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窑

作品:《醇酒美人文集

    高梁杆麦秸子燃起了半山腰间的袅袅炊烟。女人蓬着头端着个老粗碗呼噜噜地用盐水嗽着口。男人趿着双头里已顶了花的布鞋半蹲在窑洞前衔着口旱烟,吧嗒吧嗒的。嘴角还印着昨夜口水的男娃挑逗着只大黄狗,狗一脸没睡醒的恼意,汪汪地直叫。青灰色的炊烟被震得一窜窜的。男人顺手把趿着的一只布鞋向黄狗撂了过去。男娃和黄狗知趣地静了下来,围在了灶前,喷香的小米粥的香味已涨满了窑洞内外。

    女人抿抿蓬着的头发熟练地挽了个发髻,直起腰,心满意足地瞅着自己的家当:一大一小的男人和结结实实的一口窑洞以及窑洞门口堆成山一样的红辣椒。

    阳光斜斜地就照过来了,女人脸庞上闪着浓稠小米粥一样饱和的光彩。男娃子拽着花布书包追赶伙伴去了,男人舔干净了男娃碗底还剩下的一口汤,打着饱嗝,扛着锄头背着筐准备下山上田,经过女人和炉灶时咳嗽了一声,算是打了个招呼。女人正眼也没瞧他一眼,只一伸手就从男人头发上揪下几粒粘稠的黄米粒。男人吃饭总这么实在、香甜。

    男人下山像狸猫一样又快又没声音,女人把窑洞的门又推敞了些,她深深吸一口从窑洞里散出的气味,觉得那捂了一夜的全家人的味道比这山坡坡上的新鲜空气还耐闻。

    窑洞箍在半山腰里,整个山厚实得像男人的胸脯,女人心中踏实的很。

    窑洞门上还挂着隔了年的辣椒串,不够红了。女人从辣椒堆中挑了些又红又亮的,很快就串成了串新的又挂在门上。女人眯着眼细瞅着,辣椒红得乍人的眼。

    女人想山下的男人一定看得到,因为她看到了男人筐里的小山一样的红辣椒又满了。

    这正是丰收的时候啊!

    延安大学兰惠园中音乐嘭嚓嚓地响着,三五成群的大学生们汇成了一个大圈子带着涩涩的拘束正在交际舞扫盲。硕大的老槐树轻摇着刚绽出不久的新鲜槐叶,朦朦胧胧地打着瞌睡。不知是被晚春暮色薰的,还是在这太熟悉的境头中产生了晕陶陶的幻觉。

    不是吗?65年前,穿着悄悄改瘦裤腿军装的姑娘们甩着编实了的油亮小辫子扭扭捏捏嘻嘻哈哈地来了。小伙子们用粗牛皮带扎紧了绷绷硬的腰,也豪情万丈甩着军人的步伐走来了。从此,延安大学有了跳交际舞的传统。嘭嚓嚓的节奏与立正稍息的队列口号,在这黄土地上有着一样的历史经历和色彩。

    兰惠园的左侧就是一组窑洞群,依山而建,层层相依,是延安大学里独有的六层窑洞教室。

    窑洞教室中有蚊虫围着灯光在嗡嗡地唱,惠园另一侧就是通体透明的教学楼,咫尺可达。可坐在这里的学子们却图得窑洞的安静和像在家中的那份熟悉的踏实。

    厚厚的窑壁过滤了操场上的热闹,黄色的灯光更加静心地抚摸着书页。嗡嗡的蚊吟像文字中的逗点,是恰如其氛的停顿,从山腑中透出的气息能让心静下来,敞敞亮亮的读书,山腑中的地气像滋养庄稼似地滋养着一批陕北土生土长的学生娃,他们在窑洞中能找到顶天立地的感觉。

    “嗬——”有人打了个悠长长的哈欠,乖巧的蚊子就狠狠地在他脑脖子后叮了一口,恼着的年轻人很劲地向脖子后抓了几下,几道红印子遮住了蚊子叮起的红包。

    “哧——”后排他喜欢的一个姑娘在轻笑。思想一抛锚,让他想起了灯下边纳鞋底子边陪他读书的母亲。那拉线的声音,恰如姑娘的笑。

    是晚间来到延安大学的,六层的窑洞教室灯火点点,形成了一整张很有意境和内容的立体书页。从远处看时,窑洞群下一层的窑洞始终谦逊地站在上一层窑洞的肩部,上一层窑洞礼貌地露着张望的眼睛。走近了,六层窑洞下来,形成了山的层层阶梯。山即窑洞,窑洞即山。

    陕西的工匠不够使了,河南、河北、宁夏、青海的工匠们就有机会成了陕北箍窑工匠们的下手了。

    论箍窑洞,陕西的工匠们心中的底气像喝足了两杯高梁酒又来上一杆旱烟子。

    八层,二百六十八孔的延安石窑宾馆给足了陕西匠施展手艺向同行炫夸的机会。成排的圆拱组成重重叠叠高低错落的村落,一般工匠你能行吗?

    “哎哎,你们几个,石灰中沙子要少掺些,石窑可不像你们盖楼房,稀里马哈地就混过去了,灰配不好,石窑里要炸口的;不对不对,这石头怎么大几块小几块呢,石头一定要均匀,不然石窑子能结实得像箍出来的吗;重来重来,那窑洞门要精雕细琢的,一孔窑洞好不好,俺陕西人是要用手掌子一寸寸咂摸的”陕西工匠如疆场上的督战大将军。在石窑宾馆的建设中,天南海北的声音,都统一到了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调中。

    二百六十八孔窑砌好了,工匠们揣着饱满了的腰包一路做着梦回家了。打算着回家后也再箍它一口窑,没宾馆那么大,却要更用心,让子孙结结实实地住他个三五辈子。梦做到这里除了咧嘴笑还忍不住再在喊上一句“提起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

    工匠们的手艺没白瞎,石窑宾馆也成了星级旅游景区。一组原打算靠经营吃喝睡来营生的窑洞,靠着陕西工匠们箍窑洞的天赋有了新的历史使命。

    我们小小的导游介绍说,窑洞夏晒不透,冬冻不透,隔音抗震效果好,还能防御放射性物质据说探月计划中,月球上最好的居住方式就是这种最古老的建筑。

    陕西工匠们有登月球的机会了!

    这些都不重要,来到了延安,就图看到窑洞的眼睛和它古老厚沉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