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没有多余的笔墨纸砚,考试也很简单,分成两大板块,默写背诵和算术。

    程昭现场出题,并记录分数,沈正巡视监考。

    “第一部 分,默写单字。”程昭朗声道,“人。”

    他话音一落,底下的学生们在沙盘上写下一个“人”字。

    这是最简单的一个字,也是所有人第一个学的字,基本上所有人都写对了。

    “初。”

    这个字,就比较难了,一半人死在了第二题。

    程昭低头,在纸上做记录打分。

    一个字一个字默写下去,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力不从心。

    默写一共是三十个字,默写结束后,是背诵,程昭读一句,底下的人集体读下面一句,谁没有张口谁扣分,沈正负责盯梢,他读书不认真,监考的时候特别上心,谁在里头滥竽充数,一下子就被他揪出来了。

    最后一个板块,是算术题,程昭出题,学生们在沙盘上写答案。

    考试整整进行了接近两个时辰才结束。

    学生们考完就可以走了,程昭和沈正留下来统计分数,还要进行分班。

    一共七十二人,甲字班和乙字班各三十一人,人数统计写好之后,张贴在祠堂门口。.

    那些刚考试完的学生并没有离开,呼啦啦全都围过来看。

    “我竟然在甲字班,我这么厉害的吗?”

    “我在乙字班,也很厉害了,我还以为程表哥不要我了呢,我太笨了。”

    “我的名字写在甲字班第一个,是不是表示我是第一名?”

    赵铁柱眨巴着眼睛问道,大大的眼睛里充满了期待,程表哥说过了,第一名可以奖励文房四宝一套。

    程昭开口道:“这场考试是摸底,没有具体排名,为了发奖励,只宣布两个班前三名的学生,甲字班,第一名赵四蛋,第二名赵二狗,第三名赵铁柱。乙字班,第一名赵大旺,第二名朱虎子……”

    被叫到名字的学生们高兴的一蹦三尺高。

    程昭继续道,“除了设立前三名奖项外,以后进步最大的学生也能获得奖励,大家一定要好好读书。”

    “我们一定会的!”

    孩子们大声说道,声音在山谷里久久回荡。

    这边赵二狗有些不服气:“表哥,为啥只有三道算术题?”

    他算术学的最好,要是有二十道题,他一定能拿到第一名。

    程昭被问住了,因为本朝不太重视算术,所以科举考试中算术一向是当做附加题存在,仅有一题而已,南府书院也不太重视算术教育,《九章算术》这本书先生只是一提而过,没让他们必须去读。

    他受影响不重视算术,出题的时候本能的就降低了算术题的比重。

    但其实仔细想想,大河村的学生,又能有多少真正的走上科举这条路呢,认字差不多之后,算术对他们而言应该更重要,学会了算术,可以算账,就能去镇上铺子里当个小学徒,总比在地里刨食强一些。

    程昭开口道:“下次考试,会增加一些算术题。”

    赵二狗撞了一下赵四蛋的胳膊:“下次我就是第一名了,你别高兴的太早。”

    赵四蛋不甘示弱:“我算术学的也不算差,等着瞧吧。”

    程昭默默地决定,等会回去了要温习一下《九章算术》,他其实只会使用算珠,算术里一些运用理论也没有太懂,为了让自己担得起先生这个身份,他必须抽时间通读这本书。

    一群人站在祠堂门口聊天时,不远处,一群妇人突然朝祠堂围过来了,每个人手里都拎着一袋粮食。

    “程童生,这是我们家补交的束脩费,十斤大白米。”

    “上回我家就给了两担干柴,实在是太少了,我又带了八斤米过来,你可一定要收下。”

    “我家孙子连全家人名字都会写了,都是程童生的功劳,这几个大馒头你可一定要收下。”

    “我们家攒了三个鸡蛋,程童生拿回去煮着吃了,补身体呢。”

    第174章 宣传土炕

    祠堂门口格外热闹。

    四五十个妇人过来送束脩费,都是之前给少了的,现在来补上。

    大白米、粟米、白面、鸡蛋……还有做衣服的布料,各种各样的东西,堆在青石板上,像一座小山。

    村里妇人怕程昭不要,扔下东西就走了。

    程昭的心绪有些复杂,他缓声开口道:“大山,你们帮忙把东西都拿回去。”

    沈正和阿福也帮着一起扛东西,一行七个人,将一大堆东西运回到了程弯弯家的院子里。

    那边这么热闹,程弯弯自然知道是村里人去交束脩费了。

    她稍微清点了一下,大白米一共六十斤,粟米一百二十斤,还有二十多个鸡蛋,一块猪肉,七八块细麻布,这些东西加起来也能值接近一两银子了。

    这是程昭应得的。

    她开口道:“昭儿,这些大米粟米你卖给我,我按市场价给你算,这笔钱你留着当盘缠。”

    程昭摇了摇头:“赶考的盘缠费我有办法,这笔钱给里正,让里正拿来修学堂吧。”

    他天天抄书,一本书就是一百文,勤勉一些,一个月能抄三四本,盘缠费他能凑齐。

    大河村比他更需要这笔钱,没有学堂,孩子们永远无法好好读书。

    程弯弯看向他的目光里带上了赞许,她真的没看错人,她这个侄儿,太优秀了,优秀到让她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

