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4

作品:《木遇林风

    地说道。

    作者有话要说:

    还记得一起坐火车追寻梦想么?那些梦想总像永远不会开放的花,有一天回过神来,发现,花已经谢了。

    第32章相片疑云1

    叶小薇听到爸爸这样说,她的情绪也稍微平复了一下。因为从小她就不是一个自私的人,听到爸爸说起自己的理想,她不能因为自己的短视影响爸爸的前途。

    “这次的决定是我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你听听有没有道理。”叶时代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像是在商量着什么。

    “国家经济形式不好,大批的工人失业,尤其像我和你妈妈这样在国营单位干了半辈子,两口子一起下岗的都不在少数。今年红城市里建了一栋一栋的楼房,白天不会发现有什么问题。晚上从新楼区经过,就会发现一片一片的楼区都黑着灯,根本没有人住。”

    “这和我们卖房有什么关系?”叶小薇非常不理解。

    “还不明白么?现在房子供应过剩,在很长一段时间房子将会失去投资的价值。不说市里,就说我们皮革厂这片区域,原来十几户人家,现在还剩下几户?经济条件好点的都去市里买,都搬走了。市里的房子无论医院、学校、菜市场、交通等配套,还是房子的质量都比这里好得太多。这里的房子还有个致命的硬伤,就是不能集中供暖。”

    “咱家的暖气不是蛮好的么?我觉得挺热乎的。”叶小薇反驳道。

    “闺女,你知道不?咱家光这蜂窝煤一年要花多少钱呀?如果是集中供暖花不了这么多钱。”

    “嗯,是,这蜂窝煤挺费钱,而且还脏,看看咱家这房子每年都要刷,你爸说这个倒是有点道理。”朱敏红附和着,随后又低头吃着碗里的饺子。

    “这些我都不觉得是问题。从小长到大,我也没觉得上学、去医院、去坐车哪里不方便。我就喜欢咱家这宅子、这院子,还有外边的风景。我们房子旁边的大河、白桦树就是我的伙伴,我离不开它们。”叶小薇有些激动,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

    “你看看西郊小学,你小的时候每个班级至少有三四十人,你看看现在,整个学校还不到三十人,一个班级就五六个人,据说这个学校很快就会撤掉了,孩子们将来都要去市里上学了。为什么?周边的产业不行,没有新增人口。以前皮革厂效益还算可以,厂职工的子弟加上其他为皮革厂配套的人员,周围还有些人口,现在迫于生活压力都走了。”

    “是呀,听说西郊小学现在老师都比学生多,没有学生,老师们的日子都不好过,据说很多都辞职不干了,要么去做买卖了,要么转行作别的了。”朱敏红无奈地叹了口气。

    “我是想,与其这样坐以待毙,不如我去做点什么。把房子卖了,正好有个朋友要转让出租车,我想接手过来,这样每个月就会有固定收入,用不了几年,就可以把房子的钱赚回来。到时候我们到市里去买房。”叶时代温情地望着女儿,眼里充满了坚定和自信。

    “是,正好你黄叔说,看到书郎也年纪不小了,过几年成家也要房子,就把咱家房子买下了。五万块钱。其中两万块留给你做学费,剩下的三万就是出租车的手续。”朱敏红在一旁补充道。

    “他们两口子不是也都下岗了么?哪还有钱?”叶小薇问。

    “你黄叔这几年挺能张罗,在外边干点活,挣了点钱。”朱敏红说道。

    叶小薇没有再细问,她现在的关注点不在这里。她也是顺口问一句,因为房子已经卖了,已经成了不可挽回的事实。

    “你黄叔说,等书郎结婚前我们都可以住在这里。我想不用等那么久,在这之前咱们应该在市里买房子了。”叶时代语气中充满了自信。

    叶小薇心里盘算着黄书郎什么时候会结婚。少则三五年,多则八年十年?这个很难说吧。

    “好了,放心吧。人总要拼一拼。咱们只是暂时困难几年,过几年就会有大房子住。怎么样,有信心了吧?”叶时代像是给母女俩做战前动员,慷慨激昂。

    “那怎么办?现在已经这样了,只能相信你爸爸了。”朱敏红眼神中还是充满了忧郁和不安。

    “你爸爸从年轻时候开始,做过的几个决定或者说是决策基本上都是错误的。”

    叶小薇知道妈妈又要老调重弹了。

    “行了行了,别说了,孩子刚回来,挺累的,别说了。”叶时代想要制止。

    “当年让你爸爸选去工农兵大学还是当工人,你爸爸愣是放弃了上学的机会,当了工人。结果人家上学的那些人现在基本上都是各单位的领导。”

    “这没有什么遗憾的,所以我知道上学的重要性,说什么也要供我闺女上学。”叶时代自圆其说。

    “你爸爸在厂子里学了技术,当了锅炉工。后来有一次热电厂来厂子要人,要把你爸爸调过去。他死活不同意,什么皮革厂有前途,对厂子有感情,结果好吧?两口子都在一个厂子里上班,下岗也一块下。看看电热厂的待遇,旱涝保收,每年光奖金就发好几次。”

    “我当时不是想电热厂离家太远,照顾家不方便么?”

    “所以,在人生的转折点上,你爸爸总能巧妙地避开那条通往成功的正确路线。”

    “看你说的……”叶时代不好意思地笑了。

    吃过晚饭,帮助收拾好碗筷。她就回到了自己的卧室,虽然半年没有回来。但是房间基本没有变化,妈妈肯定是经常打扫。房间很温暖,也很温馨。

    那一夜,叶小薇没有睡着。

    第二天一早,听到爸妈都起来生火、做饭。叶小薇也睡不着了,她从温暖的被窝爬起来,穿好衣服,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和爸妈打过招呼。推开院门,向河边走去。

    严冬的清晨,还完全感受不到太阳的温热。远处白茫茫一片,白桦林里白桦树的叶子都已经落光,枝丫向四处伸着,萧索。

    叶小薇走过河上的石桥,石桥上堆积的厚雪,依稀地残留着几个脚印。她的脑海中浮现出一首古诗-“夜来溪雪已平桥。”

    小的时候,一到冬天,她经常和邻居的同伴跑过这个石桥,到桦树林里打雪仗,或者来捡干枯的桦树枝回家生火。那个时候的石桥,被踩得很实,一不小心就会滑倒,而不像现在还会残留松软的残雪。那些小时候一起玩耍的伙伴,现在都去哪里了?除了黄书郎。想到这里,望着成片的白桦林,叶小薇不禁鼻子一阵酸。

    叶小薇的记忆飘到了小时候。还记得在西郊小学上学时,叶小薇和黄书郎一个班级。语文课上,老师让同学们用“得过且过”这个词造句。点到黄书郎时,他摇头晃脑地说:“我家门前有一座石桥,我经常得过且过。”同学们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