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要搞基建 第61节

作品:《朕要搞基建

    外头许定坤来回走动,副将杜冲赶过来寻问:“将军怎么样了?”

    “还在里头呢,伤的太重了,王爷要亲自给他包扎。”许定坤不知道宋玉竹的本事,心里担心的要命,奈何宋玉竹进去时吩咐过,没有他的命令,谁也不许进去。

    白一舟也赶过来问:“将军如何了?”

    两人同时摇头:“不知道啊。”

    许定坤道:“要不去请军医过来瞧瞧,可别耽搁了!”

    白一舟道:“放心,有王爷在肯定没事。”之前他见识过宋玉竹治病救人的手段,寻常的郎中可比不过他。

    又等了半个时辰,负责打下手的侍卫从营帐里出来。

    三人急忙拉住他询问:“怎么样了?”

    “回大人,还得再等一会,王爷刚处理完将军的胳膊。”

    赵骁躺在平板床上,因为失血过多面色苍白,受伤的左臂已经缝合完,宋玉竹正在处理他胸口上的伤口,

    侍卫端来烧开的热水,宋玉竹把用完的剪刀镊子扔进去消毒。

    处理完伤口,撒上伤药包扎好,又拿出之前留下来的抗生素,毫无保留的倒进赵骁嘴里。

    宋玉竹疲惫道:“让外面的人进来吧。”

    “是。”

    侍卫把帘子拉开,许定坤几个人匆忙走了进来:“将军还好吗?”

    宋玉竹点了点头:“盛军已经降了?”

    白一舟道:“降了,不过对方的副将并不想加入我们,他们说随我们打进上京后,便解甲归田了。”

    “随他们吧,叶清的遗体如何安置?”

    “盛军要把他带回北关,埋葬在祁连山下。”

    “派人去帮忙安置后事,叶将军的家属一定要厚待。”

    白一舟稽首道:“是!”

    许定坤询问:“王爷,咱们既然已经拿下盛军,何时动身去上京?”

    眼看着江山就要收入囊中,许定坤比他还心急。

    盛军败降的消息估计很快会传到上京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宋玉竹看了眼昏迷不醒的赵骁道:“明日一早启程。”

    “不,不好了!不好了!叶将军战死,大军败了!”小太监扯着嗓子喊的撕心裂肺!

    后宫中,七岁的杨瑞骑在伴伴身上,指着鬼哭狼嚎的小太监哈哈直笑。

    太后闻声从殿中跑了出来:“你说什么?!”

    “前线送来邸报,叶将军战死,盛军败了……”

    齐氏只觉得耳边像被铜锣敲过似的,嗡嗡直响,听不见声音了。

    太傅冯治率先入宫,他劝太后带着皇帝先走,东渡去高句丽避难,等以后再找机会复国。

    齐氏已经吓傻了,只会抱着儿子点头。

    冯治赶紧让宫人收拾东西,准备马车离开上京,自己也通知了府里的人,收拾了细软带上家室,一同去逃难。

    小皇帝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出宫,坐在马车上满脸惊奇。以为此行是出来游玩,掀开车帘四处张望。

    看见街上有卖糖人的,拉着齐太后的手大喊:“母后我要这个,我要这个!”

    齐太后抱着儿子呜呜的哭了起来。

    杨瑞吓了一跳,以为自己惹她生气了,拉着她的手小声说:“母后,你别哭了,朕不要了。”

    齐氏拿帕子擦了擦眼泪,吩咐随行的太监:“去给皇上多买几个回来。”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就当是留个念想……

    皇宫的护卫护着皇帝的马车出了上京,朝东北方向使去。

    朝中不少大臣听到消息,有的一边骂骂咧咧嫌弃叶清也不过如此,居然连那帮反贼都打不过,一边收拾金银细软,赶紧跟着跑路。

    还有些人放弃逃跑,安坐在家中等待承天军入城,田齐柩便是其中之一。乱臣贼子胆敢谋朝篡位,就算杀了他,他也不会屈服!

    逃亡的路上,马车越来越多,上京那群世家子弟竟然都跟着皇上逃了!

    长长的车队一眼望不到头,突兀的出现在荒芜的山野中。马车上拉的都是沉重的金银,车辙把土路压出两条深沟。

    古代的路面坑坑洼洼大多不平坦,马车行驶在上面非常颠簸,这些贵人也没出过远门,才走了半日就有人扛不住的了。

    小皇帝更是晕车晕的厉害,哭闹着要回宫,三四个太监围在他身边安抚都没用。到下午杨瑞吐了几次没了精气神,趴在伴伴怀里直哼哼。

    叫来随行的太医看了看,太医只开了些安神的药丸子,给小皇帝喂下去,没一会就又吐了出来。

    齐皇后心疼坏了,可眼下没别的办法,不逃等反贼进京,他们都得死。

    就这么没日没夜的跑了两天,杨瑞病得越来越严重,药食不进,连续高烧不退。到第三天早上,杨瑞居然自己退烧了,还吵着要吃蜜糕。

    小太监欣喜的拿来蜜糕,杨瑞吃了两块,突然脸色发白,呼吸急促,猛地吐了几口绿汤,人便不行了。

    杜冲率领大军追上时,年仅七岁的盛文帝已经崩了,齐太后抱着他的尸首也疯疯癫癫。

    其余人看见大军,吓得窝在马车里一动都不敢动,全都被带回了上京。

    十七万兵马没有全部入城,宋玉竹派白一舟率领三万兵马回徐州接他父母和徐冰入京。

    郑大安和楚参将打算离开,宋玉竹跟二人彻夜长谈。就算他们不为了自己,也得为了手下的兵着想。

    这些士兵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到头来手里一分银子没有

    眼下盛朝已经覆灭,马上就要过上好日子了,何不继续为他效力。

    宋玉竹答应,降兵吃穿用度都跟承天军一样,每个月也能领二两银子的军饷,就连战场上死了的也能领抚恤金。

    二人商议后决定,就算为了死去的兄弟也得跟着承天王。

    赵骁在半路上醒来,他身上的伤好的很快,唯独左臂伤的太重,还不能使力。

    这场战役对他的触动非常大,特别是叶清的战死,偶尔坐在马背上发呆,半天缓不过神。

    七日后,大军抵达上京。

    此时正是春夏之交,绿柳成荫,鸟语花香。

    当宋玉竹的马车上穿过正阳门,走进这三朝古都,历史的车轮以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

