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

作品:《化宋

    因为天冷,土窑里耐火泥干的慢,所以赵虎头交待一番后,见剩下的时间还多,就和种彦崇逛逛市场,买些炼丹的“药材”。

    不过,这一次,他们遇到了一点麻烦。

    “秃那竖子!给我站住!”那坐堂的大夫终于再也忍不住,大步从案几后走出,挡在他们面前,满面怒容:“这两月来,你们可知自己买空多少药材!可知如今这些药物上涨的何其厉害,可知其中多少是别人的救命药,那么多药材,便是秦始皇吃完了也该成仙了,你等还要买到何时?”

    种彦崇有些尴尬,正要说话,赵虎头就已经抢声道:“这药吃有害无益,我买掉是救人于水火,没准他们还能多活些时日呢?”

    那老大夫更怒,却没有和小孩一般见识,而是直直盯着种彦崇,仿佛在要他给个答案。

    种彦崇低头看了一眼手中牵着的赵虎头,见对方摇头,便只能遗憾道:“大夫你医者仁心,但购此物,也是救人之用,实在不能退让,还望见谅。”

    那老大夫气得面色青紫,却还是无可奈何,只能退回案后,不再多看他们一眼。

    种彦崇于是牵着赵虎头回家——虽然赵虎头不是很愿意被牵着,但也无可奈何,如今这世道,孩子也是一种商品。

    种彦崇随口问道:“那些药,真的会吃死人么?”

    “当然,血肉之躯,服食金石,实为逆天而行,积累过多,必然不治。”

    “……那,有什么真仙丹么?”种彦崇非常好奇。

    “炼丹之道,以千年为纪,你我这辈子应该是等不到的。”赵虎头和他瞎扯。

    “那就好。”种彦崇点头。

    “嗯?”赵虎头满脸疑惑。

    那样,当今陛下就吃不到了——当然,种彦崇这话只敢在心里想想,不敢说出来。

    ……

    二月,春寒料峭时,海冰融化,赵虎头还在死磕炼焦窑时,七艘自南方而来的大船,停靠在了密州的市舶司外。

    苏谦从南方焦急地逆着北风,乘船而上。

    这几月来,他们集合了全部织户的力量,发现这种羊毛线积出的布有很多细短的绒毛,无法像丝麻一样光滑整齐,但这种细绒织出的毛布却反而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手感,在保暖上效果极为显著,极受老人和小孩的欢迎。

    江南的天气虽不如北方那样滴水成冰,但也极是阴冷,尤其在冬季,双手稍微离开的火炉,便会僵木,这毛料,却是正可解此急,尤其是缝制成手套和袜子后,不少文人已经开始写诗赞美这物。

    唯一可惜的,就是这次收到的货物太少了。

    三千斤梳毛啊!织成的布也就一百多匹,这在丝织圣地的苏杭之地,都不用上市,找些相熟的老客户,就已经全卖光了,二手的布匹都已经被炒成了天价。

    身为父亲的家主比苏谦还急迫,成天叨念他为什么不多买些回来。

    这一次,父亲把家里的宅子、铺面、都抵押贩卖出去,带了几乎所有家资,北上前来收购羊毛,不仅如此,父亲知道自己吃不下这单,还邀请了其它两家势力强大的织户合作,约定一起经营,守望相助。

    当然,货源必然由自家掌握。

    为此,三家拿出大半家底,凑了一千两黄金,按一两金可以折十八贯铜钱,就是一万多贯,已经超过了许多小州一年财赋,听说那山水姑娘还想购买过炼丹之材,这次船上,也装满了产南方本地的廉价丹材,一共六千多斤,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能换多少,就换多少。

    第24章 排除一个正确答案

    苏谦来得正是时候,积累的一个冬天的羊毛已经快要将七里坡的仓库堆满,足有六万多斤的梳好的羊毛,在这个冬天时,足够的炭火和薪资,充份调动了这里居民们的积极性,如今的他们,个个都是梳毛纺线的好手。

    当然,因为的梳毛远比纺线容易的多,所以仓库的毛线存量要远大于线卷的数量。

    但问题不大,对苏家来说,这里人那粗糙的纺线简直就是浪费东西,远不如他们将羊毛捻成纱线后,纺出的布匹美丽精细。

    双方检查了质量和财物,随后,他们委托密州的车行行首,以每百斤一百里一百文钱的价格送往市舶司,因为数量不小,密州的车行调动了数十辆牛车,这些运费在一番谦让后,由苏谦船主付了。

