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节

作品:《化宋

    其中, 因为泾原路位于黄河“几”字的左下方, 而东胜州却是黄河那个“几”字的右上方,距离过于远,所以,刘仲武部会做为后方策应,主要作用是防备一下西夏,免得被占便宜。

    至于攻打娄室部的主力,还得是种师中、折可求等老牌将领的带领。

    连驻守在大同府的徐徽言、吴玠等新军部众都被要求先防守本部,避免娄室西逃。

    想法是好的,但……

    效果却是相反。

    西北虽然比原本的河北路禁军要好上些许,但做为旧军,其中问题已经积累了上百年,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

    折可求的两万府州军在出关迎击娄室时,大军刚出宁边州二十里,便遭遇娄室部的前锋,而带兵的正是先前在太原被俘过的大将银术可。

    然后,这两万折家军,几乎是在第一个照面,就被银术可大军一番冲杀后,溃得七零八落,按在地上摩擦——折可求的火炮根本没有时间推出来,就已经被银术可看到破绽,金国遇到火炮时第一反应就是冲入敌军,撕开侧翼,杀入敌阵中,让对手一时半会无法开炮。

    凭何这个时间,只要冲到火炮附近,那对骑兵威胁甚大火器就是只是个笨靶子,只要及时杀掉就好,至于火枪手,这里的火枪手上药也太慢了,一看就是没经常训练的,只要顶过第一波,就能撕开防备。

    折家军第一次遇到这般悍勇的大军,人数虽然占优,心态却是完全落在下风,尤其是看到金军带着刀伤箭支,也悍不畏死地反复攻杀后,很快,军心溃散,出现了溃败。

    这一次出征,立刻便损兵折将,狼狈不堪地退回了关内。

    而种家军则从麟州出发,不顺着黄河,准备沿着边境绕到后方,与折可求合围娄室部。

    ……

    于是,接下来的一个月,赵士程便收到连绵不绝的战报,内容大同小异,基本都是打输的消息。这并不让赵士程意外,大宋的军备就是这个样子,送去的军饷,从上到下,每个军官都要过一手。

    不仅如此,很多士卒都像是将领的私兵,加上西北是边州,许多士卒都是犯人,有贼配军一说,就知道这些士兵的素质了。

    但是,直接处理西军是不可能的,比如折家军,折家本身就是府州大族,不是汉人,而是投奔大宋的外族,他家世袭府州知府,如果说裁撤,那么他们很可能立刻就投奔金国或者西夏了。

    就算在边军中,西军的勋贵也是最多的——因为这里是百年来大宋唯一有军功可挣的地方。

    所以,输了赢了,在赵士程看来,都是各有利弊的。

    只有西军的勋贵们确定以他们实力,真不是金国的对手,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把这次战役的主动权让给张克戬和他指挥下的新军,而不是在后边拖后腿。

    “但是呢,也不是完全没有立功的机会,”赵士程拿着军情对宗泽解释道,“这才一个月,西夏还有存粮,但过此日了,天寒地冻,粮食紧缺,西夏必然会坐不住。”

    “您的意思是,让他等阻拦西夏犯边?”宗泽问道。

    “当然,不要求他们出兵,只要坚壁清野,守住关口便可,”赵士程随意道,“这个要求,不算高吧?”

    宗泽道:“自然,西夏与西军交手多年,不敢言战必胜,但防守边关,还是可堪一用。”

    赵士程轻叹一声:“一鼓作气,若我所料不差,今年也是冷冬,如此大规模用兵,牲口消耗必然不少,明年,西夏怕是要闹饥荒了。”

    从前几年起,大宋的冬季就越来越冷,煤炭消耗也越发巨大,西夏本就地小民寡,为将娄室这祸水东引,西夏不可能不给存粮。

    而就他所知,西夏这些年卖盐的钱大多都用于消费大宋的各种商品,粮食保有量一直在一个很危险的范围——这太好知道了,粮食不会凭空产生,只要看到西夏与大宋的商品税单就能推算出来。

    冬季牲口过冬,只要温度适合,不四处乱跑,煤炭也可以减少粮草消耗。

    而冬季出兵,在大雪纷飞的草原上,马匹士卒的消耗会非常恐怖,这个时候,大军长期征战,粮草肯定不够,娄室部必然会在西夏这只瘦羊上找补。

    只要坚壁清野,不让西夏在大宋身上找回损失,那这个年节,西夏就算过去了,也会元气大伤。

    “可是……”宗泽还是有些担心,“若西军损失严重,我等要如何应付娄室大军呢?”

    “拖,”赵士程笃定道,“娄室大军与金国断去联系,他在西北没有根基,需要草原各部支持,只要时间够久,西北贫瘠,支撑不起他的三万重甲骑兵,必然生乱!”

