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节

作品:《化宋

    但这一次,却没有集中在一起,而是分成了不同的宅院,好在并不禁止他们相互走动,让他们心下稍安。

    就这样住了几日,胡铨每是都在仆人的陪同下,游览升龙府。

    这里是大宋与南越国的贸易中心,这里用犀角、金、银、沉香、珍珠、象牙换取大

    宋的各种物资,但因为大宋的货物太多太贵,所以,南越国交换最多的,还是稻米。

    胡铨没看到大宋的船,听说是因为如今大宋海船都去了南洋三佛齐那边,但他觉得更大可能是大宋的货船在另外的地方停靠。

    ……

    胡铨很快又见到了那位李元河。

    但这一次,对方不再如先前那么温和礼貌。

    而是带他看去了一处牢房。

    一名奄奄一息的少年被捆在木架上,身上的伤口在炎热的天气里发出浓烈腐臭,脸上的血迹已经干涸,但胡铨还是一眼认出了他。

    那是在廉州筑工坊时,这个少年是本地俚人,被他选出来当向导,带着他走过大大小小的山川谷地。他只有十五岁,原本是主家的佃户,很好学,很努力,胡铨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才,就教了他如何看管高炉,提拔他当了工坊的一个小坊主。

    那时,他家里人特别地开心,专门为他庆祝,还请自己参加,给他独享一块看着不太可的腊肉。

    他准备离开时,还与他约定,有机会,就带他去京城看看。

    如今,这个两天前还开开心心,给他准备行囊的孩子,却快死了。

    李元河在他身后淡定道:“阁下是聪明人,何必为了一时意气,永无归乡之日呢?”

    他们这次也掳来了廉州的工匠,但因为这些士子一脸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是儒家士子,让他们耽误了不少时间,终于在廉州匠人口中确定自己没有弄错。

    他并不想对这些士子太过无礼,因为他们可能是南越国唯一获得大宋工坊的机会——不可能再抓到这样的人物了。

    但若是这些人不识抬举,他们便要给些颜色看看了。

    “这些匠人,虽然有些人不愿意开口指认,但并非所有人都是硬骨头。”李元河温和道,“这个人,因为一直不愿意说,便伤得重了些,他如此维护,也不知道是与谁有亲。”

    胡铨沉默了一瞬,轻声道:“你赢了,放了他,我可以帮你说服我那些同窗。”

    李元河没想到如此容易,不由微笑道:“当真?”

    “不然呢?”胡铨平静道,“若我们执意不允,最好的结局,也是被你们囚禁至死,我还年轻,不愿意将一世虚掷,这只是识实务罢了。”

    李元河抚掌笑道:“我最喜欢与聪明人说话,那便恭候佳音了。”

    “别废话,把牢房打开!”胡铨冷声道。

    李元河示意左右,立刻便有人将牢门打开,胡铨焦急地将怀里一枚锦囊打开,从中捏开一个蜡丸,将一枚褐色的药丸塞进少年嘴里。

    “回春丹?”李元河一惊,又有些可惜,这么好的药材,居然给了一个快死的人。

    但是也好,他越是紧张,说明越看重这个人,有了这个软肋,他便更容易拿捏他了。

    ……

    将少年伤口包扎好,细心安置后,胡铨领了李元河的任务,去见了自家同窗,将自己遇到的事情讲述了一番。

    “这……邦衡兄,”一位同窗唤他表字,有些迟疑道,“其实,我也被他私下招揽过,只是还没同意。”

    这话一出,周围其它同窗纷纷开口。

    “我也是……”

    “我也是……”

    “我怎么没有,这家伙看不起我吗?”

    “好了好了,难道咱们真的要同意么?”有人问。

    “同意啊,为什么不同意,”胡铨冷笑道,“他让我等吃这等大亏就罢了,还欺负了我的人,就算他现在赶我走,我也是不会走的。”

    众同窗琢磨出一点味来,有人试探道:“你的意思是?”

