胜举善行中不如何显眼的一部分。何况支持起义军对这座城也并非没有好处,起义军在王国的中部积极活动,也能为这座城和奥森郡减少一些来自国王和贵族的干扰,首领就是凭借这一点才厚着脸皮派出他们这些代表的。

    “第二个条件,是接受我们派遣的一支三人小组,由他们负责对这些武器的保养维修,以及监督它们的使用。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其他要求了。可以接受吗?”

    代表们到旁边的小房间里商量了一会儿,片刻之后,他们出来表示已经统一了内部意见,这两个条件他们完全接受。

    “好的。”对方说,“这就是我们的初步契约,一式双份,已经写好,请识字的代表来确认一下……啊,没关系,不识字很常见,我们还准备了另外一种契约,你们看,是图画式的,但它在这座城里一样是被公认的,请你们看一下,这样能明白吗?好的,大家已经看清楚了这份契约,如果没有其他问题,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成立的,它的内容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对吗?那么我们可以按下手印了。请将这份契约拿好,正式的契约将在诸位离开城市时,与我们的首领公正且公开地签订。”

    代表们的头领将那份画在雪一样白的纸上的契约小心翼翼地贴身收了起来,待他收好,如释重负喜出望外的情绪便从这些代表的身上迸发出来,连他们的接待人也露出了微笑。

    “这一次你们可以好好放手去挑了。”他对他们说。

    起义军的代表们对他露出了开怀的笑容。

    “今天你们挑好,明天就我们能打包好,下午车队出发,”仓库管理员带着他们去打开隔壁的大门,一边对众人说,“最多七个昼夜,这批东西就能送到了。不用担心路上的问题,卡利斯人的骑兵会为你们护卫一路,说起来……你们的年轻人来的速度够快的话,也许还能赶上展销会。”

    “展销会?”

    “什么是展销会?”

    不仅起义军的代表这样问,完全不知道城内来了一群反贼的领主也这样问。

    他们已经同这座城的年轻领袖正式地会面过了,这一次他们表现得冷静多了,所以勉强算得上一次平庸的顺利接见,那名如同天之使的人物同领主们说,他们的请求城市已经知悉,但此事牵扯颇大,需要领主慎重考虑,在他们作出最后的决定之前,不如先暂留城中,了解真正的外邦人同他们的想象有何不同,一旦反悔,他们随时都可离开。但对方那礼貌又带着冰冷的态度不仅没有浇熄领主们的狂热,反而令他们更加坚定了信仰。

    即使双手将财富与土地奉上,也未必能得到对方的青睐,因为世间万物于他们而言是予取予夺,自然不会为蝇头小利动摇,这才是从力量到心灵的真正强大。伪教相比之下,简直污浊如泥沙!

    但他们也不能在那位殿下如此表态之后还一心要他马上收下自己的忠诚,因为这必然会使得对方认为他们完全不听教诲,因而对他们的信仰感到怀疑。除此之外,暂时留在这座城中观察真正的信徒如何施展能为其实也是他们想要的,新玛希城的建成和维持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奇迹,作为同样要维持一地生计的领主,他们不能不对这座城市的管理和运行感到好奇。何况这里的居所舒适(虽然要自己做铺床、打扫和取水之类的琐事),不缺少任何生活用品,食物干净且丰盛,还能跟真信徒们一同进餐(那些同在食堂但没穿制服的人被无视了),三天洗一次热水澡,只要携带身份凭证,他们就可以在这座城市的大部分区域自由行动,这是(他们眼中)毫无疑问的优待。所以他们早已将随行侍从遣回领地,只留一二人在身侧,让其余人带回自己平安且心满意足的消息。

    在这座城中每日的见闻都挑战着他们习以为常的一切,还未整理出头绪,“展销会”这个完全陌生的词汇便又来到了他们的面前。

    “展销会吗?”对午饭时凑过来搭桌的几位领主,被询问的开拓者并不介意他们的打扰,表现得很耐心,“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我们要举办一次展示和销售商品的大会。不,当然同我们贸易区的交易是不一样的,我们这次会展示更多的商品,不包括但不限于商业店铺中已经被大家熟悉的那些商品,一些没有公开出售过的武器、粮食、药物、种子和各种生活用具也会出现在这次大会上。是什么种子?这个我不太清楚,不过肯定都是有价值的商品。”

