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节

作品:《化宋

    同一时间,京城。

    九月时节,东京城外的泽园如今已经是人满为患,大街小巷里,除了前来看热闹的海量市民,还有各国使节、海外商贸,各地大族。

    因为,又到了两年一次商品展览会!

    在三个月之前,这场大会的邀请函发出后,大宋国内天南海北的大商巨贾们便嗷嗷叫着,挥舞着虎头钞,开始争抢泽园最好的位置,并且把自己的展地布置得富丽堂皇,不输宫廷。

    而许多没有收到邀请的商户们也不气馁,他们带着各自的货物主动前来,没有位置就给钱买,买不到就占泽园周围的商铺,反正无论如何,也要把自家的名声打出去。

    其实他们很多人的货物都是不愁销路的,大宋再怎么繁华,也是农业社会,物资远不到丰盈的程度,但他们看重的,不是一时的利益,而是太子殿下的看重啊!

    太子殿下天人下凡,有着一手点石成金的本事,他手里哪怕是随便漏下那么一点东西,也够他们一飞冲天的。

    所以,绝对不能放过,更重要的是,许多商人已经看到太子对商人的重视,开始主动展现实力,想要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了。

    要知道,自秦汉以来,士农工商,以商为下等,虽然大宋一朝要好上许多,但也好得有限,如果有机会能提高一点地位,一些钱财又算得上什么呢?

    所以,虽然太子殿下对商税这块抓得极紧,但商人们对太子殿下却是好感满满,立长生排位都是寻常,许多人甚至拿着有太子画像的钱钞私下供奉,希望求得保佑。

    ……

    一名中年文士拿起一团物美价廉的毛料,用手试了试线的柔韧,又问了价格,不由地露出了忧心之色。

    如此好的毛料,在东京城居然只卖八十文一斤,若是量大,还能再少些。

    也难怪,就算是经过秦凤路那么远的距离,这些毛料在边境也只是卖上一百五十文一斤。

    正想着,他不小心撞上一人,急忙道歉,却发现撞到的是一名矮胖的男人,且十分眼熟:“是,是耶律大人啊。”

    “原来是张使,”对面的男人也认出他,不由揶揄道,“敬元兄怎么也来了这大集会,怎么,你难道还有钱买这些货?”

    他们二人都是外国的国信使,耶律烈是辽国使臣,而张培是西夏使臣,同在在京城接待外使的驿馆,一来二去便熟悉了。

    他们这次来宋,一是祝贺皇帝的生辰,二是来问岁币的事情。

    张培无奈叹息道:“我朝陛下想知晓大宋都有什么新鲜物什,若有好物,让我写下单子,他来筹措钱财。谁让大宋这位太子殿下把岁赐给停了呢?”

    听到这话,耶律烈也不由得拍了大腿,心有戚戚地道:“谁说不是呢?”

    以前,大宋都把岁币当成头等大事,从来不会拖延,他们只需要每年在四方馆里等着接收便好,收到岁币后,向大宋皇帝说些好话,谢个恩,便可以用一部分岁币购买本国需要的货物,运回西夏或者辽国,他们还可以顺势赚上一笔。

    但如今这位太子上位之后,直接便以方腊之乱国库空虚的名义停了岁币,辽国如今风雨飘摇,当然没有办法再派兵索要,至于西夏,如今也不敢妄动,因为前些年大宋的征伐,国力弱小的西夏快要抗不下去了。

    这事如今便这样搁置着,西夏尤其难受,最近西北雨水越发稀少,国中粮食紧缺,急需岁币救急,更难受的是大宋的毛料在西北将原本的羊绒狠狠压了一番价格,让西夏的国库更空虚了。

    两人一边担忧着各自祖国,一边对着周围的货物指指点点。

    “敬元兄你看这琉璃灯盏,不惧风雨,添油容易,没有黑烟,这瓶身的绿竹素雅端方,真是君子之器,放在书房必是上品。”

    “不错,只要一千二百钱,买得!买得!”

    “这珊瑚……真是太漂亮了,可当传家之宝啊!”

    “三百贯……这,有些贵了,可惜了,要是有岁币,我必拿下此物。”

    “谁说不是呢。”

    “这药可是好物,若是买上百来粒,送回国中,必能十倍卖出,唉,可惜大宋不许将药物卖到域外。”

    “这得私下买,若是直接在市上交易,让商税司查到,买卖人都脱不了干系!”

    “你看这铁锅!好多,好大!”

