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节

作品:《化宋

    于是张择端拿出笔墨,开始沉思回忆这整个京城的模样,他肯定没法全数画出,但画上一点的局部,却是没有问题。

    而旁边的小孩子则开始画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有时是树,有时是眼睛,有时是鼻子,只是,他画的五官分开看,很是相似,但凑合在一起,却让人觉得怪异无比。

    虽然都是很简单的画,但张择端就是没有办法集中精神。

    因为,那小孩画的东西太少见了。

    别的不说,就说那眼睛,虽然只是用了一根木碳,但那只眼睛,从眼睑到睫毛,甚至眸中的反光,无一不极为逼真,甚至于,张择端都能用脑子想出若是用同样的技法,把人的五官全画在一起,会是什么模样。

    更重要的是,那眼睛画出来后,不是平的。

    张择端也画过不少画了,平时画人像时,面容也好,衣衫也好,都是讲究一个平整,顺遂,而这个小孩画的东西,看着潦草,线条弯曲不准,腕力不足,可蕴含在其中的,却仿佛是一个技法极为高深的画派中那不传之密。

    张择端一时看得入迷了。

    这木碳为笔,画起来也太顺畅了,不需要补墨,不需要提袖,一气呵成,看得他手不由自主痒了起来。

    再看旁边有请多这样的木碳,他忍不住拿了一根,在旁白画出几笔后,找到了笔锋,便的试着用炭笔画线条。

    虽然不像毛笔那样可以画得很粗,但控制起来,却很容易。

    他也随手几笔,像是小孩那样,画出了一根石头凳子,但画完之后,却觉得缺了点什么,怎么会呢,他明明已经画上影子了,且线条平直,比那小孩画得歪歪扭扭要好。

    可是,他又看了看那画,试图找到和他的所学不一样之处,但画了半天,却还是找不到因果。

    便小声问道:“公子,你这画,不知师从何人啊?”

    “没有从何人啊,都是从一本海外书上学的。”赵士程眨着大眼睛,很纯洁无辜地道。

    张择端心中立刻痒起来:“不知是何奇书,可否借阅?”

    赵士程道:“书不在我这里啊,在密州,那书很老了,画的是一些色彩,光影,还有透视什么的。”

    “嗯,”张择端心中一动,“在,密州吗?”

    难怪,密州可是有市舶司的地方,如今那里居然也卖海外书籍了吗?

    “是啊,”赵士程摊手,“所以我看了那本书,就觉得应该画得像些。”

    张择端正了正身子,向小公子拜了一礼,道:“小生愿意随公子一路,前往密州,将此图画完,不知公子可否将此书借予一观?”

    “你也要去密州,那可是很远的啊?”赵士程一时惊讶,不是,他还没有上颜料贿赂,这小子怎么就上勾了?

    张择端笑道:“小生也是密州人,早年游学汴京,又有幸入画院学习,得以居于京城,平日少有回乡,也是时候回乡祭拜了。”

    再者,若能学到这技法,融入自己所学,他在画院中,定能一鸣惊人。

    赵士程立刻点头道:“那好,过几天你和我一起回去吧,正好有个照应。”

    太棒了,这可是你自己送上门来的,我可没有骗你!

    赵士从在旁边全程围观,微微一愣,眼神随即有些复杂。

    难怪虎头要找这么一个画师,原来是看到这人的籍贯,还抓住了画院之人想要出头的心思,顺水推舟地就把人骗回去,这真是太有心机了。

    这手段,谁挡得住啊?

    随即,他又有些感慨,看来虎头对家里人还是手下留情了啊,否则,那些个庶子庶女们,有一个算一个,谁跑的掉啊。

    他说放过自家那两个孩儿,或许还真没有吹牛。

    回头可得快点把锜弟也给他送到密州去,免得虎头哪天惦记上了,可就麻烦大了。

    第83章 相见时难

    九月初九, 赵五哥家那大园子的一期终于完工了,赵家广邀女眷, 前去游玩。

    当然也不只是女眷,一些男子也可陪着妻儿同去,只不过这园子不许带太多仆人,男子若是陪着妻儿前去,大多成了力夫。

    刘氏和赵士从就是其中之一。

    大哥大嫂带着两个儿子,算是第一批顾客,大清早,骡车顺着东大街出城,停在一处开阔的平地边, 将马车寄存。

    赵士从给妻儿解释道:“这片是停放马车的地方,占的地可不小,马车后边就是回廊,顺着回廊,就进园子, 也不怕风雨泥泞。”

    刘氏对这巧思很是赞叹:“如此,便是雨天,也可以出来游玩了。”