    山水姑娘说话算数,按着原本的价格,将他们的大船几乎装满,而得到的,是三千两黄金,都是成色上好的紫金,而他们船上送来的数千石炼丹材料,也全被赵虎头笑纳。

    按苏船主的说法,这几船的矿石是梅山蛮老矿山,其中辰砂(朱砂)、雄黄、雌黄最为上品,是他们苏家专门托人沿长江而上,去邵州高价购买而来。

    当然,他们没说去梅山蛮那里买矿,那价钱再高也高不到哪去,用家里旧丝绸换了好几船,当地蛮人还觉得赚大了。

    除此之外,南方盛产的铅、滑石、长石、石棉、云母、铅母、□□、盐、石灰通通的有,大大丰富了赵虎头的资源样本库。

    赵虎头对此非常欣喜,大手一挥,让山水姑娘告诉对方,下次他们再来买羊毛时,可以打个七折,如今再有这些材料,可以按市场价来换购羊毛。

    双方都很满意,苏谦甚至没有多耽搁一天,交易达成,就带着船队顺北方而下,那叫一个归心似箭。

    不过,走之前,他们还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姑娘,请收下这点礼物。”在离开之前,苏谦微笑着让人带来了四名中年男子、四名中年妇人,他们都外表老实,神态忠厚,一看就很淳朴。

    “这是四位作匠,四位织娘,”苏谦礼貌而温和地道,“这四位是制造织机的工匠,那四位是擅长织纺的布娘,如果姑娘不嫌弃的话,可以收下他们,有他们在,必能事半而功倍。”

    这是在用很委婉的方式,提醒山水姑娘你家的线不太好,不如按这些专业人士的指点来。

    山水当然自家人知自家事,那些村人以前都是种田的,能懂什么织布纺线?

    于是便收下了,倒也不在担心被偷学的技艺,一是南方没有那么多羊毛供应,二是梳洗羊毛,少不了公子赐下的洗剂,否则,便是只能做毡用的废毛罢了。

    如是,这番交易,便是皆大欢喜了。

    她将这八位专业人士安排到了城内,另选了一处宅子,只让他们每日去村中上工,教授织线技巧,打造需要调整的纺机,村人对这些事情乐见其成,毕竟,这样能提高效率的东西,也能提高他们的收入。

    到了二月中旬时,山水的纺织大单基本忙完,给赵虎头汇报总结。

    扣除各项材料和人力成本,折算下来的收入,那数字之高,一直到山水汇报完毕,旁边的种彦崇都没能把张开的嘴给闭上。

    那几乎已经接近密州一年财税了。

    “这不奇怪,”赵虎头平静道,“大宋的税赋中,财赋只是其中一种,由城郭户(城市户口)缴纳,多是商税,农户则是缴粮、布为税,还有各种摊派、力役、还有各种‘纲’,那才是真的民之所困。”

    “什么是‘纲’?”有一个书童好奇地问。

    “就是一个计算运送财货的单位,比如马为五十匹一纲,米以一万石为一纲,运马就是‘马纲’,运米就是‘米纲’,这些运费,都是要摊派到沿途的民户身上。”赵虎头提起这个就摇头,马纲和米纲也许还很少知道,但一说“生辰纲”“花石纲”那在后世就是鼎鼎大名了。

    小书童们纷纷点头,表示公子太厉害了,什么都知道。

    而种彦崇终于回过神来,他被这种恐怖的利润勾搭上了,开始旁敲侧击:“那个,小神仙啊……”

    “说。”赵虎头对吹捧并不感冒。

    “我们老种家,也算你的外祖家呢,”种彦崇殷勤地坐到小孩身边,轻柔而谄媚地给他捏着肩膀,“秦州苦寒,那边的羊啊可比密州还多呢,羌羊生于苦寒之地,毛更长更密,平日里,都是让小孩梳出细绒,羊毛则做毡毯,何其浪费啊,你说,对不对?再者,这也能开源不是?”

    赵虎头白了他一眼:“你以为我不想么?”

    “那要怎么才能心想事成呢?”种彦崇立刻打蛇随棍上。

    “第一是需要碱,”小孩冷淡道,“这玩意很难得到,也是让羊毛可以织布的关键,我建立煤窑,就是想要开始制碱的第一步。”

    “是个问题,”种彦崇心说不是不能解决,他家能权势,想少弄些碱还是成,多了也很难,于是又问,“那第二呢?”

