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娱乐圈一点万人迷震撼! 第191节

作品:《给娱乐圈一点万人迷震撼!

    冠乌纱描金曲脚帽,脚蹬红扇面黑下椿靴,朱红色的官服在他的步履之间翻飞。

    还没看到脸,就已觉得是“翩翩公子、绝世无双”。

    镜头从他的衣摆慢慢上推,露出一张白净无须、面若好女的贵公子面孔来。

    他唇边噙着笑,可眼神却是不似常人一般的冷酷——

    这不是入宫的祝真,还能是谁?

    鸡皮疙瘩简直掉了一地!

    演这个的时候,舒明十八岁?十九岁?

    如此矛盾而截然相反的角色,已能被他饰演的自然而融洽。

    当初那个“打马游街琼林宴”的少年,现竟如毒蛇一般阴冷冷,可并没有什么人觉得割裂。

    也许是他精心雕琢过的步态——祝真并未真正同化沦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低贱奴仆,他在厂卫机构待得还不够久,他还会流露出过往的痕迹,走世家公子特有的四方步。

    也许是他永远挺直的脊背——祝真好似永远不会弯腰一般,即便跪下去,还是像他15岁一般直挺挺的。

    让人很自然地接受这个事实,接受祝真就是变成这样了,而不是割裂到真换了一个人。

    这是极要求演员功底的!

    舒明做到了。

    有人看完后发了长文分析:

    【即便四年之前,舒明的演技还能看得出有稚嫩的痕迹。如果非要仔细较真的话不可,的确也要承认,和现在日臻成熟的《远渡》比起来,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可舒明的情感足够投入,足够浓烈。

    他演前期的祝真,是发自内心为这个角色感到骄傲。

    他演后期的祝真,能体会角色的痛苦,能说服自己接受角色的逻辑,能为这个角色,绞尽脑汁地去设计不同的细节。

    而不是带着鄙夷和不屑,去对待这个向来在史书上不那么光彩的名字。

    这是许多演员的通病,演一个反派,比观众先一步讨厌角色,这怎么能做到融入角色呢?

    因此,我们们常常会认为演员的信念感非常重要。这种对角色的认同,真真正正地撑起了角色的骨架。

    祝真换了官服出场后的那一刻,我就跟身边人讲,这个角色活了——在电影开始前,我们都猜测,舒明会套一个业内常规的壳子,用最常规的方法来处理一个太监的形象:尖细着嗓子,弯腰佝偻,阿谀奉承……这是最简单,最不容易出错的,不是么?

    可他没有。

    舒明一贯是个动脑子的演员,他理解祝真,明白祝真残存的傲骨,明白他的一切过去,花了极大的心血去设计了这个形象。

    因他的用心用情,祝真,便得以在荧幕上短暂而永恒地活过来了。

    其余的小瑕疵,不过是细枝末节,是不必过多追究的。我们是如此心甘情愿地包容他,欣赏他,期待他之后带来更佳的荧幕形象。

    所以舒明即便稚嫩也显得自然,不足也显得可爱。

    在首映礼之上,据同剧组演员所说,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舒明都没有办法从角色当中走出来。

    我想,他一定把自己最真挚的情感,都奉献给了自己的角色,才造就了我们面前这么活灵活现的祝真。】

    正如影评所说,舒明把祝真演活了。

    不仅仅是演活了,而是演的太真、太活了——

    所以你不得不既恨他,也爱他。

    喜怒哀乐,几乎被他牵着鼻子走了!

    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感情。

    有时真恨他恨得牙痒痒,恨不能这人下一秒就能曝光所做的一切坏事,被正义的主角团送进监狱。

    有时真怜惜他,想起过去那个小将军,便觉得鼻腔也酸涩了起来。

    有时也觉得这人颇具可爱之处,宴会之后,威名赫赫的祝大人竟还会悄悄留步,问乐师刚刚弹的是什么曲子,像小孩子一样。

    是了,祝真这时候也并不大呢!

    因心绪复杂,因此一步步看祝真走向结局的时候,才分外不舍得。

    史书记载,祝真死在了出使同庄的夜里。

    这个距离京师不过五百里的小城。

    其余的并未多说。

    戎安康则给了祝真一个足够悲壮的结局。

    一个足够贴合祝真本心的结局。

    他让祝真完成了自己小时候的童年戏言。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小时候读书读到这句的时候,祝真举着打鸟的小木弓,很骄傲很自信地说:“我以后也要为国而战,当一个大将军!”

    现如今,他如愿了。

    面对满城墙的敌军,他沉思了许久。

    最终微微阖眼,从马鞍的侧面取出了一把大弓。

    像多年以前一样,稳稳拉开。

    他要尽自己所能,替京师再争取一夜的备战时间。

    当初他说:“要什么三军将帅,我一人足矣!”

    可事实证明,一个人是远远不足的。

    再高强的武功,也挡不住一百把刀,一千支箭。

    ……

    结局几乎是注定的。

    已经有人偏过头去,不再敢看屏幕。

    场内响起了轻微吸鼻子的声音。

    祝真仰躺在雪上的时候,莫名想起自己死在沙场上的亲兵,他们当年也是这么冷的么?

    大学纷纷扬扬地飞落下来,逐渐盖住了他的身体。

    他想起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想起自己风光无量的少年,想起爹娘来。

    ……然后,永远闭上了眼睛。

    已有人哭崩当场,拿着纸巾悄悄按压眼角。

    也有人低着头,噼里啪啦在打影评。

    可历史的车轮,并不为任何一个人而停下脚步。

    祝真死后,齐弘力排众议,强行抗住了压力,带领城中民众硬生生熬住了这场“京师保卫战”。

    到底是春节档,虽说祝真这条线沉重了一些,但总体仍走的是有笑有泪的路线。

    高潮迭起,剧情密密推进,观众们笑了哭,哭了笑。在电影彻底结束的那刻,满场便响起了真情实意的掌声。

    足够精彩的《长安烬》!

    这是对诸位主演和幕后工作者的最大认可!

    **

    首映礼结束的很快。

    媒体和专业影评人早就心有判断,要赶这部电影大爆之前抢一波流量。

    而普通的观影人呢?

    待到大家哭得稀里哗啦,走出影院,面面相觑交换过眼神,才勉强收回心绪——

    好看!

    确实好看!

    但催泪也是真的:

    不管是众人齐心打保卫战的主线,还是祝真本人的副线,都值得对外安利和再三回味。

    可毕竟剧透可耻。

    因此还偏偏不能说太多,只能含着两包眼泪,努力安利:“真的很好看!”

    “真的是合家欢电影!”

    你看看你哭的,我信你个鬼喂!

    可是舒明的电影,能不看吗?尤其还是十九岁的青春版舒明,那更是难得中的难得呀!

    大家溺爱到一定份上了,一群人便半信半疑地进了影院。

    等到再走出来的时候,各个精神都是恍惚的。

    居然没骗人。

    好看是真的,合家欢的开心结尾也是真的——可为什么……眼泪还是控制不住地流了下来……

    这幅场景,何其相似啊!

    上一个把他们虐出眼泪,死在大雪里的是谁?

    是白杉啊!

    大家一口气憋在胸口处,心里简直在流血!

    真好想谴责舒明这个臭小子——可是舍不得——

    然后,十分可怜见的。

    新年的第一天,戎大导演喜提当年郑艺伟的同款遭遇。

    是的,他微博被冲了。

    允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