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名师为我授课 第241节

作品:《每天都有名师为我授课

    这次是她带的队。看着这些灾民,她心有戚戚。

    她记忆中也是有过受灾的日子。不过那会儿不是洪水,是干旱,至少不至于流离失所。

    看到谢来赈灾安排的妥当,她对自家弟弟真是越发的佩服。

    “母亲已经将家里能调动的粮食都弄来了,还让人去江南那边收购,一并往这边送。母亲说不为了来儿你,也要为了这里的百姓。银钱的事儿也不用说,就当是捐赠的。”

    谢来道,“母亲大义,我也不推脱了。如今确实也急需这些。”

    杏花道,“我留下来给你帮忙。这边官府虽然也有人,可是也不知道哪些能用,我给你打个下手清点一下粮草要是可以的。哪怕是去堤坝上面给大伙儿送饭也成。”

    谢来顿时乐得笑了,“有杏花姐在,我又添一员大将。”

    杏花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

    这会儿谢来也不含糊,反正但凡是来帮忙的,送东西的,一概不客气。

    谢来也不打算找朝廷帮忙。就朝廷那帮子酒囊饭袋,哪怕朝廷拨款,也只是给他们抽油水的机会。最后落入江东的,能有多少?吃亏的还是那些交了税的老百姓。

    朝廷要是给的多了,到时候还是要找百姓收。

    而且来一些人指手画脚反而还要增加困难。

    不过谢来还是给皇帝写了封折子,将这里艰难的情况添油加醋的说了。本已经极惨的,说了之后更惨几分。这要是个有点良心的皇帝看了,必定是要吃不下睡不着的。

    写完这些情况,谢来又写到许多人为朝廷分忧解难,千里迢迢支援灾区。全耐陛下威仪四海,人心向着朝廷和圣上。

    反正使劲儿夸了一番皇帝。希望求皇帝封赏这些人的时候,不会显得突兀。

    做完这一切,谢来就连夜启程去江州,一刻也没有停下来。

    晚上在马车里,他就进入课堂,听了江林玉的禀报。

    谢来在东州的凶名对江州起到了很好的敲山震虎的作用。

    至少在这些天,原本消极的江州知府和当地的大户开始赈灾了。甭管是不是做样子,至少是有些成效的。对当地老百姓也有一些缓解。

    江州本地的同志会也组织好了工作,在江州做了很好的舆论引导。

    所以哪怕谢来人没到江州,但是名却已经在江州百姓中间传开了。

    都知道知府大人和这些大商户们突然积极起来,不是良心发现了,而是铁面无私的钦差大人在隔壁东州啥贪官污吏,震慑宵小之辈了。

    一时间,谢来人没到,倒是被这些苦难中的百姓取了个谢青天的名号。

    谢来得到这个荣誉,却没有高兴,反而很感慨,“百姓们最是淳朴,但凡对他们一点好,他们就能真心相待。可恶的贪官污吏们,却以吸这些人的血为食。”

    谢来问道,“你们江家是何意?”

    江林玉紧张起来。“我虽做不得家里的主,但是也给家主提了提大人的威名。家里的长辈们如今只想求一个安稳,不敢和大人为敌。”

    谢来闻言点点头。他也不想走到哪里就抓到哪里。

    要是大家配合,他也巴不得还是以赈灾为主。

    几天之后,马车到了江州府。和东州相比,江州情况要好点儿。

    受灾的面积也要小一些。

    就靠近东州的一些地方受了灾。

    原本这地方好治理的,但是因为一直拖着,导致灾民无处容身,只能到处流浪。又不想离乡背井,就在江州府本地乞讨。

    这也给当地带来了乱象。

    这几日知府也召集了本地的大户捐钱捐粮,学着谢来搞起了以工代赈。

    但是吧,这个钱最后竟然没多少到工人手里。甚至最后只能喝一碗稀得不成样子的稀粥,里面还要混着泥土和砂砾。能干活的都是一些壮劳力,辛苦干活之后发现竟然被欺骗,又知道青天老爷就离这里不远,于是就鼓起勇气,第一次来搞反抗。

    当然,这其中也少不得同志会的人煽动。不搞出场面来,大人又怎么能正大光明的为你们讨回公道呢?

    百姓们觉得这话太有道理。

    所以谢来到江州府府城的当天,就遇到了百姓讨工钱的画面。

    谢来看着送上来的粥,冷笑道,“真是抄作业都不会!”

