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名师为我授课 第264节

作品:《每天都有名师为我授课

    百姓们拉着宣传的人问,“这羊好不好养啊?吃得多不多,养多久能出栏。”

    “咱们只养过牛,可不好养呢。”

    宣传的人笑道,“你们担心什么,我们东家就是知道东州府官府要教老百姓养羊,这才循着声儿过来这边做生意的。你们就安安心心等在家里吧,官府会派人来教你们的。到时候好好学。这可简单了,老人孩子都能干的活。”

    听着这些话,大家更心动了。

    之前找官府借的银子还没还上呢,家里男人去做工了,虽然也能赚几个回来,但是家里一家人也要吃饭。还要修被水泡坏的房子呢。

    谁会嫌弃银子多呢。

    反正东州府还没开始养羊呢,百姓们心中已经有了养羊致富的梦想了。

    等刘连青安排‘养殖技术员’去各乡村推广的时候,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

    所到之处,里正把人请到家里好吃好喝,然后再邀请大家去祠堂门口开大会,听技术员讲课。

    这些技术员也是贫苦出身,当初还是被谢来骗过去强迫扫盲了,才认识几个字。哪里受过这样待遇,更别提是被这么多人期待地看着了。

    但是这些人说起话来,也是真接地气,“俺也是穷苦出身,大人让俺去养羊,当时俺们还不信,后来一看,那羊长得好快……那羊全身是宝的,羊皮都有大用处,毛都有人收。”

    “哟,这可真是宝贝。”

    “不过养也不是那么简单,得学。而且啊,每家每户还不能养多了。养一头就行了。养多了风险大,还不好养……”

    说起自己的老本行,这些技术员就滔滔不绝了。

    听着熟悉的乡音,接地气的话语,当地的老百姓倒是真的信任这些人了。

    纷纷追问咋样才能养,哪里可以买到羊羔崽子。

    “嘿嘿,这事儿俺们还真的知道,羊崽子不多,大人意思是说第一批给当地里正家里先养着,其他人也能先看人家养一茬,学会了再养。先不着急,每个村肯定能分一头的,得让大家看着学着,是不是?”

    给里正家里一样,那大家就没啥好嫉妒不满的了。

    里正笑着和技术员道,“那以后还要来多指点咱们了。”

    第222章 祝桥梁

    在孙大庆的帮助下,养殖技术在东州府的民间传播得很顺利。也证实了果然是有需求就有市场。

    百姓们学会了这养殖技术,以后哪怕自己走了,当地的百姓也能多一个营生。

    养殖技术传播的同时,谢来也没忽视了农业。

    毕竟农乃国本,也是百姓立身的根基。种地还是很重要的。除了教百姓肥田之外,谢来组织的那些种地的老农们也整理出了许多适合东州本地种田的好法子。

    谢来将这些法子都收录在册,还给了他们试验田,让他们改进方法,验证这些种田的方法。

    而且还在东州民间宣传,但凡是能献上种田良方的,都能得到奖励。或多或少,只看对增收效果的如何。

    开始的是,老农们还担心自己不行,也怕官府要求高。

    但是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后,大家才知道,原来自己平时种田中的一些经验,还真能用得上啊。

    这种地又不是什么特别的技艺,不存在藏着掖着。

    好些老农本就已经年纪大了,干不动农活了。如今又得了赚钱的法子了。让自家年轻人送自己去了县里,然后去县城新成立的农业社里面去售卖自己的经验。

    这些人口述,有专门的小吏来记载。

    县令们知道知府大人的喜好,自然对这事情十分的上心,但凡来献上良方的,都没让人白跑一趟。

    如此收集了月余,谢来案头已经堆积如山了。

    祝桥黑着脸,咬着牙,将这些东西让人搬走,然后去找人整理。

    他忍不住问道,“大人,真有用吗?”

    谢来道,“你可别看不起这些老农,干了几十年的老本行,就是再不聪明,也能知道一些寻常人不知道的事儿。何时播种,何时施肥,如何挖坑,那都是有讲究的。”

    祝桥佩服道,“大人竟然如此懂得农事。”

    谢来道,“这有什么。当年我母亲为了让我们兄弟几个成器,给我大哥出的难题就是如何增加亩产。我大哥也是找了一群老农指点,深耕细作,果然完成了任务。对我们而言,增加亩产只是一点数据,但是对百姓来说,那是实实在在的口粮。你日后若是当官也要记着,农家无小事。你若是能让治理下的百姓吃饱饭,百姓就要当你是好官。”

    祝桥受教,默默的记住了。

    整理这些资料也需要时间。

    好在东州府好学问的人有限,但是读书人还真没那么缺少。至少能承担起东州府的运转。

    谢来也给一些贫穷的读书人提供了工作机会。让他们半工半读。不会因为贫穷而断了读书的路。

    抄录整理这些农家书,就是这其中一项工作。

    这些读书人并不知道大人弄这些做什么,只是在日复一日的抄录中,脑子里也不由得记下了许多关于农事的知识。

    他们此时还不知道这无形中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只知道这活能让给他们买得起书,交得起束脩。

    这些关于种田的相关资料整理成册之后,谢来就给这本书取了个名字,叫做《东州农事学习手册》。

    这手册还挺细致,以东州目前的主要农作物作为分类标准,然后写了如何选种,播种……等相关的知识。

    这其中的知识都是找了农官去这些老农的家乡去打探过的,确保他们家平时种地确实比旁人家要好。

    又请了经验丰富信得过的农官来选择一些比较通用的法子。

    最后这些手册请人抄录了,以乡里为单位,每个乡里一本。让当地的里正负责给本村人讲解。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各地乡里祠堂门口,经常有人在讲一些农业相关的知识。

    许多年轻汉子还真是对这些一知半解的,只知道学别人种地。

    听了讲解之后,醍醐灌顶。

    “这种地原来这么讲究啊。”

    “之前官府花银子,可就是为了做这个什么书册。都是给咱们农人做的。”

    “信得过吗?”

