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之士[科举] 第196节

作品:《寒门之士[科举]

    二人能听出来,申时行是想趁机和柳贺打好交道,只要柳贺愿意,他二人倒是可以当当这陪客。

    柳贺道:“也好,我也有些时日未与汝默兄对谈了。”

    高启愚任应天乡试主考一事,柳贺原本就反对,他觉得此事不合规矩,他当时是礼部尚书,科考之事本就归礼部管,可申时行偏令高启愚为主考,罗万化为副主考。

    后来柳贺将这事捅了出来,否则高启愚出的考卷直指张居正觊觎皇位,简直是将张居正放在火上烤。

    高启愚明明是申时行力荐为主考,可这锅最终还是张居正背了。

    自那桩事后,柳贺便与申时行渐行渐远,二人此前虽有合作,可申时行这事办得不地道,简直是视柳贺为无物。

    他心中也替罗万化觉得不值。

    不过那时是那时,张居正既已返乡,柳贺与申时行同为阁臣,每日抬头不见低头见,总不好一直僵持着。

    何况申时行这人虽私心不少,办起事来是漂漂亮亮,叫人抓不住把柄,而且他为人颇为镇定,不管是对张居正还是对张四维,礼数上都做得极为周到。

    他已经是阁臣了,实在不必如此。

    且张居正夺情一事,便是马自强也出声替翰林们说过话,申时行却仿佛透明人一般,在柳贺印象中,他也未曾劝张居正归乡守制。

    他的确是个聪明人,可人一聪明,便叫人不敢相信。

    柳贺如今待他便是如此。

    他可以和王锡爵、余有丁议论朝事是非,可同样的话他必然不会说给申时行听。

    毕竟他不了解这个人心中的真实想法,即便申时行没有恶意,柳贺却难以交托真心。

    第252章 谈

    当然,柳贺已入了阁,他和申时行之间的恩怨自然该消弭一二,官场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他若想成事,有同僚支撑是很有必要的。

    桌上酒水很少,申时行道:“刚进翰林院时,我与元驭兄、丙仲兄白日写文章,晚上便约着到酒楼里喝上一两盅,那般时光已是许久未有了。”

    “年轻时总有许多不平之愤,到了这个年纪,难免惜时惜命。”

    菜肴也很清淡,且位置隐蔽,四人在楼上吃酒,只有一位伙计服侍,伙计动作又轻又快,中途一句话也不说,看来这处是申时行常来的酒楼。

    王锡爵、余有丁在官场上混了不是一日两日,他们心中自然明白,他二人不过是陪客罢了,申时行真正要找的是柳贺。

    虽王锡爵也为阁臣,但他与申时行是同年,若是有事,二人商量起来也方便,可柳贺这边却有些难办。

    柳贺入阁后可谓极是低调,将姿态摆得很低,对张四维和申时行也很是尊重,但俗话说,会咬人的狗不叫,柳贺如此,总叫人怀疑他在下一盘大棋。

    吃了会菜,几人不免谈到了皇子的事,几人都颇有读书人的气度,倒也不会方面吐槽天子,若要吐槽,那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的。

    身为官员,和文官们打交道是一个风格,和天子及太后打交道又是另一个风格,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他们虽不是宰相,与宰相相差也不甚大,一些小事能放过也就放过了。

    过了片刻,申时行才渐渐步入正题:“泽远,你我既同为阁臣,过去种种,还请你多多包涵。”

    柳贺笑道:“次辅何须与我客气,你我之间并无私仇,都是公事,为公事者,总要有些偏差的。”

    “正是。”余有丁笑道,“你我为官以来,好心办坏事可没少过。”

    申时行的意思是,要柳贺放下过往的恩怨,与他同舟共济。

    张四维当了首辅,他与申时行在张居正任首辅时都无所作为,到了此时,申时行自然想将他作为次辅的权势稍稍扩大一些。

    他和王锡爵有交情,然而柳贺与王锡爵交情更深,这二人皆是精干之人,若是联合起来,便是张四维也觉得难为。

    何况眼下户部尚书张学颜、吏部尚书王国光、工部尚书曾省吾与兵部尚书吴兑皆是张居正原来的人马,刑部尚书严清为人端直,可以说是谁也不靠,余有丁与柳贺又有交情——柳贺不说一呼百应,在朝臣中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

    想及此处,申时行看向柳贺:“泽远,饭后你我二人用杯茶如何?”

    申时行此前已与王锡爵、余有丁打过招呼,见他如此,这二人也很识趣地离开了。

    到这个时候,申时行方才开门见山:“泽远,我近日听说了一件事,不知你可有所耳闻?”

    柳贺抿了一口茶,茶香沁人心脾,一看便是申时行私人珍藏的好茶。

    柳贺也道:“次辅应当知道,我在京时日不长,消息远不如旁人灵通。”

    “那我便向你道明。”申时行道,“张蒲州似有更换六部尚书之意,此事再过不久他便会向天子直言。”

    柳贺愕然道:“竟有此事?”