    后世的史书记载,五月的最后一天,承天王开启了新纪元。

    作者有话说

    乌拉!

    我们的竹子要登基啦!

    第59章 登基

    改朝换代是残酷的一件事,前朝皇室的人基本上都不会留下。

    除了已经崩了的杨瑞,上京还有三王杨元禄和逃进上京的四王杨元起,二人皆是难逃一死。太后齐氏因为疯了免了一死,不过被关押在庵堂,余生也不可能再放出来了。

    盛朝的公主有六人,宋玉竹开恩没有杀这些女子,而是把她们贬为庶人,可以继续生活在上京。还有不少挂着虚职的尊爵,一律削为庶民,没收府邸,敢有不从者格杀勿论。

    隆武帝的两个皇子还遗留在外面,一个人在蜀州的十二皇子杨元灏,和云南的十皇子杨元吉。

    这俩人既不归降,也不自立为王,拥兵自守在封地,仿佛跟盛朝没了关系。

    不过宋玉竹早晚要拿下这两个地方的,因为地图上蜀州和云南没有开放,所以他的任务始一直办法完成。

    上京中负隅顽抗的皇亲国戚杀了几个,其他人基本都老老实实的收拾行李滚蛋了。

    前朝旧臣,挑挑拣拣的留用了不少,实在是手头没人可用了,武将还好,有赵骁,许定坤等人,文臣只有一个徐冰还留在了徐州。

    最后就是清算世家,上京有尹、江、冯、齐四大家族,除了最后一个齐家是皇后的母家,其余三家都是上百年的根基。

    他们手里把持着国家大半的财富。如同毒瘤一般,盘虬在百姓身上吸血,生生把这个朝代吸死了。

    宋玉竹下令该抄家抄家,该流放的流放,一鼓作气把他们清理干净,防止以后牵掣自己。

    他派了两千名士兵去抄家,居然都没够用,囤积的财富实在太多了!

    这些世家们占着有数万顷良田,金银财宝不尽其数,粮食更是多到谷仓都装不下。任由陈粮压在下面发霉腐烂,也不施舍给穷苦的百姓们。可怜叶清将军带兵去前线打仗,将士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负责去抄家的是郑大安和白一舟二人,宋玉竹有意让郑副将去处理这些硕鼠。让他亲眼看看,之前效忠的是什么东西。

    郑大安红着眼睛看着手下把一车车粮食从庄子里运出来,气的恨不得扒了这些王公贵族的皮!

    若是当初这些世家肯拿出粮,将军怎么会牺牲,大盛又怎会亡?这群畜牲!如今被抄家流放,合该是他们的福报!

    抄了七八天才把四大家族抄完,收缴上来的银锭子把国库都堆满了!派人清点了一下,共缴银子三千五百七十万两,要知道之前朝一年的税收也不过三百五十万两银子!

    其余黄金四十八万两,铜钱七千六百五十万贯,金器一万六千件,银器三万余件,玉雕摆件三千七百多件,珊瑚摆件一千八百六十余件,龙眼大的珍珠足足装了七麻袋……这些东西全部入库,瞬间把空荡荡的国库填满。

    粮食细分了一下,新粮共五十万石,陈粮一百三十万石,霉粮七十八万石,光是处理这些粮食都要半个多月的时间,赵骁把军营里的士兵全都拉去晒粮了。

    这都是近百年剥削百姓的民脂民膏,若不是他们,天下百姓也不会活的如此艰难。

    清缴世家的同时,宋玉竹也在招揽贤臣,像礼部侍郎刘蔺,刑部尚书张齐开,以及枢密院士秦凤图等肱骨之臣,宋玉竹不惜礼贤下士,三番五次登门拜访请他们辅佐自己。

    刘蔺有归乡的打算,行李都收拾好了,盛朝灭亡,让他的心气散了,不想再把时间浪费在朝堂上。

    宋玉竹听闻他要离开,直接驾车来到他们家门口,拦住刘蔺道:“昔年你的曾祖父徐公,虽是乡野出身,却能力压世家青云直上,辅佐重华帝建立太平盛世,如今我也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刘蔺道:“曾祖父有宏图之志,吾不及矣。”

    宋玉竹道:“我听闻刘大人老家在冀州,你可知冀州今年大旱,从四月开始便没下一滴雨。如今土里干裂,百姓已经错过了春耕,来年还不知是什么景象。”

    这可不是宋玉竹骗他,之前在冀州境内打了一个多月的仗,直到天暖和下来都没见一滴雨水,眼瞅着一场大旱灾即将到来。

    刘蔺问道:“我若留下,天王能保证冀州百姓不挨饿吗?”

    宋玉竹拉着他的手道:“你回朝,本王许你赈灾的粮食和银子。”

    刘蔺不再犹豫,跪地磕头道:“臣,愿为天王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