    于是走下马车,牵着孩子,顺着石阶上了回廊,一路走过, 便看到回廊下的大片金色野菊,顿时心情舒畅。

    便不再走回廊, 而是带着孩子, 走入庭院, 这里已经有了不少姑娘, 衣着不凡,赏看野菊的,也有去看看那些单独一株株的独头菊。

    花海中的两个秋千已经被人占了,刘氏有些遗憾,带着孩子走出转角,便觉得面前一片开阔——那是一片很大的水池,池上有一片荷花,河边树木不多,所以视野很是开阔,让人心中舒畅。

    回廊尽头,是一座很大的楼阁——建在有一米多的高台上,既可以在台边凭栏,也可以在树荫下歇息。

    走入其中,便看到阁楼中的许多铺子,这里的铺子不再是光秃秃的木墙木地板,而是用松果、插花、盆景、找人在画上图案的麻布装点过的,连天花板上,都用细线挂上些别致东西。

    有卖汤饮子的,有买布匹脂粉的,其中最火热的便是脂粉铺子了,哪怕写着“今日售罄尽”,还是的有许多人在那里看些旁边的脂粉,买到了的姑娘,更是在一边轻声炫耀着。

    刘氏越走越是喜欢,这里游玩、购物、饮食、看戏,都可以一次搞定。

    她还遇到了几位许久未见闺中姐妹。

    大家寒暄一番后便去厢房,这里有各种厢房,提供品茶休憩,外间还有捶丸、投壶、纸牌可玩。

    这里热闹又不失风雅,女眷大多是大家闺秀,不会高声喧哗,偶尔传来的笑声,也如银铃一般清脆,一天下来,刘氏甚至都有些不想回到老家了,隔几日来这里转转,和姐妹们打打叶子牌,聊聊家长里短,何等闲适!

    打累了还可以去捶丸、划船,带着孩子们在草间玩闹。

    她都可以想像,五弟妹开的这园子,将来会是个何等聚宝盆了。

    “夫人不必羡慕,”赵士从温和劝慰道,“将来你在军中贩卖羊毛,赚到的钱财也必然比这园子多上十倍百倍,可不是五弟妹能比的。”

    “我自然知晓,”刘氏遗憾道,“但就算是家财万贯,洺州那地方,也建不了这么热闹的园子。”

    那贫瘠乡下的土地,哪能和寸土寸金的京城相比呢,她只是舍不得这里热闹啊,这般女子肆意玩闹的地方,她还是第一次遇到呢。

    “那可不一定,”赵士从微微一笑,“等虎头长大了,我就想办法,让他给你也建一个这么热闹的地方。”

    “得了吧,”刘氏嗔笑着捶了夫君胸口,“那孩子可不是那么容易请动的,你就会吹牛。”

    赵士从笑而不答,心说建一个真不难,只是你娘家的九个兄弟带爹爹,想是全要填到虎头手里而已。

    就像五弟,可是把他们夫妻一起填进去,才有这点风光呢。

    ……

    九月初九的赏菊大会极为成功,赵五哥家的“镜泽苑”一战成名,每天来客络绎不绝,那可以停五十辆马车的停车区很快不堪重负,不得不将一部分正在修建的地皮拿出来做停靠之用,女眷们的消费水平更是高到让商铺们目瞪口呆,开业一天之后,铺子们的管事就已经疯狂地求见赵家姚夫人,希望能长租、甚至购买下一间商铺。

    他们从商多年,都是极为懂得眼色的人物,这么一个地方,是宗室的产业,城里帮派必然不敢前来勒索,就连收商税的小吏们肯定也不敢过于逼迫,做女眷们的生意又顺心,不必担心被抢被偷,这种好地方,错过这村,可就没这店了!

    姚金敏听从赵士程的指点,将一部分铺面卖掉回款,一部分厢房租赁给这些铺子经营,还提出了“物业费”的概念,她负责打理园子,维持安全,需要费用,这些费用当然不是她出。

    物业费不高,但胜在细水长流,不过回款的是真的快,很多铺主直接用了金钱攻势,把位置好的十几个铺面都挑走了,剩下的也全力去找钱,姚金敏第一天的收入,就直接有了近万贯,一时间,拿着银票的手都有些抖。

    这也太赚钱了,要知道,这一栋阁楼,有四层,每层都有十数个铺面,要是将铺面全卖出去,那岂不是直接就把前期的十万贯,都收回来了??

