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佛系炮灰 第95节

作品:《七零之佛系炮灰

    顾三妹冷哼道:“说风凉话就是关心啊,那我以后每天跟你说,一天说一箩筐。”

    刘三婶拉下脸:“没娘教的孩子就是不行,还读书呢,对长辈说话都这样,你的书是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顾三妹压根不怕她:“刘大妮倒是有娘教,还不是跟我半斤八两。”

    “有那闲功夫管别人家的事情,还是管好你自己吧。”

    说完一甩辫子继续干活。

    刘三婶哪想到自己还能被一个小姑娘骂道跟前来,气得直骂:“你们都听听这像是什么话,待会儿我可得去找阿东好好聊聊,问问他是怎么教妹妹的。”

    谁知旁边的钱金花噗嗤一笑:“得了吧,阿东还能为你骂他妹妹不成,人家喊你一声婶子,你还真把自己当长辈了,他们家嫡亲的叔叔婶婶在那边呢。”

    说完还朝着顾三叔的方向努了努嘴,心底笑话刘三婶自找没趣。

    谁不知道顾明东疼家里头的弟弟妹妹,生产队当大哥的不少,但能像他一样送弟弟妹妹上学的绝无仅有。

    刘三婶顿时一口气憋在喉咙下不去。

    眼看顾三妹压根不把她放在眼里,刘三婶冷哼道:“宠吧宠吧,把她宠坏了嫁不出去,看他急不急。”

    顾三妹冷哼一声。

    旁边的顾老二听见了,低声说:“三妹,论吵架你是这个。”

    顾三妹一巴掌拍掉他的大拇指:“烦不烦啊你。”

    “我夸你呢,有什么好烦的。”顾二弟不明白妹妹的纠结。

    顾三妹幽怨的瞪了他一眼,没心没肺就是好,没书读回家还能这么开心,不像她最近都睡不好觉。

    顾二弟见她发愁,还安慰道:“她们也就敢嘴上说说,谁要敢真的欺负你,你告诉我,二哥帮你找回场子。”

    “我不打女人,但我可以揍他们的弟弟和儿子,来一个揍一个,来两个揍一双。”

    “感情大哥教你的功夫,你都用到这里了。”

    “我这不是要为你出气吗,要不然一群菜鸡,我才懒得跟他们动手。来十个都不够我一只手打的,要是咱哥出马,那一个生产队都不够他小拇指的。”

    顾三妹顿感无奈:“行行行,我记住了,大哥怎么还不回来。”

    顾二弟被岔开话题,也说:“可不是吗,只要有事儿大队长总得喊咱大哥,也没多给点工分,大哥亏了。”

    他哪里知道,瘪老刘心底还不想喊顾明东呢。

    偏偏顾明东养猪有一手,干活是好手,不知不觉中生产队大部分人都觉得服他。

    这顾明东一起来,顾建国的名声就更好了,隐隐约约有压过自己这个大队长的意思。

    可他能怎么办,他年纪也大了,家里头也没有得用的人,还出了一门子只会拖后腿的亲戚,每当遇到重要的事情,他不得已拉着顾明东充场面。

    就像现在,他们还没接到人,王书记的秘书居然出来跟顾明东打了个招呼。

    “顾明东同志,听说你们生产队今年大丰收,做的很好,要继续保持。”

    顾明东也一副熟络的样子:“都是党和国家领导的好。”

    瘪老刘看着都觉得心塞,索性跟其他社员站一道儿去了。

    他没注意到自己一走,秘书就低声说:“上次你托我打听的事情有眉目了。”

    顾明东脸色微微一变:“等办完这边的事情,我单独来找你。”

    马秘书点了点头,上楼去了。

    他们俩的交情还得从第一次野猪肉说起,当时两人就打了个照面。

    后来王书记为了外甥女的事情,特意走了一趟上河村生产队,顾明东跟马秘书才熟悉起来。

    不过他们一个人在乡下,一个在溪源镇,也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关系。

    如今孙强从中牵线,才有了这次的事情。

    几句话的功夫,瘪老刘那边已经交接好了。

    六个知青,四男两女。

    比起上一次自愿下乡的人,这群知青脸上带着彷徨和不忿,显然心底都有着怨气。

    显然他们并不是自愿下乡,而是在越来越严格的号召之下,不得已才来。

    另外四个人是需要下乡改造的**,两帮人泾渭分明的站着。

    四人中,其中一对看着是夫妻,相互搀扶着,都是四十出头的样子,脸上还有明显的伤痕,身边跟着一个小姑娘,瞧着像是一家三口。

    最后一个看着年纪很大,白发苍苍不说,还有一把白胡子,这会儿胡子被剪得七零八落的,看着十分狼狈,他单独窝在角落,也不抬头看人。

    瘪老刘瞧着都觉得头疼:“人齐了就走吧,别耽误功夫。”

    “行李放车上,走俩小时就差不多到生产队了。”

    话音未落,其中一个男知青就高声喊道:“大队长,既然有车为什么不让我们坐?”

    瘪老刘冷哼一声:“你是来干活的,还是来享受的,还没到地方就想着坐车,我看你是好逸恶劳,一副封建地主做派。”

    过了一年,瘪老刘也大有长进,至少话也是一套一套的,钱知一现在想要忽悠他也没那么容易了,现在他这是想先把刺头压下去。

    果然,那男知青脸色难看:“大队长,我们家可是贫农出生的工人阶级,你这大帽子扣的,不坐车就不坐车吧。”

    瘪老刘扫了知青们一眼:“其他人还有意见吗?”

