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迷她倾倒众生[快穿] 第138节

作品:《万人迷她倾倒众生[快穿]

    直到一声——

    “七皇子、七皇子妃到。”

    朝臣以及一些年轻尚未有官职的公子朝大殿门口看去。

    七皇子妃一身素锦宫衣,外披一层轻盈金色薄纱,裙摆邵扬绣着大片金色蝴蝶,莲步轻移间,蝶翼微微颤动,似是要振翅而飞,三千青丝被镂空飞凤簪挽起,而那容颜惊鸿绝艳,甚至叫人忘记今夕是何年。

    有酒杯坠落地面的声音响起,酒会洒落地面,年轻的公子们恍然未觉,一瞬不瞬地盯着,偌大一个宫殿,他们只能看见那一人。

    整个宴会的目光俱落到这位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七皇子妃身上。

    朝臣们怔愣无言,终于能理解其他几位皇子的想法,尤其是二皇子和八皇子,与南安公主的婚约曾经唾手可得,结果亲手推开,亲眼见着这般美人嫁于他人。

    难怪几位皇子疯狂针对七皇子,想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甘心吧。

    七皇子夫妇面色从容,对场内诸多视线视而不见,走到最前方朝东庆帝行礼。

    东庆帝眼神深沉,扫了这对夫妻一眼,视线落在云姝身上,半晌才道:“起身吧。”

    “谢父皇。”两人坐到席位上,云姝松了口气,刚才东庆帝的目光让她倍感压力,忽地一只温暖的手覆到她的手上,宽大的衣袖遮住两人的小动作,她的心慢慢静下来。

    两人身边坐的俱是皇子及皇子妃,蔺正青就坐在左侧,他盯着那交叠在一起的衣袖,眼神沉了一瞬,掩在袖摆下的手不断握紧。

    很快噙着温和的微笑,“七皇嫂,可是有些紧张?”

    七皇嫂三个字很轻,轻到不细听根本听不见。

    云姝侧眸看来,“八皇弟,我尚可,多谢你的关心。”

    客套的话语让蔺正青神色一僵,随后道:“那不如尝尝这宫宴上的酒,甘甜可口,七皇嫂应当会喜欢。”

    说这话时,他的眼神似是无意扫过衣袖,云姝有些不好意思,掩耳盗铃般地抽出小手。

    蔺子濯察觉到她的动静,投来目光,和蔺正青恰好对上,周围的空气似是滞了滞,随后各自收回目光。

    有了闲心,云姝打量四周,见到一些眼熟的夫人小姐,随后轻轻点头,她们的眼神唰地更亮了。

    年轻公子们还不太会收敛心思,许多都直勾勾地盯着美人发呆,被几次提醒后,才略有收敛,看到美人身边的七皇子后,又开始长吁短叹。

    美人怎么就是和亲公主,怎么就嫁人了呢。

    而大臣们的视线则更为隐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悄悄多看两眼也没啥,七皇子妃甚少出门,这一次宫宴过后,想要再见她,怕是难了。

    宫宴开始后,风情各异的舞女扭动莲腰,翩翩起舞,若是以往众人早就津津有味欣赏起来,如今整个大殿的无数人的视线都聚集在七皇子妃上。

    瞧着美人垂首,慢慢用着案桌上的饭菜,就连动作都如此赏心悦目,众人内心感叹。

    随后看到七皇子的悉心照顾,心中一酸,为何有人天生好运,竟能在那种情况下,娶到霁月公主。

    有的武将筷子都忍不住捏断了。

    这场宫宴气氛诡异,东庆帝竟也未多说,只按部就班地照计划进行。

    宫宴过后,七皇子妃美貌终于名扬东庆。

    无数人听闻七皇子妃有天人之姿,纷纷心生向往,时不时在皇子府门口晃悠,只求一见皇子妃。

    可惜自那后,七皇子妃直接闭门不出,让众人辗转反侧,抓心挠肺,恨不得直接闯进去。

    ……

    东庆王朝大殿,群臣商议政事,接几位大臣争执地面红耳赤。

    “西洲有民众聚集叛乱,朝廷应当即刻派兵镇压,以杜绝之后的隐患。”

    “张大人此言差矣,西洲官员腐败,欺上瞒下,这才激起百姓怨愤,我等应当尽力,怎可强行镇压!”

    东庆帝将大臣的话尽收耳中,神色不明,亦不表态,等争吵声越来越大,他才看向几位皇子,“老二,此事你怎么看?”

    二皇子冷酷道:“父皇,儿臣以为当派兵镇压,如若安抚,岂不让暴民看轻我朝尊严,认为凡事皆可用叛乱解决,长此以往,皇室还有何颜面。”

    “老八你的看法呢。”

    蔺正青面容温和,似带悲悯,道:“儿臣认为当派人安抚,解释前因后果,尽力平息民愤。”

    东庆帝又接连问了几个皇子想法,最后才问到七皇子。

    蔺子濯道:“儿臣以为此事当刚柔并济,先礼后兵,派兵前去,不可轻易动用武力,先让人交涉安抚民心,亦要让对方知晓我朝之强大……”

    他所言条理有据,诸位大臣听得连连点头,七皇子早期不显,近来却时不时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对策,众人颇为感慨。

    莫不是因为七皇子妃,才这般努力?

    朝臣想起霁月公主惊为天人的姿容,觉着这个可能性非常大,毕竟那般美人,唯有世间最好的一切才配得上她。

    然而众人心中还有一个隐蔽的想法,东庆帝身体日渐衰弱,朝堂上暗潮汹涌,几位皇子明争暗斗,倘若某位皇子登上皇位,对方真的不会对七皇子、七皇子妃动手吗。

    前朝可是发生继承兄弟妻子的故事,倘若皇帝使手段弄死七皇子,七皇子妃可就孤立无援了。

    这事虽有违礼制,但若是皇帝执意,再多官员也无可奈何。

    东庆帝道:“诸位爱卿,现在如何?”