    这事柳贺也能猜到,不过事情未必是张四维引起的,不管怎么说,六部尚书中有四位都是张党人马,他若是天子,恐怕也睡不安稳。

    柳贺将茶杯盖上,思索片刻道:“次辅找我说此事是为何意?我一贯是直来直去的性子,次辅不如说得再分明一些,我方能更明白。”

    “杨伯谦换王汝观。”

    申时行十分直白。

    “次辅的胃口未免太大了些。”柳贺道,“此事我很难答应你

    。”

    王国光可不是张瀚那般的吏部尚书,他办事精干,在吏部尚书任上已近四年,官衔并不比申时行与柳贺低。

    申时行一开口就要换掉王国光,不说吏部尚书一职本就十分重要,便是考虑到张居正,柳贺也不可能答应申时行的要求。

    但申时行所说的确给柳贺提了醒。

    张居正卸了首辅一职,天子必然会想办法将那些亲近他的官员换掉,若是天子动手,这些官员未必能有招架之力。

    当然,官员的去留也非天子一人能决断,据柳贺猜测,天子或许在酝酿,但他应当会忍到张居正不在人世。

    柳贺接到了李时珍的信件,在信中,李时珍很直白地告知柳贺,张居正恐怕时日无多。

    申时行闻得柳贺此言也不生气,反问他:“泽远你一心一意护住他们,但你究竟能护多久?”

    柳贺道:“那便待元辅动手也不迟。”

    张四维动手是张四维的事,可申时行却要他提前将王国光给卖了,那柳贺是万万不会干的。

    这顿茶终究喝得不欢而散,柳贺回家后便给王国光写了封信,又派人给张四维去信一封,约他改日喝茶。

    ……

    这一回阁臣们被叫去后,因柳贺承诺天子,他们会将天子干了何事先隐瞒住,但若天子不肯承认王宫女及她所怀的孩子,他们这些大臣也不会替他隐瞒。

    天子终是挣扎了几日。

    但不得已,他还是没能扛过宫内宫外的压力,将王宫女封为妃——王恭妃的遭遇,读过明史的都有所耳闻,一个恭字便足以证明她在万历心目中的地位。

    但无论如何,大臣们好歹达成了目的。

    ……

    柳贺之前给王国光透了口风,他在不久之后收到了王国光的回信,作为张居正的朋党,王国光自然早料到会有这一日,他心中有了准备,就可慢慢等待张四维发作。

    柳贺倒并不害怕。

    事实上,张四维一直没有发作。

    恐怕此时最疑惑的人是申时行。

    他一直属意推杨巍为吏部尚书,无论如何,在六部尚书中,他必须有自己的人马,王国光是这几人中最难抓把柄的,严清先不说,曾省吾、张学颜几人都非完人,他们在地方时便曾遭遇数位官员弹劾。

    张府。

    张四维与长子张泰征、次子张甲征对面而坐,张泰征中进士后一直留在京中,同为衙内,他远不如张居正几个儿子打眼,张四维也没有叫他进翰林院,他便在户部衙门先干起主事。

    张甲征已经中了举人,不出意外的话,下一科他也将参加会试。

    眼下的内阁中,张四维与申时行皆已任过会试主考,待万历十一年会试,主考必然就是柳贺了。

    张四维不愿如张居正还在时那般碌碌无为,他早想过要对张居正信赖的官员动手,不过张居正毕竟离京不久,他只能徐徐图之。

    可柳贺却给他写了一封信。

    信中柳贺用词十分委婉,只是点拨了一下他曾经和冯保有过交集的往事,柳贺的用意很明显,张四维若能稳住,他也就能稳住,若张四维不肯稳,他就将对方做过的事抖出来。

    ——科道上柳贺多多少少能说得上话。

    揭开信的那一瞬,张四维自是十分恼怒,但他毕竟在官场上浸淫许久,因为柳贺在信中也不全是威胁,他隐约也表达了合作之意。

    张四维对此也有些意动,无论如何,自张居正离京后,他在朝中的人脉大多交予了柳贺,且柳贺在年轻官员及读书人中的威望更是非同凡响。

    只听张泰征与张甲征二人说,张四维便清楚柳贺如今的声名。

    在一些事务上,张四维倒也愿意提前和柳贺

    通个气。

    ……

    柳贺在家中休了一日,这几日天子认了恭妃及皇子,但对逼迫他的官员们都没有什么好脸色,闹起了脾气。

    尤其是柳贺,他有事找天子,却被天子挡在门外,用的理由是病弱不能临朝。

    一日倒也罢了,可天子连着三日都是如此。

    这是青少年犯错之后的正常表现——他们永远不会承认自己有错,选择对指出错误的对象视而不见。

    柳贺是以自己的真实经历来劝谏天子的,正是因为天子心中清楚,也亲耳听过柳贺为考科举付出的种种,柳贺所说的确是实情。

    天子知晓纪娘子曾经遭遇的苦闷,所以他其实是理解柳贺的坚持的。

    但理解归理解,不代表他心中高兴。

    柳贺觉得,天子在治理天下上是有些聪明的,也有些善良,但并不十分多。

    既然天子避见他,柳贺便安安心心待在家里,他入阁之后事务繁忙,还要值衙,家中最明显的改变就是——知儿已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妙妙和纪娘子也一道回了京城,对柳贺常不在家这事,妙妙的抱怨要比知儿多一些,有时候柳贺离家,知儿若是醒着,还要哇哇大哭一场。

    柳贺在家这日,正要将这几年的文卷再看一看,却有一人上门来见他了。

    来的人是兵部尚书吴兑。

    “打扰阁老了。”

    “大司马何必客气,你能上门,简直令我府上蓬荜生辉。”

    吴兑是为了边饷的事来的。

    此事张学颜已和柳贺抱怨过一回,说户部有银,天子却不肯批钱。

    大明边疆辽阔,然而只有辽东一地的军饷能够发放齐全,其余大同等地都是王二小过年,一年不如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