    那位脾气很好的开拓者倾听他们的问题,听完之后,他笑着说:“谁能买到这些东西呢?当然是符合要求的人,我们也不太喜欢有人从这里买到了武器之类的,然后又回头对付我们。当然应当符合什么样的要求现在仍未决定,大会开始之后就应该公布了,在此之前还需要进行讨论吧?虽然对一些商品可能有限制,但这场交易会仍然是对所有人开放的,是的,所有人,不论是这座城市长期的还是短时的居民,或者从别的领地,或者从王国那边来的人,只要他们不随身携带武器,都可以参加这次大会。”

    “我认为这将是一场盛会。”

    即使那名身穿制服,肩带臂章的“真信徒”没有这样说,领主们也绝不会怀疑这是一件盛事。皈依的狂热不至于让他们变成聋子和瞎子,所以他们能听到河上的汽笛长鸣,每当这个声音响起,就意味着又一条满载货物的白船已经入港,而一天他们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八次——不是最多八次,而是这里的河港只能容纳这么多的船只,所以只有八次。他们早上被钟声叫醒,用过早餐出门观察城市时,能看到人流像潮水一样漫过街道,这些已经在这座城市得到了工作的人或涌向码头,或朝城市各处的工坊工地奔流,然后这壮观的潮流退却,粼粼的车马便在路上汇聚成了溪流。

    让以十万计的人有容身之处和果腹之物本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而要让他们能够生存下去,根本上必须给他们一份糊口的活计,任何人都应该知道,这比变出食物和房屋来还要困难得多,但这些真神的信徒依旧做到了。他们甚至没有用食物回收发到这些人手中的报酬,令他们只要劳动便衣食无忧,不用关心市场上的价格变化,于是这些幸运至极的人竟还有了一点小小的积蓄。

    当然,他们手中那点儿“工分”没有办法带出这座城市,在别的地方换到任何东西,可是他们本来也不需要到别的地方去,这世上还有一个地方比这座城有更丰富,更廉价,更易得的商品吗?

    当然,那个叫“联盟”的地方肯定是有的,但那有什么区别呢?

    这场“展销会”是向他们完全开放,就这些安置灾民的人数及购买的愿望来说,甚至可以认为主要就是为他们开办的。但这并不等于这场交易大会对外界没有吸引力,在新玛希城外河港中一字排开,似乎每时每刻都在装卸的白船足够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在三位领主的随从带着信件狂奔在路上时,从消息大厅中传出的消息也乘风而起,向整个平原扩散。

    作为异端之城,也是奇迹之城,关于这座城的一切都强烈地吸引着周围的关注,何况这确实是一件大事。没有人问为何水旱蝗灾刚过,外邦人又这般劳民伤财,就像没有人问外邦人的财富究竟有多少,灾难正是他们壮大的机遇,而这场交易会就某方面来说,也算正逢其时——秋季的收获已经结束了,上到领主下到农奴,人人都知道他们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冬天,虽然外邦人已经是铁铸一般的异端,但想一想还藏在某些人家地窖中的“好面包”,人们就忍不住将希望寄托在这些异端身上,期盼他们能像对待归顺到那座城去的灾民一样,为他们指明一条生存的路径。

    外邦人是不会主动向人宣扬他们的教义的,他们只是埋头苦干。他们每一种让外人迷惑的行为背后都有无尽的深意,而他们做过的每一件事几乎都能让(贵族和教会之外的)所有人得益,所以人们不能不认为这场贸易会也是如此。

    所以“外邦人将在交易会上以低价出售高产作物的种子”的传闻即使没有任何证据相佐,也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人们确信不疑的事实。从城镇到村庄,从城堡上下到泥屋草棚,许多人毫无理由地相信外邦人的食品货币就是用这些作物制成的,否则他们不可能拿出这么多来做这样毫无价值的交换——有人在白船上看见外邦人的专门商贩将他们辛辛苦苦收来的虫卵毫不可惜地倒入河心,也许这些作物产量如此梦幻有被外邦人施以某种神术的原因,但它们本身也定有殊异之处——它们可是外邦人带来的呀。

    于是不仅领主、骑士、教会人士和一些城镇的中上层人物对这场交易会感到心动,连村庄里的贫民都从空空如也的罐子里搜刮出了他们最后的铜币,集中到最有威信的长辈手中,让最强壮的年轻人护送上路,到那座城去寻找那些传说中的种子。这无疑是一种孤注一掷的冒险,可是——