    相熟的官员对视一眼,先后出列,“臣等赞同七皇子的做法。”

    随后又有其他官员陆续出列,同样赞同蔺子濯的话。

    东庆帝颔首。

    二皇子余光瞥到跪地的大臣,眼中闪过一丝阴鸷,这些老家伙居然无视他的颜面,当真可恶至极,还有老七,不过娶了霁月公主,心便飘了起来,也不看看自己有几斤几两重。

    难不成以为只要得到大臣赞叹,就能有望龙椅?

    笑话。

    待自己荣登皇位,定要找个理由将他弄死,再将霁月夺过来。

    她本该是他的妻子,如今错位了,二皇子当然要将错误更正,让一切回到原位。

    西洲叛乱之事解决,东庆帝脸色和缓,道:“诸位爱卿,可有其他事情?”

    大殿靠后的一位官员行礼道:“启禀陛下,微臣有事启奏。”

    “何事?”

    官员道:“陛下,我朝花神节即将到来,但扮演花神的人选却迟迟未能定下,至今未有女子愿意主动扮演。”

    东庆帝皱眉道:“这是为何,莫不是有人从中作梗?”

    花神节对东庆颇为重要,是百姓极为喜欢的民间节日,每年会挑出一个女子扮演花神,赐予民间祝福,被选中的女子既能展示自己,又能得到美名。

    每年唯一一个扮演名额向来被闺秀们想尽办法夺取。

    “无人作梗,微臣也疑惑不解,因此派人询问原由……”官员面色古怪,吞吞吐吐道,“大家都说七皇子妃容姿天成,芳华绝世,连七皇子妃都无花神之称,她们去了也是只徒添笑柄,纷纷推拒。”

    简而言之,七皇子妃盛名在前,诸位小姐担心会被比下去。

    这也难怪,扮演花神的女子打扮再华丽,只要到七皇子妃面前就瞬间没了存在感,连七皇子妃都没有花神之称,若是自己担任,说不准还会被人嘲笑脸大。

    其他大臣神情也随之奇怪起来,理由听着很扯,但想起那个人,一切又似乎显得理所应当。

    东庆帝愣住了,竟是这个原因,他沉默一会,才道:“既如此,你有何意见?”

    官员脑中浮现出宫宴当天那抹身影,深吸一口气道:“微臣认为可邀请七皇子妃担任今年花神。”

    一句话激起无数讨论。

    “七皇子妃扮演花神,这、这是否不大合适。”

    “花神向来由未婚女子担任,霁月公主和七皇子成亲已有月余,确实不大妥当。”

    “但七皇子妃有倾城之貌,就连诸多官家小姐也认为她适合花神。”

    最终一位年轻大臣振振有词道:“花神由未婚女子扮演,不过是民间流传的说法而已,而古籍上的花神只说由女子扮演,并无其他要求。”他一扫周围几个同僚,“还是诸位认为七皇子妃不适合花神之形?”

    此话一出,大殿瞬间安静。

    这世间若真有花神,大抵便是七皇子妃的模样,不,即便是花神想必也不及七皇子妃貌美。

    朝臣全都见过宫宴上的七皇子妃,亦为她的美貌心折。

    七皇子妃闭门不出,不知多少人捶胸顿足,恨不得夜闯皇子府,当然确实有一些不怕死试图偷闯,结果被丢进大牢,至今未出来。

    无数拜帖送到皇子府,一个不拉全被拒了。

    若是七皇子妃扮演花神,那他们岂不是又能看见她,想到这里,最后一丝不赞同也消失不见,众多大臣难得话语统一。

    大不了就将今年的花神节当成一个例外,以后还请未婚女子扮演花神便是。

    打破节日习俗,本当是件困难的事,但在七皇子妃前,一切又显得微不足道,便是最古板的大臣恐怕也无法对她说出一个不字。

    东庆帝道:“老七,诸位大臣的意见,你如何看?是否愿意让霁月扮演我东庆花神?”

    蔺子濯面色沉稳,道:“霁月最近身体不适,儿臣需要回去问一下她的状况,才能决定。”

    回到府中。

    蔺子濯和云姝提起朝堂上发生的事。

    云姝奇道:“咦,这样也行,礼官们没有意见吗?”

    “这提议正是由礼官提出。”蔺子濯询问她的想法,“你若是感兴趣,我便答应下来,若是不感兴趣,我就用身体不适的理由回绝。”

    云姝弯起眼眸,“我想试试,我从还未有过这样的经历,听起来很有趣。”

    她原本还想着花神节定要去围观花神,未曾想自己有机会扮演。

    蔺子濯见她高兴,也不阻拦,左右他会准备好一切。

    第102章 被推拒婚约的和亲公主9

    七皇子妃即将扮演花神的消息迅速在东庆王朝传开,速度之快远超礼部预想,百姓听说此事,倒无太多反对,花神人选本就是官家小姐才有资格,与他们干系不大。

    听闻七皇子妃姿色倾城,百姓更多是好奇不已。

    王都酒楼。

    一众年轻才子聚在一起谈天论地,自然聊到花神之事。

    “往年花神皆为未婚女子担任,今年竟换成已成婚的七皇子妃,当真稀奇不已。”

    “可不是吗,我听闻朝中最重视礼制的几位大人很快便同意了,至今令人不敢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