    “如今这么一口锅,在草原上,能换十匹健马。”

    “你们居然没有融了做铁器?”耶律烈有些稀奇地看着张培。

    张培叹息道:“原本是融了不少,可是之后才发现,我们能打得出武器,却无法将铁器铸成铁锅,加上铁锅本比寻常铁器贵重,一来一回,账上亏得人心中滴血。”

    两人又聊起了铁锅的好,不但可以当盾牌,还节省柴禾,还能煎炒煮做出各种美食。

    于是又一路向前,路上见识了各种新货,有新出药物,有新出的墨水和蜡纸,新出的、可以很长时间不用续墨的毛笔,还有各种玻璃器皿、铁器、零件、衣料、调味香料……

    价格也不贵,但都不零售,要买都得大量出货,看得两人十分心动,却又只能看着,然后一起抱怨为什么大宋不给岁币了。

    路上,还遇到了一群农夫兜售新鲜的菜蔬,他们和其它地方的农人大不相同,衣服虽旧,却十分整洁,面上也没有菜色,而是十分红润,听说是因为东京城周围的工坊帮着给这些村子修好了路,蔬菜可以在没有被晒焉之前送到城里,靠着这个多赚了些钱财。

    “敬元兄也知道他们的事情?”耶律烈有些好奇地问。

    “知晓,听说他们的菜被城中的菜行克扣,许多烂在地里,他们那的里正便带着人去了太子殿下的讲义司,找了丞相做主……这事还惊动了太子!”提起这事,张培不由得嘶了一声,“他们、他们怎么敢啊!”

    这点几文几百文的小事,他们怎么敢去惊动宰执这等人物,更不说用太子殿下虽然名义上是太子,事实却是执掌皇权,几乎是天下第一人了,几个菜农啊,他们怎么、怎么有这样的胆量?

    “太子殿下居然还同意了,”耶律烈也苦笑道,“还规定了菜行可议价,不得压价,更不能用人打压,这事还登上邸报,那几个农人,怕是要名留下青史了。”

    “谁说不是呢,”张培轻轻咬牙道,“这太子殿下,一看就是位人物,如今金国崛起之势惊人,也不知大宋怎么就有这等运气!”

    居然把那位书画皇帝换了,遇到这等人物,乃是周遭诸国的大难啊!

    第238章 问题不大

    走在繁华的大宋街头, 两名使臣都心中复杂。

    他们曾经,他们贪恋大宋的繁华、富饶,却又可以在武力上轻蔑它的软弱无能。

    但这些年来, 风水轮流转, 西夏与大宋连年征战,国内凋敝不堪。辽国更是深陷金人崛起之苦,风雨飘摇, 江河日下。

    故土如此凋敝, 再相比这里的美好, 实在让人心中厌烦。

    一时之间, 对这繁华的大宋, 生出的尽是忌妒之心。

    他们都明白, 大宋的国力,只要有一位明君,无论如何都能稳住国祚,只希望这位新君不要如先前两位皇帝一般, 一心想着开疆扩土,否则, 怕是他们的家国就又要遇劫了。

    ……

    如今,泽园和附近的商铺已经在东京城外形成一片巨大的新商业区。许多嫌弃京城旧宅狭小老旧的富人大多在这里置办了家宅,赵士程的新商业区靠着囤地开发赚得盆满钵满, 如果是从前,他家老母亲早就心花怒放, 打着算盘来享受赚钱的快乐了。

    但是如今, 已经成为皇后的种夫人却只觉得索然无味, 天下都有了, 些许钱财, 实在是看不上眼,再说了,这些钱在她手里也只是过一下,大部分都让儿子给拿走了。

    她在久远的从前,曾经想占儿子的便宜,但如今回想,分明都是被儿子套路而不自知,被卖了还帮数钱,好在,种皇后如今有了新的乐趣……

    九月秋老虎依然猛烈,但在泽园成荫的绿树之下,其下的诸家贵女们,却举止有礼,浅笑嫣然。

    这是一场诗会,京中有些头脸的姑娘们都来参加了,她们有的红衣娇俏,有的白衣温柔,有的青衣雅致,有的鹅黄灵秀。

    而在诗会、茶会之中,这些姑娘都十分努力,顾盼之间,目光都落在那位院中的俊雅少年身上。

    那位少年眉目温柔,低声浅笑着母亲说着趣事,他俊秀绝伦的五官、静谧眉目,低首抬眸间,仿佛带着阳光,让人炫目。

    如此郎君,少年风流,位高权重,待人又温和有礼,又有几个少女抵挡得住。

    先前为皇后献艺弹琴的姑娘弹错了几个音,被人指出斥责,是太子殿下温和地圆场,把事情轻巧地揭了过去。

    谁不想有一位这样的夫君呢?

    而高坐主位的皇后娘娘则陷入了幸福的烦恼,她可以选的儿媳妇,太多了。

    可能是见过真人,又或者是见识了儿子的能力,自从她放出风声要给儿子选妃后,许多本来不想入皇家的女子也改变了主意,纷纷精心打扮,在她面前表现出各种特质。

    但姑娘虽多,却并没有谁能让她眼前一亮,知子莫若母,她家儿子口中说是“任凭母亲做主”,可这种类似于“随便、都行”的要求,反而是最难满足的。

    种氏敢肯定,她要真随便选两个过去,儿子肯定能找一大堆借口拒绝!