    “他不是想建大工坊嘛,”胡铨悠然道,“想往小了建是在为难咱们,但

    是,想往大了建还不简单吗?”

    众人工程项目人员顿时眼睛一亮,当先一个更是猛然拍掌:“有道理啊!”

    “对啊 ,我是就烦透了每次都要砍预算的重新算工量的事情了!”有人微笑。

    “是的呢,上次我有一个想法,明明是那么好的设计,就被官家给打回来了,说什么材料强度不够……”有人蠢蠢欲动。

    “对啊,多修几个怎么了嘛,可以试验不同的材料啊!”

    “而且他们也不清楚到底要怎么弄,我可以保证,全是往正确的方向弄!”

    “对,他要是达成了,我觉得我可以去当个院长,怎么都能被官家接见!”

    “还有人!这边人好多啊,看着有许多不要钱的奴隶,咱们能不能专门建一个卫队什么的……”

    一时间,众人越说越兴奋,眼睛闪闪发光,想以前咱们只敢想,但被预算卡住的事情,在这里不是能弄上了吗?

    大宋都不敢随便建的东西,南越国可以随便建,那才有鬼了。

    尤其是前期工程投进去,后期跟不上,那种工程被官家称为烂尾工程,每年神霄院都是有固定指标的,不能建设超过多少个烂尾工坊……

    但是在这里,这些人懂么?

    他们甚至已经开始讨论,要如何找南越国王要钱,要来的钱又要如何分了。

    “他不是成天说自己是千古一帝么,一帝怎么能没个奇景奇物相配呢?咱也不让他建长城,我早就想做大炉了,正好试试!”

    “新炉子来个五丈高的怎么样?”

    “这要是出个事故废一个,乐子可就大了!”

    “看乐子不就是要大一点么?”

    “就是,官家说大工程项目都要用血肉来堆积经验,让咱们一步步来,这不是有现成的么?”

    “还有我的器械工坊!多培养几个打磨工,将来说不定还能带走!”

    “但总要有个时间吧,官家会来救咱们的,各自规划好进度!”

    “就是,以现在的消息速度,最多一年半年,官家便能把咱们找回去,这种单独玩项目的机会不多,大家抓紧时间!”

    “有道理!”

    “唉,居然有点想让官家慢一点找到咱们……”

    第323章 尽得真传

    胡铨等人商量好了计划之后, 便一起去见了李元河,表示愿意答应他,而条件只有一个, 就是办好工坊后, 必须放他们回去。

    这点不是什么问题,李元河满口答应,在他看来,以后的事情谁说的清呢?当务之急, 还是要建立工坊,让君上看到自己的能力,至于这些大宋士子, 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翻不了天。

    于是,在李元河的引荐下,众人又去面见了越国国主, 这次他们没有再讨论儒家之法,而是一番大论, 谈起了工业存在对国家的意义、对民生影响。

    这些都是大宋报纸常常讨论的议题,各士子们都能说出个十四五六, 更别说画大饼是乙方的天然技能,越国国主与李元河哪听过这些高论,一时如听天籁, 眼里心里,全是雄心壮志。

    胡铨做为临时队长,更是从越国的山川水土分析, 来了一套富国强兵之道——这其中很多都是生搬硬套他写给廉州发展纲要, 但没关系, 一时半会,这些人也听不出哪里是坑哪里是沟。

    尤其是胡铨还欲擒故纵,说起大工坊的相互配合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但建造缓慢,需要大恒心大毅力,一次建设,百年享受;而小工坊的容易建设但一个个建设起来,总体价格大于大工坊群,但见效慢,时间长,唯一的优点就是花钱少,穷山恶水才选这个。

    言语里,他自然少不了炫耀大宋物资丰富,在建设大工坊后得到的巨大收益,又提起小工坊是那些小州小县没钱的下下之选,尤其是各种税收数据,他是张口就来,把两种建设方式的区别说得天下地下。

    但他闭口不谈的是市场、成本问题,也没说建设资金长期投入难以回本的问题。

    反正等越国主听完之后,只觉得要建就该建大的,廉州不过是一州之地,他们南越国有十四州,怎么也比一州之地强啊,他觉得完全可以对标大宋最富庶的蜀中,按蜀中的标准来!