    知青们哪儿还敢有意见,一个个闷不吭声的跟着走了。

    刚要上路,方才发难的男知青又说:“哎哎哎,凭什么他们的东西跟我们的放一起?”

    “大队长,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他们都是什么玩意,成分有问题是下乡改造的,跟我们可不一样。”

    面对知青的发难,那四个人没有辩驳却像是习惯了,只低着头不敢说话。

    瘪老刘顿时觉得头疼,下意识的看了眼顾明东。

    顾明东微微挑眉,开口道:“各位知青同志,平时我们从镇上走到生产队,至少得一个多小时,你们没走惯劳动人民的泥路,至少得两个小时。”

    “如果他们自己背着行礼,走路的速度就更慢,耽误的时间也更长,还需要特意分出一位社员去管着他们,这不符合高效原则。”

    “当然,如果你们觉得自己的面子比天大,超过了无产阶级生产的重要性,那耽误就耽误吧。”

    瘪老刘忙道:“对对对,我就是这个意思,改造也得到了生产队再改造,要不然这不是耽误功夫吗。”

    到底是这么上路了。

    没走几步,刚才一直闹腾的男知青凑过来,打量着顾明东。

    顾明东瞥了他一眼,这位男知青倒是长得挺端正,十分标准的国字脸,是现在受欢迎的类型,只可惜眼睛小了点,麻子多了点,破坏了国字脸的端正。

    男知青扫了一眼顾明东,开口道:“大兄弟,我叫林爱国,来自大东北,世世代代都是根正苗红的贫农,到了我爸这一辈才为了建设新中国当了一位光荣的伐木工人,你怎么称呼?”

    “顾明东。”

    林爱国,顾明东眯了眯眼睛,原主的记忆中没这个名字,不过上河村的变化巨大,跟原主的记忆差距也越来越大。

    毕竟在原主的记忆中,大河村生产队也受到灾荒的影响,第一批知青下乡的时间还要晚一些,而第二批是在第三年才出现。

    林爱国又问:“顾明东,好名字,你看这比我大几岁,我叫你一声大哥行吗?”

    顾明东淡淡回答:“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不用套近乎。”

    “你这话说的,我单纯就是看你投缘。”林爱国不承认。

    顾明东笑了笑:“是吗?我在生产队没有任何职务,只是帮忙来接人的,你要有事儿直接找大队长,都是他负责。”

    这就是顾明东完全没有竞争生产队干部的原因,就生产队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他懒得浪费那个时间精力。

    林爱国脸色一僵,方才见顾明东开口说话,他还以为这人说话好使,结果就这……

    他笑了笑,果然没再缠着顾明东套近乎,反倒是走到瘪老刘身边去了。

    顾明东也不在意,他扫了一眼这群知青,觉得以后生产队怕是有得热闹。

    蓦然,一种锋芒在背的感觉刺来,顾明东猛然转头,看向跟在队伍最后头的几个人。

    他的眼神太过于锋利,以至于那对夫妻下意识的惊呼一声,不约而同的将女儿拉到身后,那小姑娘更是低着头,连看也不敢看他。

    顾明东的视线却没有在他们身上多做停留,反倒是落到了最后头那个人身上。

    白头发白胡须,那人看着年纪很大,走路都有些颤颤巍巍,但却一直跟着没掉队。

    顾明东看过去的时候,老人微微抬头,苍白的发丝中露出一双眼睛,精光四射。

    两人的视线一触即断,顾明东转头继续走路,老人也低下头去。

    倒是一块儿跟着来接人的李铁柱闲不住,唠嗑道:“上头怎么想的,这么大年纪的老头都送过来改造,这能有好啊,可别死在咱们生产队了。”

    见顾明东不搭理他,李铁柱又说:“阿东,你知道他们为啥被打倒不?”

    “你知道?”不然不会特意提起。

    李铁柱嘿嘿一笑,低声说:“我刚打听到的,前头那对带着孩子的夫妻,听说都是华清大学的教授,教英语的,因为跟国外资本家有联系被打倒了。”

    “那个小闺女不肯跟爹妈划清界限,这才被一块儿送过来了。”

    “后头那个老头可不得了,听说是大名鼎鼎的风水师,进过皇宫的那种,都说人老成精,他这功夫明显没学到家啊,连自己这一出都没算到。果然封建社会的牛鬼神蛇都是骗人的。”

    “风水师?”顾明东若有所思。

    两个小时的脚程,对当地人来说不算什么,顾二弟顾三妹每天上下学的时候赶时间,走得快一个小时出头就能到。

    可对于知青们而言,这显然太远了。

    走到半路,知青们就开始闹腾起来要休息。

    瘪老刘拧着眉头,无奈的说:“你们要早点习惯,原本出发的就晚,再这么拖拖拉拉的晚上都到不了。”

    林爱国忍不住说:“大队长,生产队难道就没辆拖拉机吗,有了拖拉机来去多方便?”

    谁知瘪老刘瞥了他一眼:“我倒是也想要啊。”

    “咱生产队一直在申请呢,等申请到了再说吧,你要是有办法让咱们生产队申请到,到时候别说坐车了,你想开车也行。”

    林爱国哀嚎了一声,到底又被拉着上路了,知青们走得磕磕碰碰,倒是后头那四个人咬牙坚持,一声都不吭。

    李铁柱在后头嘲笑道:“这批知青不行啊,比杜家兄弟差远了,连徐知青都比不上,看着都跟钱知青和吴知青似的。”

    瘪老刘没好气的说:“别说风凉话,都分到咱生产队了还能怎么办?”

    顾明东倒是笑着说:“农活干习惯了都会,一直干不习惯的,那就是不够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