    “竟然是真的。”

    新玛希城的专门商贩戈尔德盯着发到手中的商品名录,像是害怕惊扰到什么一样喃喃道。他和其余数十名专门商贩此时身处码头库区附近的一间会议室,一些人风尘仆仆,刚从城外回来,一些人衣饰整洁,神情宁定,在城内休息得很好。当外邦人将这本名录分发下来,所有人都在第一时刻为之所吸引,偌大的办公室一时只有书页翻动和人们各种表示惊讶的气声。

    这本名录和这座城流传的其他印刷品一样,呈现出极高的技艺水平,但装帧又极其朴素,连用作保护的树皮封面都没有,首页不过是一张厚皮纸。整本名录的厚度可观,在它平滑的浅黄纸面上,按数字展示着配有清晰插图的商品,插图下方用两种语言标注商品的品类、名称、规格和价格,让人一目了然,非常清楚。而如今被他打开的页面两侧所印的正是这次交易会最有吸引力的产品,来自“那边”的高产作物,它们占了一个完整的类目,足有七八页。在这比人脸还大的纸张上,不像其它类目那样一页能展示四五样商品,这个类目里一页只描绘了两种作物,因为关于它们的插图所画的不只是它们作为商品的种子模样,还画了它们下种、生长、成株、收采的四种情景,纤细的黑色线条展现出来的画面能越过语言的障碍,让人们明白这些事物的性质。

    作为拿到了新玛希城特许经营资格的商贩,戈尔德这次一样可以通过为外邦人在城外发放这本名录增加自己的提货比例。在接受这座城的经营行为培训和受其委托在外行商的几个月里,戈尔德认为自己已经算是习惯了外邦人种种违背常识的做法,但就像那次他们告诉他该如何去各地推行那种叫“营养砖”的食物一样,这次他还是不知道这些外邦人的头脑里在想什么。

    出身于河流下游某个商业城市的商人家庭的戈尔德不相信这世上会有真正利他的信仰,他可以指出外邦人通过他们的慈善手段获得了多少看不见的利益,眼前的容让和给予都是为了日后更广阔的统治,但他同时又不能不承认,外邦人如果只是想要土地和人口,他们完全不必选择这样吃力而缓慢的做法,一旦他们祭出自己的战争武器,有几个领主能在那样的力量之下兴起抵抗之心呢?

    很显然,决定举办交易会时,外邦人就知道会有什么样的传闻,好像无论人们对他们有多么高的期待,他们都不会让人失望。

    世上真的有一种组织能做到这种地步,连精灵都为之折服,再想起那名惨烈而死的特许商人,戈尔德身上便不由自主生出一片战栗。

    轻轻的敲门声传来,专门商贩们抬起头,看到三名身穿灰色制服的年轻人从门外走进来。

    第421章 商人

    虽然仅从面孔和体型就能明显看出“外邦人”的出身并不统一,有些人种在这座平原上甚至从未被人见过,但是要从成千上万人之中将他们逐一分辨出来仍然是容易的。这些年轻人总是穿着不同颜色但统一款式的制服,是除了在这儿就没有别的地方会有的裁剪和缝纫,呈现出一种完全异域,但又异常符合他们这个组织某些性格的风格,当然,这些柔软而有光泽的布料纺织和印染的技艺同样高超得浑然天成。

    制服不仅能区分身份,不同颜色还代表他们不同的工作职责,比如说蓝衣代表物资的存储和运输,白衣代表医疗,黄衣代表卫生清洁,黑衣代表城市建设,灰衣则代表其它。灰衣是最常见的,也是人们与之接触最多的一种颜色。在这座城中,无论他们穿着什么样的制服,当人们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的时候,都可以向任何一名路遇的外邦人求助,这些穿制服的人即使不能帮助解决,也能为他们指引解决困难的人。虽然人们迷惑于这个组织为何能将这一规则从上到下地贯彻,他们的“有求必应”也一直被教会斥责为蛊惑人心的手段,但人应当有戒心,不等于他们不喜欢被尊重。

    “尊重”,许多人在自己的生命中甚至从未听过这个词语,不懂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自尊,他们的本能知道自己喜欢这种感觉,他们也知道这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只有外邦人能给,不需要任何人提醒。