    大宋士子们听了之后,心中冷笑,蜀中之地是什么地方,大宋税收前五十的城市,蜀中就占了十四个!就算如此,当年的建设是几乎掏空了大户们一半家底,你们这交趾一地还想和蜀中比?

    心里虽然不屑,但众人还是纷纷赞叹了国主的雄心,并且给出了各自的要求。

    他们建立工坊最重要的就是选址,地选好了,后边的事情是事半功倍,所以,南越的山川水文资料,你们得都给我们。

    还有,我们要知道你们能承受多大的资金流来建设,你们的国库收入我们也要看,还有,做这事需要信得过的人,你们得有足够的工匠让我们来挑选……

    一番奏对过后,南越国国主决定大力支持胡铨的计划,原本对他们颐指气使的李元河成为他们的联络人,负责处理他们的所有要求,不赐了行走腰牌,大宋士子将来还有什么需要,李元河如果处理不了,可以持这牌直接入宫,找国主本人处理。

    不得不说,这位国主还是有一些气魄的,如果是个南越国本地人,被如此信任地委以重任,说不得便会直接被其收服,成为国主的忠臣。

    可惜胡铨等人不是什么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他们在大宋有着无限前程,将来出将入相也不是不可能,那管的土地,而比这南越国大多了。

    别的不说,胡铨自觉当相知州什么的毫无难度——以他的才学,考个进士轻轻松松,哪怕不用什么功劳,三年一换,也能在五十岁前当上知州。

    于是,这场会见双方都很满意,尤其是南越国的诸臣,都觉得会有一个天大的机会摆在眼前。

    胡铨等人则得到了相对的自由,他们可以查阅南越国的机密资料,调动国内的部分物资和人力,不止如此,很多的朝臣还想用自家女儿与他们联姻,被他们一一拒绝了。

    开什么玩笑,取了南越国的姑娘,将来回中原,怎么在官场上混啊!

    远在东京城的赵士程暂时还不知廉州的事情,他的信鸽网络主要是用来防范北方兵祸,在岭南的密度并不高,只有广州有联络点,而廉州和冼家,已经动用了在南越国的人脉,开始查找失踪士子的下落。

    但一连半月,都毫无消息,直到士子们接受了南越国的招揽,才打听到那么一点消息。

    知道人还活着,冼家和廉州知府都松了一口气,试图更深一步,与他们接洽联系,看看能不能悄悄把人带回来。

    这事要是能和平解决,自然是最简单的。

    于是冼家派人与南越国的权贵联络,看看有没有办法把人送回来。

    但得到的消息却让他们十分头疼,南越国也想修筑工坊,并且开始大力投入资金。

    “这事只能请官家定夺了。”冼家家主无奈。

    若是在什么海港、岛屿上,他们冼家船队能立刻出动,把人救回来。

    但若是在有十多万人的升龙府城,他们的海船便没什么大用了。

    “南越国如此欺我,官家必不会姑息,”廉州知府叹息,“只怕又是一场生灵涂炭啊!”

    冼家家主先是虚伪地应了几声是,然后便告辞,邀请了广南西路与广南东路的诸位家主聚会。

    “什么,南越国敢出这种手段?”黄氏家族忍不住笑了出来,“他们怕是又觉得大宋不会在出兵南越吧?”

    当年朝廷不是没有想过收回南越国土,只是真宗皇帝觉得交趾之地,瘴气横行,中原发兵大多死于瘟疫,所以便放弃了。

    可如今这位官家,不惧南方拥兵,到时若是以岭南土人为兵,那打起来,可就是两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