    第201章 谢来的信仰

    谢来真心也是想讲道理的。不是说只想打打杀杀。他也希望能够温和的解决问题。毕竟如果当地动荡太大,以至于出现空缺,后期要恢复如常也需要时间。

    现在看来,与其让人尸位素餐,不如留下空缺来得好。至少少一个人喝老百姓的血。

    他给江州府多长时间了?在东州的一系列的操作,可都没瞒着江州府这边吧。既然如此,做事还这么不上心。只能说,烂到骨子里去了。

    这种情况不用说废话了,直接抓。

    至于证据,谢来也有,当地同志会早已搜集证据交给他了,江林玉为了保全家族,也是积极配合。

    不说抓完,抓几个比较典型的是没问题的。第一个典型就是这江州知府。

    而且巧了,这江州知府也是出身寒门。但是人家自从当了知府之后可不就一点都不寒了,据江林玉说,那府邸内部摆件价值千金。

    床上还摆放着玉枕。

    所谓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就是这种人。

    祝桥知道这人是寒门出身之后,立马嚷嚷,“虽然是寒门出身,但是当初投靠的是世家。”

    云长玉顿时黑了脸。

    “那也是因为他出身低微,眼皮子才这么浅薄。”

    祝桥怼道,“难道不是因为被你们世家腐蚀吗?”

    “那之前东州那几个也是被腐蚀了?”云长玉反驳道。

    祝桥:“……”

    谢来摆手,“不必争吵,本官就想问问,你们谁负责去抓人。罢了,你们两人一起去吧。”

    城里百姓们渐渐得了消息,知道谢青天来了。

    一个个的蜂拥而至,往城门口这边挤,以至于谢来的车走到半道上就被挤得走不动了。谢来从车里出来,站在车头,对着所有百姓拱手。“本官是陛下钦点的治水钦差。你们放心,这水一日不走,本官也不走。”

    有老人激动的哭,“大人啊,我们只想喝一口粥,一口喝了肚子不痛的粥。”

    他说着举起自己的碗。

    这粥比谢来刚刚那碗还要见不得人。里面还有些碎木屑混合在一起。

    谢来亲手接过他手里的碗筷,“放心,马上就有白粥吃。我带了许多粮食来。就是为了让你们吃顿饱饭有力气。有了力气,咱们就开始去抗洪,东州的事情你们都知道了吧,参加抗洪的能分粮食,分银子。等洪水走了,你们也有银钱和粮食回去重新开始生活。”

    听到谢来的话,百姓们顿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东州那边情况他们可知道的,比他们这边还严重。大人都能治理好,那他们这边自然不在话下。

    果然那些读书人说的没错,谢青天来了,就有好日子过了。

    大家欢呼着谢青天。

    谢来都觉得惭愧了。自己还啥都么做呢,就讲了几句漂亮话。

    百姓们真是太淳朴了。

    不过谢来也知道,淳朴的百姓也很现实,要是发现自己做不到,那就要骂他是狗官了。所以谢来赶紧儿让大家让开道,要去干活了。

    他手里的一碗粥也没有放下,一直端着。

    到了知府门口的时候,云长玉就说人已经被抓了。

    谢来举着这碗粥,对着跟着来的百姓道,“这碗粥是你们的父母官赐给你们喝的,如今这碗粥本官也替你们奉给他尝尝,让他与民同乐。”

    说着进了知府府上。

    外面的百姓们激动不已。

    那可是知府大人啊,那狗官终于也要和他们喝一样的粥,受一样的苦了。

    江州知府府里,一个肥头大耳的官正被人押着坐在椅子上面。

    谢来还是给他们这些人一些该有的体面的。既然还是官,就不用跪。

    但是该享受的待遇还是要享受。

    比如谢来端进来的粥就让人立马‘喂’给这位知府大人喝了。

    朱知府呜呜呜的不想喝,但是还是被扒开了嘴,往里面倒了进去。

    这人的脸色肉眼可见的变了。等放开的时候,他就捂着喉咙啊啊啊的叫,显然是被里面的东西噎住了喉咙。好半天才能说话。

    “大人,大人有话好好说。本官可是一心赈灾啊。”

    “你抗灾抗的发了不少横财啊。你出身也不显赫,家里却有这么多财产。从哪里来的?”

    朱知府赶紧道,“那都是友人送的。”

    “白白的送你银钱,你当谁都是傻子呢?自己主动交代了吧,我还能让人送你去虞都告状去。要不然每天给你吃一碗这个粥,让你与民同乐。就不知道你能吃几天。”

    朱知府吓得瑟瑟发抖,然后痛心疾首的看着谢来,“你这是自寻死路,我背靠云家!”

    云长玉直接一脚踹上去了。

    “我云家没养你这条老狗。”

    朱知府咳了咳,“我,我寒门出身。”

    祝桥道,“丞相也没见过你这叛徒。”

    朱知府不说话了,总觉得说什么都是错的。他就没想到这钦差大人竟然真的这么不讲道理。

    但是朱知府也真是委屈,他知道谢来的凶名之后,这次真的收敛许多。

    只是平日里他带了坏头,下面的人有样学样,一个个的早就学坏了。

    以至于朱知府说不贪,他们都不信了。都觉得知府大人也拿了的,自己再拿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于是就出现了这一层又一层剥削,最后到了百姓手里,连一碗干净的粥都吃不上了。得用其他东西混在一起,才能煮出一锅粥来。

    朱知府一招,谢来他们再一层层调查,那真是没有多少干净的。多多少少都拿了。

    只看良心多少,本事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