    种氏在一边全程围观,神色淡定间,又有微有一丝嫉妒:“这算什么,京中蔡相的宅子,就有百万贯了,你这才多少。”

    嗯,失策了,虎头当初让她入股时,应该多投一点,甚至,要是大胆一点,这点事情,她也能——想到自家那珊瑚男人,种氏轻哼一声,把这事从脑子里抠出去了。

    姚金敏言笑晏晏,谢了虎头小叔,又给母亲、父亲送上一份礼物,一家人十二分和谐。

    至于虎头让她把城中每月的情况向密州发一份,让他布置货物这点小事,自然就更不成问题了。

    园子的一期弄完,姚金敏所有精力便全投了进去。

    次日,朝廷有新消息,那位濮王去世后,本该济阴郡王府的赵家老爷来继承濮王这个爵位,不过老赵爷爷以自己年老力衰为由拒绝了,将这爵位给了自己的嫡子赵仲增。

    于是没过几日,朝廷便下召,越过了宗字辈的老头们,让三代嫡系赵仲增继承了这个爵位。

    这让赵士程的老爹很是不悦,知道这个消息后,就吩咐家里收拾东西,准备回去了。

    赵士程悄悄问大哥,为什么老爹好像对嫡亲兄弟不太喜欢。

    赵士从悄悄告诉弟弟,那个赵仲增当年仗着自己是嫡子,没少欺负老爹这个兄长,好不容易老爹用个郡王的名头把嫡子压了下去,结果这还没一年呢,就又回到原点,换你是老爹,你也要生气啊。

    赵士程懂了,忍不住笑道:“这有什么关系,这濮王爵位估计还是在在仲字辈里轮一圈,以这种两三年换一次人的速度,只要活得久,老爹总能当上濮王的。”

    赵士从无奈道:“就你损人厉害,难怪母亲找着由头就想收拾你。”

    “哪有,你总是冤枉我,对了,大哥,那张择端的盘缠你有给他送么,他这个人,我可是有大用的。”赵士程小声问。

    “给了,这点小事你都不放心么?”赵士从轻拍他下,“你在密州照顾好爹娘,少惹他们生气,邯郸这边的事,我会看着,锜弟明年才会过去。”

    “大哥办事,我自然放心的,军中的事情,就要靠你了。”赵士程对此是很感谢大哥的。

    “上次你说北方可能有变后,我悄悄去探听了些消息,”赵士从神情复杂,“觉得,你或许可以知晓一些。”

    “嗯?”赵士程困惑地看他。

    “也不是什么机密,平日也无人管顾,我看了也就看了,”赵士从平静下来,“两个月前,辽地降霜伤稼,中京因此大饥,辽漕司督赋甚急,各地县令将催不上的部族下狱。”

    赵士程愣了一下,嘶了一声:“降霜伤了庄稼??两个月前,那是七月啊??”

    这简直和六月飞雪也差不了多少了。

    赵士从无奈道:“我看到时,也吓了一跳,但确认过,是七月,当时辽主还命人减价卖粟,但没能成。”

    赵士程被惊到了,这小冰河也太过份了吧,七月份就降霜,哪个国家遭的住啊!

    赵士从也叹息道:“我去查过典籍,辽国以部族治理地方,这些年来,辽国龙兴之地风沙兴起,已经不适合种麦,每年时间不到,就向我朝索取岁币,最重要的是,各部族如今都不尊朝中命令,各自为战,军中契丹权贵与科举取士的汉人相互敌视,又有越来越严重的天灾……”

    赵士程撑着脑袋,点头道:“这也是我最担心的事情,辽国这些年未有征战,人口之数早就不能与当年相提并论,却只有辽东与幽云之地产粮,怕是难以承载。”

    尤其是长城以北的地方,就不适合种麦子,种的越多,沙漠化越严重。

    赵士从感慨道:“民以食为天,这辽国,怕是要内乱了,所以,当年真宗以占城稻广种四方,真是我大宋之福啊。”

    赵士程问道:“占城稻?那是什么?”

    “占城稻,是交趾传来的稻米,五十余日即可收获,传到我朝后,可使稻米一年能收两季,”赵士从道,“真宗年间,朝廷大力推广,至神宗年间时,就连河北诸路,只要能做水田,都已经开始种此稻谷,自此,我朝稻米不但足够填满义仓,还能卖于辽国。先前王公变法中,农田水利法,也是为了这稻米。”

    “原来如此,”赵士程点头,然后又道,“但为何大宋还是常有饥民满地呢?”

    赵士从不满道:“你这就是明知故问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自古有之,要是贫者不贫,富者之富,又从何而来?”

    赵士程试探道:“那要是有人,均贫富、等贵贱……”

    赵士从温和地伸手,拧住他的耳朵:“难怪母亲总是想打你,你真是欠打,这话别轻易让人听到,否则有你好受。这辽国估计抗不了几年,你做好自己事情,少操心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