    西北草原可不像东边的草原那么肥美,自唐朝后,河西一带的降水量一年不如一年,耕作区少得可怜,支持西夏这么一个小国已经很勉强了,骑兵烧起钱粮来,可是一个无底洞。

    除非西夏倾尽举国之力,不经营他们自己的兵马,全力支持娄室,否则,娄室的大军无法长久存在。

    宗泽也是明白这一点的,他神色有些复杂:“所以,您一开始就没有打算直接攻打娄室么?”

    赵士程可不认这话:“怎么没有?我一开始对西军也是十分期待的,只是老宗啊……”

    他拖长语调,起身拍了拍宗泽肩膀:“这天下局势不是一成不变,有时候,意料之外的变化,不一定是害处,也有可能是另一个契机,我们要善用这种机会,并将他们,变成我等的优势!”

    宗泽十分佩服,连称官家英明。

    当然,他心中却不以为然,官家素来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人物,他会有这个计划,肯定是早就看穿了西军与西夏的虚实,否则安能坐得这么稳?早就调动朔州的大军了!

    “而且,也不是全然没有收获啊,”赵士程在厚厚的军报里好一番寻找,拿出其中一份,“你看这韩世忠,虽然被削了职,编回了种师中治下,却还是打得有声有色,西军里唯一的捷报就是他传来!你看,他们大军被围困在金肃城,是韩世中趁着夜里天降大雪,领治下精兵五百人,出城突袭金军营帐,烧毁粮草,这才让金军溃散,解了困境。”

    宗泽叹息道:“是啊,两万种家军,被七千金军围困住……”

    赵士程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这能回来,已经是幸事了,好在军心还未完全溃散,否则这样输上几次,怕是要望风而逃了。”

    宗泽无奈道:“官家,你如何还笑得出来。”

    赵士程挑眉头道:“我还要为他们痛哭流涕不成?金军本就强悍,新军能打得有来有回,还是依仗了兵器之利,西军不熟练,总得给他们机会,否则岂不是让人说我偏心?”

    宗泽只能赞同:“官家你素来都是公正无私,从不曾将人分个三六九等。”

    赵士程觉得老宗似乎在阴阳怪气他,但看老宗那一脸严肃坚定,也懒得争论:“正是如此,我信西军能挽回颜面,为人君者,岂能不能臣子机会,老宗你说是吧?”

    宗泽自然称是,然后便依着皇帝的安排,去做他的工作了,他的事情不比皇帝少。

    看着老宗离开,赵士程微微叹了一口气。

    这话也就忽悠一下老宗罢了,历史上,这些大将遇到金军,有一个算一个,都成了人家功绩薄上的名单,几乎是来一个死一个。无论是逃亡、投降,还是死战不退,都全送光了,反而是这些将领死光了之后,原本其中基层军官,开始大发光芒。

    李彦仙、韩世忠、刘琦、吴家兄弟这些人物在乱世中开始崭露头角,并在接下来的时间成为抗金中坚力量。

    连岳飞认真算的话,也算是西军出身,他第一次投军攻辽是在西军主力中当小兵,第二次是去河东路当偏将,都是西军。只是前两次从军,一次输给辽,溃败回家,第二次平州被金军攻陷,岳飞又一次回家,第三次才兜兜转转几次,去了宗泽手下,正式开始传奇人生。

    所以,他当然要等机会,找好理由,正大光明地把那些不能做事的将领,一起收拾掉。

    可不是我这皇帝针对你们,是你们不争气啊!

    第349章 蝼蚁们

    离开皇宫时, 宗泽回头望了一眼已经被黄昏笼罩的庞大宫廷。

    艮岳是荒宗时耗费巨资修建的宫廷,但因为东京内城面积有限,因此艮岳虽然华丽, 占地却依然比不上宫城。

    只是因为宫城修筑时耗费水银铅石颇多,如今大多已经改作官衙所用,皇帝一家只是偶尔在宫城中住住, 以示这是皇宫。

    官家早就想将艮岳直接当成皇宫,把原来宫廷拆除,被百官阻止了。

    因为宫城与内城、外城,在一条中轴线上,若是拆除, 将影响风水, 动摇国运。

    官家便将事情搁置了,说是以后再说。

    官家总是能分清轻重缓急,找到事情最关键的要害之处, 而不会去无关紧要的事上纠缠。

    只是……

    宗泽轻叹了一声。

    若说当今陛下有什么令文武百官最佩服的事情, 莫过于官家眼光,无论是对人对事,几乎都是毫不出错, 整个大宋在他的治理下, 一派繁华兴盛之景。

    最让人感动的事情,就是这位爷很少瞎折腾, 哪怕最让人诟病的清查田亩, 也是明确了责任, 定好了考核成绩, 让人心里有数。

    与以前害怕被人揣测心思的前代帝王相比, 当今官家做事向来摆明车马, 有功赏,有过罚,不会随便让人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在他手下做事,让人颇有一种时来天地皆同力的感觉,那叫一个顺畅!