    “大家都拿到名录了吗?”进来的一名年轻人笑着问。

    一片参差不齐的回应后,他拍了一下掌。

    “很好,大家都拿到了。”他说,“那么,接下来我们打开第一页,让我来同大家谈一谈关于这次展销会,我们将准备多大的场地,多少商品,如何举办和举办多长时间……”

    虽然这名笑嘻嘻的年轻人开场就直入正题,是外邦人一贯的“不废话”,但等他对这场交易会的各种事项解说完毕,时间也差不多该吃午饭了,于是商人们把名录收进随身的皮包,拿出饭票,去附近的码头食堂排队打饭。

    午餐时间的食堂里人声喧哗,码头工人、“外邦人”和商人们一起在窗口前排起了长队,一张张或整洁或皱巴巴的饭票被塞进票盒,食堂工在里面瞄一眼落进来的饭票颜色,利落地取过餐盘放到光洁的台面,挥舞大勺哐哐哐地装满,然后呼地推出窗外。

    队伍很长,队伍前进的速度却很不慢,拿好食物的人们呼朋引伴,围坐一桌,一边吃饭一边谈笑。虽然在这里用餐的十分之九是“粗俗”、“低劣”、“最忠实走狗”的码头工人,但他们吃的东西可一点儿都不低劣,因为他们干的是沉重的体力活,所以集体付给食堂的补贴也比城里别的部门要高一些,能比较频繁地见到蛋、肉和鱼,更符合商人们的消费习惯。城内食堂的供应标准和码头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原本身份是灾民的人们更希望多留一点积蓄,所以一般都选择较低的补贴标准,毕竟即使是“较低”标准之内的食物,对城外的人而言也堪称珍馐佳肴了。

    戈尔德今天的午餐是玉米饼、酸甜浓汤、豆腐粉丝炖肉菜和一份“炒米”,他知道“炒米”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在经过一番繁琐的消毒手续参观过城市的饲养屋之后,他反而不再勉强自己讨厌这种食物了,而同行之中有人与他相反,如今连发放“炒米”的窗口也极力远离,也不会跟取用了这种食物的同伴坐在一起。

    “他知道他最喜欢的‘好面包’也有用这个做吗?”同桌有人问。

    “他当然知道。”另一个人说,“可对塔伯来说,要紧的只是别让他看出来。”

    “哦,真是自欺欺人的塔伯。”

    坐在两张桌子外的塔伯听不到同伴们的嘲笑,于是人们的话题就自然回到了食物本身。就算在这座城最艰难的时候,食堂里的食物品种也不会少于七个,人们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出自己对食物的喜好,也许这就是为何明明这座城中没有“自由”,居住在此的人们却并不向往外界,也不如何怀念家乡,更不必说想要回到领主们的怀抱了。

    “只要外邦人不将他们赶走,”一名商人说,“他们就能在这里生活到天长地久。”

    “谁愿意回到过去呢?”另一名商人说,“是我也不愿意,哪怕只是为了在这座城里能吃饱。”

    “还为了有尊严和受到保护。”又一名商人说,“这是一座既没有乞丐和小偷,又没有虐待和残杀的城市。”

    “最稀奇的是,还没有‘老爷’。”戈尔德说。

    有人笑了起来,“也许正是因为没有贵族老爷、教会老爷和行会的老爷们,所以这座城才能是这个模样?”

    “难道外邦人不算另一种‘老爷’吗?”有人问。

    “没有仆人,从早到晚干活,同平民一同吃住的老爷吗?有这种拿走最微不足道的代价,给你最想要的老爷吗?”一名商人说,“那这样的老爷可以再多点儿,我想人们一定不会介意的。”

    “就算他们是异端?”

    “就算他们是异端。”

    “就算外邦人是‘异端’,”戈尔德说,“可是如果异端等于既强大,又富裕,有善心,人明事理,想干什么都能干成的话,那人们坚持自己的信仰得到了什么呢?”

    “得到了‘死后安宁’呀。”刚才那名商人嘲讽地说,“今生受苦,死后有福。固然无人见过死后世界,但那定然是个乐园,不然教士日夜祈祷的是什么呢?”

    又有人嗤笑道:“可别想得太美,死后乐园也是只有无罪之人才能进的,人人生而有罪,若不赎罪,那就只有掉进地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