    她本来是想先让儿子收几个暖床丫鬟,谁知儿子硬是不让,真是笑话,他是要当皇帝的人,就算没有三宫六院,哪怕是普通的郡王,也要有三五个妻妾啊!

    等着吧,那臭小子肯定是逃不了,他都已经十八岁了。

    “儿啊,你也坐了许久,应是无聊,要不去这里新建的花园走走?”种氏试探道。

    “不必了,孩儿难得遇到一点热闹,在这人多之处挺好。”赵士程随意拒绝,他上次没有在意,结果只是远离人群一小会,就遇到一个跌倒的,一个被欺负的,一个做装作不认识他、把他当小厮的……

    这种事情,第一次遇到是新奇,次数多了就烦人了。

    要不是为了陪母亲,他才懒得来呢。

    从诗会离开,赵士程又逛了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展销会场。

    为了他的安全,规定了初九这天下午是不开放的,因为太子殿下要亲自光临。

    赵士程对这次的展会很是重视,他准备把这展会长年办下去,推广工业,亲自来视察,就是为了表示尊重。

    他要看这两年来,这些工匠有什么创新。

    而这次的展会也没有让他失望,在工匠努力攻关下,他们做出来第一台座钟。

    不过这钟有点过于大了,两人多高,比先前水运仪象台小得有限——这就需要一条巨大的铁片发条,寻常人根本上不了,为此,工匠们专门配了一头驴。

    但能脱离水力运行,就是进步。

    这个大钟吸引了很多商人目光,但过来问价的除了工坊就是寺庙,还有就是一些将要出京任地方官职的流官们最近抓紧时间上书,希望在他们的府衙里修上一座钟楼,专门安置上这么一座钟,方便整个城中人知晓时候——翻译成人话就是想要公款报销。

    赵士程大力表扬了他们,不但给专利,还给钱给人,希望他们再接再厉,把钟的体积缩小。

    而接下来他则是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

    各种铁制工具就不说了,玻璃这玩意也让他们玩出了花来,从发钗到窗花,从餐具到雕像,从灯具到文具,甚至有一位做玻璃的工坊主甚至想要说服太子殿下用他的特殊玻璃做货币,被后者婉拒了。

    药品依然是最赚钱的行业,因为大蒜价格飙升,种蒜成了新的风口,让赵士程意外的是后民药品的销售霸主乙酰水杨酸在这里居然输给了用大蒜素做的消炎药,原因是前者用于止痛,但很多贫民宁愿痛着,也不愿意花钱,花钱让他们更痛。

    但发炎是要命的,活着才能赚钱,所以消炎药无疑是更重要的。

    赵士程还发现他用简单配方做出来的农药666,也就是六氯环己烷并没有让人用来杀农业害虫,而是拿来洗头,尤其是喜欢用来灭小孩身上的虫……赵士程不禁提高声音问他们怎么敢的?这种剧毒农药他们怎么敢用在人身上,不怕被毒死么?

    但卖药的工坊主低眉顺目地表示这些我都说清楚了,但客人买回去怎么用,他真的管不了,而且请太子殿下放心,一般人根本舍不得买到致死量的药剂。

    赵士程很生气,但也知道这是真管不了,只能去海商的展览会那里,准备问他们有没有找到自己说的油棕树。

    但没等他开口,期盼已久的海商们就已经蜂拥而来,纷纷表示愿意拿出所有的家财,入股扩建殿下的造船厂,只求您给我们一个机会。

    而等赵士程将这事敷衍过去后,他们又纷纷拿各种海外物种的种子和干花,请赵士程辨别哪些是他们需要的。

    这就让太子殿下很麻爪了,他可不是表哥那种动植专家,而是属于韭菜和蒜苗放一起都要分半天的生物废,别说种子和干材了,原物放他面前他都不一定能认出来,只能敷衍着让他们先试试种出来,其它的再说。

    不过其中香蕉苦瓜被他认了出来,这两样东西的形状就算是烤干了也依然很好认。

    于是又是一番奖励和表扬,至于其它的种子,就要等结果出来让他研究确认了。

    一番折腾后,离开了泽园,出来的路上,他掀开马车,看到城中有许多一看就是非常明显的农人,他们在闲时,会到这找到一份活干,或者是清扫沟渠或者整理花木,又或者送些菜蔬。

    繁华的商业总是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有生产才有消费,大宋并不缺粮食,自从占城稻推广之后,大宋的常平仓总是有大量盈余用来给各地官员贪污,就算如此,这些年就算年年有天灾,市场上的粮价依然波动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