    唯一要让人担心的,就是不被他需要。

    无论是血脉亲朋,还是祖宗之法,又或敌国对手,只要对他有了阻碍,便会自然而然地被他计划掉,甚至于都不知自己是如何没的。

    宗泽甚至有些庆幸,自己已经快七十,陪不了官家几年,还能在剩下的时日里与陛下君臣相得,否则像种彦崇那样还有大好时光,却只是看到他人被重用,岂不是要抑郁过去。

    可陛下如今需要的,是有能力的手下,小种虽然忠心无可置疑,但在领军也好,治理地方也好,都欠缺不少,不被陛下看中,无法入主中枢。

    他又忍不住叹息。

    若是前朝,哪怕多数一个皇帝,以种彦崇的资质,继续种师道的官位人脉,都是足够了,天知道陛下怎么可以随便就提拔出那么多妖孽,以至于把武勋家的继承人们都比进了泥地里。

    但也就因为这些人物,陛下才能在不到十年里,就建立出一支不输金军的强军,把军中话语权渐渐夺去。

    不被陛下看重,真是太惨了。

    他又想着自己的前任张叔夜,微微摸了胡须,没办法,在领会圣意这一道,他还是要胜过张嵇仲几分,只要自己能助官家灭了西夏、打败金国,自然也该他配享太庙……

    十月的天气渐渐冷了,整个大宋北方的货运到了一年最繁忙时节。

    没办法,必须在河水封冻之前准备足够的物资,否则年节时需要什么,那费用不知要涨几倍了。

    因为拖船的大规模应用,如今各大运河上总计已经有了九百多艘拖船。

    他们几乎每个都严重超载,按规定挂七条船就差不多船只,几乎每个都两倍三倍地多挂。它们拖着长长的厢船,吞吐着浓烟,行进在运河之中,将运河挤得拥堵不堪。

    东京城在京杭大运河的中枢节点上,许多南北贸易的货物都要在此中转,因为河上堵船现象太过严重,京城准备在汴河的尽头商丘城修一条运河,将商丘与黄河连接起来,让需要北上物资可以绕城而去,缓解东京城河道的堵船现象。

    虽然有弊,但不得不说,这些长船大大地降低了南方煤炭和北方粮食的价格,把整个大宋的物价都控制在一个还算不错的水平,毕竟买低卖高是商人的天性,只要有钱赚,那便有的商人愿意冒着风险,带去更多的紧缺货物。就算不能降低物价,也能让价格稳定下来。

    南北的商人们如今都喜欢悄悄带一张皇钞,没事拜一拜,虽然皇帝提高了收他们的税,但却也免了伤害了他们上百年的摊派。

    税虽然高,但却是明码标价,能想想办法,摊派却是没有规定、没有标准,要多少,要什么品质,任凭上官的一句话,耗费钱财都是次要,要是上官想凭借摊派整死几个不顺眼的商户,那可是太容易了。

    做生意的,不怕限制多,条条框框多了,按着来便是,惹不起,也能躲了,最怕的是没有限制,说你对就对,说你错就错,甚至于你今天费了大半家财打点好的上官,明天要是换了一位亲任,那是不会认的,得再来一次。

    拖船轰鸣着越过水闸,进入北方的御河,在河北路的船坞修缮检查一番后,进入了燕京府。

    在归附大宋三年后,这里已经重新恢复了曾经辽国第一大城的风采,酒楼林立,商铺繁多,关外的牛羊商人,有实力的,都会来燕京城采购一些必需品。

    比如不许流入关外的铁锅,只能来燕京买,然后通过各种小道,几口几十口地让人背过数百里的山间小道。

    铁锅啊,草原上的大宝贝,冬季在帐篷里,用炭火炉子咕嘟咕嘟地煮着羊肉,不怕碰坏,也不会久烧碎裂,能打水,省燃料,也不会浪费油脂,带回家里一口铁锅,妻子能高兴上一整年……

    “这里,好多铁锅……”一名衣着单薄,头发散乱,十二三岁的矮小少年从船上下来的,跟着众人前行的路上,便看到一个铺子里,许多能装下一个他的大铁锅堆叠在墙角,毫无珍惜地让人在地上翻来转去地翻看。

    他家曾经省吃俭用地买过一口,阿妈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用羊皮把锅擦得呈亮,为他们煮上一锅香美的奶皮子,遇到好日子,还会用那锅煮阿妹爱吃的甜米糊,一家人围着铁锅唱歌,牛羊在身边嚼草,北风吹着经幡,飘的好的高。

    在他眼里,那不是铁锅,是一个牧民家最幸福快乐的时光。

    “快走!”身后的士卒呵斥道。

    少年眼睛里泛着好奇,看着这从来未见过的繁华世界,他在狭小的船上待了快一个月,下船的一瞬间,感觉像是换了一个人间。

    他被带到一处大院,被分发了一套衣服,在澡堂里像一只羊一样被剃光了头发,搓洗干净后,换上一套旧衣服,给了一块饼,让站在院子里排队。

    有人来问他:“名字?”

    “多、多讹。”少年很紧张,几乎把饼捏成了团。

    “哪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