    “第二,”赵虎头面色上不由自主带上一丝嘲讽,“小舅舅,大宋上下,为食羊肉,就能圈占马场牧羊,若是还能纺线织布,你说,他们会不会占田牧羊呢?”

    种彦崇面色一面,看赵虎头的目光不由自主带了些骇然,小孩却不为所动,平静地看回去。

    数息之后,种彦崇按住胸口:“这事,你就当我从来没提过。”

    大宋的马政糜烂,深受其害就是他们西军,骑着青驴打仗都算是常事,要真要落圈占良田的地步,他种家岂不是成了罪人?

    钱财种家不缺,这骂名却是万万不能背的。

    “不说这个了,”种彦崇于是退而求其次,“对了,虎头,上次那个,就是那个,还有没有啊?”

    “怎么?”赵虎头睨他。

    种彦崇打起感情牌:“舅舅呢,想再丢两个听听响……”

    “我后边不是又给你做了两个么?”赵虎头问。

    “不够劲啊!甩出去威力小了很多,”种彦崇小声抱怨了一下,随后又正色道,“当然,舅舅不是说你后边给的不好,而是,先前那个太好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不是云,懂么?”

    赵虎头心说那是当然的,一个是颗粒黑火药,一个是□□,前者是馒头,量大管饱;后者是松露,又贵又少。有天天吃馒头,哪有天天吃松露的。

    “也不是不行,一个响两百贯。”这还穷着就想玩火力覆盖了,赵虎头决定不能惯着他。

    “不是一百贯的么?”种彦崇大惊失色。

    “我,你外甥,神仙中人,炼丹开炉的费用不值一百贯吗?”赵虎头理所当然在问。

    种彦崇无言以对。

    赵虎头于是低头,继续磕图纸,他的炼焦炉已经基本完成,要准备开炉了。

    “对了,还有一事。”种彦崇有些萎靡地道,“上次姐姐让阿爷推荐一些名士,来密州上任,你还记得么?”

    赵虎头点头:“知道啊,去年便说了,都半年多了,还没有消息么?”

    “阿爷收到消息时,已经是十月,又回联络了旧识,甄别了人选,这才让我带名单过来。”种彦崇从怀里拿出一张有些皱褶的信件,随手打开,“这些天都在联络他们,如今也都收到了回信,被划掉的就是不愿意攀附我们家的人,没被划的剩下四个,这算是最后的名单,如果定了,就会由我们武勋的旧识推荐上去,这关系到咱们在密州的后续计划,我觉得你应该看看。”

    赵虎头本想说这种行贿受赂事与我无瓜,但看在舅舅的面子上,还是打开了信纸,一目十行地看过去。

    然后,瞳孔地震。

    这名单里的备选的四个人,他都不认识,但那其中一个被划掉名字,却是震地他的脑瓜子都嗡嗡作响。

    那个名字是“宗泽”!

    第25章 母慈子孝

    宗泽,了解一点宋朝历史的人都不会忘记的存在。

    他一手提拔了岳飞,在赵构逃跑后收拢了靖康之后残余的北方势力,说服了一个个人趁乱起兵的游兵悍匪,重新守住了汴京,支持河北义军屡败金兵,金人畏惧宗泽,都称他为“宗爷爷”。

    他希望赵构派兵读过黄河,能趁金人未能占稳脚跟之前收复中原,却从未有回音,这位七十老将直到去世,都在三呼过河、过河、过河。

    而在他去世之后,朝廷派一个叫杜充的官员接替他的位置,他直接放弃了抗金起义不断的中原各地,又决开黄河,致中原化成泽国,宗泽苦心经营的大好局面,自此毁于一旦。

    后又有岳飞十年之功,毁于一旦,自此后,淮北诸地不再南望王师。

    ……光是想到这些,赵虎头就开始血压升高,对了,现在宗泽在做什么来着?

    这个还真记不得了,得问!

    于是赵虎头指着宗泽的名字,对着小舅舅试探道:“舅舅,这个人的名字我好像听过,他是谁啊?”

    种彦崇还真知道这个人,不由笑道:“他是元佑年间的进士,入朝前,曾经在秦州游学过,还拜见过阿爷,阿爷对他很是赞赏,这几年,他在天南海北当了三任县令,每为官一任,便造福一方,政绩卓著,很是有名。”

    赵虎头于是问道:“那为什么不让他当知州呢?”

    “小虎头啊,”种彦崇忍不住坐到身边摸他的头,“你以为官是那么好升的么?如今朝中有官身,等着实差的选人已经有两万多人了。”

    赵虎头忍不住嘶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