    她按了一下他的肩膀道:“里正已经决定召集村里人集体修建土坯学堂,用不着这些钱,你自己好好收着,别以为攒个三五两银子就能去湖州赶考,到时候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她让孩子们将所有东西搬进屋子里放起来,然后去荒地那边看建房子的进程。

    人多力量大,在四五十号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地基已经挖好了,而镇上的青砖也送来了,地基是用青砖修建,七八个有经验的汉子负责修地基,其他人则在修起来的地基上砌土坯,这不是什么技术活,村里的汉子都会,二十多人一起来,才三四天的时间,一面一面的墙就慢慢起来了。

    墙体的雏形出来之后,村里人才反应过来程弯弯这个院子有多大。

    外面一圈墙把院子围起来,院子里是十几间房,每个房间都很宽敞。

    “这几间不是住人的,是灶房茅房和澡房。”程弯弯笑着解释道,“真正住人的就是这几间,儿子们都大了嘛,眼看着就要娶媳妇儿了,不起大一点的房子,以后住不开咋办,总不能去别人家借地儿住吧。”

    “大山娘真是财大气粗哟,不就是拉屎的茅房吗,盖这么大干啥,钱多的没处花了吧。”张婆娘混在人群中,声音充满了酸味,“洗澡都还专门盖个屋子,不知道王员外家有没有这么讲究。”

    程弯弯扯了扯唇角:“说起来还是张婆娘家讲究,不然咱们郑少爷咋就不住里正叔家里,非要去张家住呢。”

    一说到这个,围观的人群看向张婆娘的眼神就充满了八卦的兴味。

    郑少爷那事儿都过去四五天了,也没见郑家来人善后,不知道李家会咋处置这个被糟蹋了的黄花大闺女。

    张婆娘一脸黑沉,不提这事儿还好,一提她就一肚子火。

    那天郑少爷住在她家中,明明也看上了秀红,所以她才提出让秀红勾引一下,没想到这就生米煮成熟饭了,怕郑少爷不认账,在两人成就好事之后,她一脚踹开屋子门,本来想逼迫郑少爷当场承诺娶妻,没想到,郑少爷把自己的小厮叫进去,穿上衣服就跑了。

    郑家人不认账,秀红天天寻死觅活,她都不知道接下来该咋办。

    村里人成天笑话她,行,那她明天就去一趟凤凰镇,反正闹大了丢人的是郑家,她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张婆娘一甩袖子走了。

    村里人议论个不停,一会说郑少爷可怜,一会儿说李秀红不要脸,最后再骂张婆娘为了攀附有钱人把自己亲侄女都给耽误了。

    等议论完了,这些人的注意力才继续放在程弯弯家的房子上。

    程弯弯正在和赵安江商量着怎么修土炕。

    她这几天仔细读了这方面的书籍,一些要点都记下来了,盘土炕是很要技巧的,设计图就是现代最常见的那种,炕要有密封性,保证不漏烟,这是最最基础的,灶台排烟的地方要砌一个挡风墙,烟囱的位置还得有迎风墙……

    主屋里慢慢修起来一个土炕。

    一些村民看不懂,好奇的围了过去。

    赵麻子开口道:“我说大山娘,你们家应该不至于穷的都买不起床吧,用土坯修床,这咋睡?”

    朱老婆子笑呵呵的道:“人年纪大了,就喜欢睡硬板床,不然腰疼,到我这个年纪你们就知道了。”

    “这是土炕,中间这个通道是用来烧柴排烟的……”程弯弯仔细解释了一遍,“我比一般人都怕冷,一到冬天就感觉去了半条命,所以想法子让自个暖和点,有跟我一样怕冷的,也可以在家里修个土炕。”

    南方人普遍靠硬扛过冬,千百年来都是如此,她当初在孤儿院时,也是靠跺脚哈气熬过冬日。

    后来她有了些许成就,家里会开暖气,公司也有中央空调,再让她靠一身正气过冬,她很难做到。

    她努力想让自己过的舒服一些。

    村里人的许多男人不怕冷,再者说现在还只是初秋,他们暂时想不到那么长远,也就没把这件事当回事。

    只有一些生娃孩子的妇人比较在意,女人生产过后,要是没坐好月子,就会慢慢开始畏寒,这是许多女人都有的通病,一到了冬天,畏寒的毛病就会更加严重,手脚冰冷就算了,小腹和后腰也是冰冷冷的,那滋味,妇人们无法忘怀。

    四五个妇人围着程弯弯问一些细节,打算等这阵子忙完了,也让家里的男人简单修一个土炕。

    程弯弯正给大家讲解着,赵猎户急匆匆走过来道:“大山娘,我刚刚去了一趟李家沟,那只怀孕的野山羊还在,你要是真的想要,现在可以去看看。”

    程弯弯眉开眼笑,她的运气也太好了,真是要什么来什么。

    她洗了个手,跟着赵猎户走了。

    身后一群妇人不由议论纷纷。

    “听说是担心大山媳妇没有奶水,大山娘才特意托赵猎户去寻母山羊。”

    “不得不说,大山娘真是个好婆婆,以前咋就没看出来呢。”

    “吴家那姑娘真是嫁对了人,有大山这么憨厚老实的男人,还有大山娘这么心疼儿媳妇的婆婆。”

    “话不能说太早了,要是大山媳妇生了个丫头,我看大山娘怕是后悔找了母山羊回来。”

    “那不能吧,大山娘一连生四个儿子,他们家就是有生儿子的命。”

    “这种事说不准的。”

    “……”

    第175章 男孩女孩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