    “当然信得过,谢大人还能骗咱们?官府花银子从别人那儿买的法子呢。”

    里正讲完之后,口干舌燥,“大人说了,要是大家信不过,我家先种一块试验田给大家看看的。就是以后你们要勤快点,种地的时候都来学学。”

    有汉子道,“里正,要是你家田地种不好咋办?那不是亏了一季度的粮食吗?”

    里正老头儿笑道,“大人可比你们心疼老汉,要是这一亩试验田亏了,补给咱。不过这种事儿不可能,农官经常要来看试验田的情况呢。”

    又有村民问,“如今县里竟然如此花心思。”

    里正道,“你道他们是为何如此重视,那当然是知府大人有奖赏了。若是真的增产了,那是要提拔县令大人的。”

    “知府大人竟然对咱们农民的事儿这么上心啊,种地的事儿他也管。真是和咱爹娘一样了。”

    大伙儿都哈哈哈的笑了起来。

    还真是父母官。

    在忙碌的东州府,时间就过得特别快。

    从开年风风火火搞建设,到年中管理农事,很快天气就开始转凉了。

    谢来如今倒是不担心别的事儿,就是担心水坝,还有修路的事儿。

    他知道,此地得留个信得过的人,日后要是自己真的走了,还有人来接收这些工作。

    之前就承诺过,要在三人中间选择一个信得过的人。

    如今已经到了合适的时机了。

    谢来把自己的三个臭皮匠请来开会。让他们对这大半年的工作做个总结。

    这阵势一看就是要做出什么重要决定了。三人不是蠢人,自然知道谢来的打算,都来劲儿了。

    云长玉道,“如今东州府内的各山头的山贼已经剿灭,罪大恶极者让百姓公审,迫不得已上山的,都让他们挖煤赎罪,如今连街头混子都少见了。最主要的是,通过这几次的剿匪,东州府府兵已经有了战力,足以保证东州府上下安稳。”

    谢来鼓掌,“很好。”然后和其他人道,“继续。”

    刘连青咳了咳,“于学业上面,府城和各县衙都加办了新的书院,对一定年龄限制的秀才功名以上的读书人减免学费,支持科考。对适龄儿童进行测试,择其优者减免费用,让更多的孩子能念书。遵照大人的吩咐,各乡里选了一二个年轻人扫盲,日后承担讲解官府文书的责任。”

    谢来道,“教育上面一时半会也很难出成绩,这我是理解的。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教育确实也费银子。这个是个长远的事儿。”

    刘连青也是感慨良多。真的当官做事了,发现一切都离不开银子。

    想他以前最讨厌铜臭味,如今恨不得抱着铜板入睡。

    最后做工作汇报的是祝桥。

    他可是个大忙人。煤场要管,修码头要管,修路要管,修水坝也要管。甚至之前农事也要管。

    这没办法,谁让他是管理户籍的,和钱以及民生有关的一切,他都能插上手。

    他书读得没刘连青好,也不如云长玉见识广博,但是很能吃苦头,做事也踏踏实实。确实干了许多实事。

    听到他的汇报,云长玉和刘连青从开始的淡定,到最后黑脸,到最后一脸认命。甚至还挺佩服的。因为祝桥真的沧桑了许多。年纪轻轻,头发都白了几根。

    祝桥开始挺骄傲的,然后说起其中艰辛,又有几分心酸,后面又讲到了如今的成绩,又自豪起来。“大人,这也全赖大人的英明指导,还有东州府百姓上下一心,才有如此成绩啊。”

    谢来摆手,“好听的话别说了,也不要否认你自己的努力。你做的事儿,大家有目共睹。我当时还担心你管不过来,要给你安排副手,谁知道你竟然能同时管理这么多事情。”

    祝桥笑道,“下官也是学的大人,任人唯贤罢了。”

    谢来:“……”

    云长玉和刘连青:“……”比不上啊比不上,能干事还能拍马屁。

    谢来也不多说了,留下云长玉,让其他人先在外面等着。

    云长玉一愣,也不知道谢来要和自己说什么。

    等人走了之后,云长玉直接道,“大人,你若是要劝我接受结果,大可不必,下官也是认赌服输的。这祝桥确实也是个人物。”

    谢来笑道,“这是其一,你确实是将军之才,让你在地方上,实在是委屈了。”

    云长玉心一跳,“大人也觉得我是将军之才?”

    “那是自然,府兵的变化我是看在眼里的,你也能虚心纳谏,改变自己和府兵的相处方式,这就是名将的特质啊。”

    听到谢来的话,云长玉心里开心极了,他就说自己是这方面的人才吧。

    谢来道,“也正因为如此,我越发的觉得离不开你。日后我身边总要有这方面的人。就怕你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