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458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饶是知道泛渤海海洋牧场建设项目不同于以往任一单体海洋牧场的小打小闹,他还是对刷刷下滑的银行账户心疼不已。

    不要以为花钱是轻松的活儿,尤其是你要对每一笔开销都要负责的时候,每一次签字之前,你都要好好想想一个问题:要是亏了,把自己卖几次才能够偿还?

    作为集团一把手的齐政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他翻翻眼皮道:“钱终究是要花的,只要花得值……”

    要不怎么说海洋牧场是一个系统工程呢?

    以往莱州湾海洋牧场式的“小打小闹”就不说了,当海洋牧场的建设范围扩展至整个黄渤海,需要解决的问题也空前复杂起来了。

    别的不说,单单是要实现这么大范围的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对海洋牧场生态环境实时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尤其是,要通过这个项目逐步实现海洋牧场建设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的国产化——这是嘉谷主导泛渤海海洋牧场建设项目给出的一个重要承诺。

    如同国内很多关键技术领域的短板一样,海洋牧场建设装备,尤其是高端精密零部件、芯片以及配套软件等依赖国外进口,受制于人。譬如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使用的应急预测系统,可对海底生态、水动力、海面污染情况等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和预测,但使用的核心控制系统和技术是从德国进口,而且需要不断调试和维护才能适应中国的水文特点。

    但是,近景在渤海大规模建设海洋牧场,远景是将整个中国大陆架打造成海洋牧场,由此想象可以带动产生多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这是何其大的一块蛋糕,岂能拱手让人?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看着支出如流水的账户,陈哲年一点也笑不出来:“这花的可不是小钱……”

    尽管该项目大部分的资金来源靠外部融资,但冲着嘉谷而来的资金,难道嘉谷就不用负责吗?

    说得难听点,开弓没有回头箭,数十亿的巨资花出去了,要是没见到响动,你也把它捞不回来了。

    如果是花在嘉谷实验室身上还好,嘉谷人对嘉谷实验室的能力很有信心;但是,相对的,他们对其他研究单位就没有太大信心了。

    可惜嘉谷实验室的实力主要体现在生物技术上,综合应用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空间信息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海洋牧场上,嘉谷只能提出需求,提供经费,通过产学研三方联合突破。

    齐政倒是不太可惜,笑笑道:“就当是交学费好了,从好的方面来看,这是开辟新的产业赛道所必需的代价。”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齐政心目中,或是在上层决策者心中,泛渤海海洋牧场建设项目,代表着的从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海洋基建项目”,还有在海洋开发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等领域开辟新赛道等多重意义。

    很多人可能有种印象:欧美等白人发达国家,生活真心放松,没事coffeebreak,下午四五点就下班非常正常,整个社会处于放松的状态。而东亚国家,即使是已经发达起来的日韩,包括已经算是比较发达的中国一线城市,却无一例外都是高度辛苦,加班加点的工作是常态,生活压力感觉巨大,甚至于不敢生孩子……

    这还有个很贴切的形容——“东亚地狱模式”。

    这当然不是东亚人命贱,或是智商不高,恰恰相反,被中华文明辐射的东亚国家国民,公认的勤奋和智商偏高,所以靠谱的解释应该是,产业赛道太少了。

    简单来说,东亚主要经济体的产业高度同质化,就是说大家高度拥挤在相同的几个产业里面进行竞争,可能有十个人争抢一个高薪职位,每个人都付出十分的努力,最终只有一个人如愿,另外九个人的努力被浪费——什么是“地狱模式”?这就是了。

    导致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譬如日韩没有独立的发展环境、天赋弱势的限制等,这就不多说了,关键是破局。

    破局的办法其实很简单,无非是占领或开辟更多的产业赛道领域;难点只在于怎么占领或开辟。

    譬如以海洋牧场为代表的新兴海洋经济模式,本来就是高投入门槛和高技术门槛,如果不能从市场获取收益,可以说风险极高。

    问题是,其他东亚经济体,要么是本身的市场体量很小,市场驱动力不足;要么是有市场需求,但既没资金也没技术,想都不敢想。

    最后,东亚产业升级最大的希望,还是来自中国。

    从这个角度看,嘉谷已经处在开辟新赛道的先头部队行列,如同任老总所说的“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的困境,前进在迷航中……”

    所以陈哲年真正的担忧是花钱如流水吗?不是的,他真正担忧的身处“无人区”的这种迷茫——毕竟是浩瀚大海里的事儿,不易归结出简单的因果。投入这么多资金进去,收益不理想咋搞?

    他唯一不知道的是,有挂在手的自家boss,敢于投入重注的原因也在于此——毕竟是浩瀚大海里的事儿,可做手脚的地儿太多了……

    ……

    第797章 终章:嘉谷在守护

    2016年,是惊涛骇浪的一个年份。

    也是在这年底,启动了国内最大海洋牧场建设项目的嘉谷,受邀研究在南海建设海洋牧场的可行性。

    这根本不用多考虑。

    尽管南海的海况比渤海更加复杂,齐政依然毫不犹豫的拍板,抽调海洋事业部部分精干人员配合邀请方的工作。

    按照嘉谷的经验,海洋牧场的建设,毫无疑问会牵扯到很多水文信息的改变。譬如人工鱼礁的加入,会改变海底起伏;珊瑚或藻类的生长,可能形成流向复杂的紊流区,裹挟底层营养盐和有机质输送到上层水体;新形成的复杂流场环境又会吸引海洋生物聚集和栖息,使海区的生境类型发生改变……

    相关部门人员无疑对此很感兴趣。

    呃,据说这涉及到水下礁石分布、洋流、温度跃层和密度跃层,乃至海洋生物的活动的海洋信息网络数据库的建设,而海底航行最需要这些信息。

    说得再直白点,海洋牧场一建,海底地图不随之更新的话,摸进来的不明潜航器弄不好眼前一黑,就不知道撞上什么了。

    嗯,反正齐政不敢多问,也不敢多说。但结果就是,嘉谷的海洋牧场计划要向南海方向延伸了。

    恰巧另一个好消息出来助力——2017年,嘉谷首艘10万吨级的大型养殖工船正式建成下水,在黄海运行良好。而经过一系列技术的攻关,其它各式各样的大型深远海网箱也相继投入使用,配合海洋牧场的建设,使得在南海建设一片片“深海良田”成为可能。

    于是,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嘉谷计划在未来10到15年,投资建造10艘大型养殖工船,配以补给船、油料加注船、综合试验船,形成总吨位过200万吨的数支国际领先的标准示范船队。

    ——齐政笑言,10万吨的正经航母还没出来,10万吨的“养殖航母”倒是先出来了,而且将来弄不好能编成“十十舰队”,实现真正的“耕战结合”。

    及至2018年,嘉谷的海外投资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局势冲击——首当其冲的是在澳洲的投资。

    澳洲在基础设施、农业和畜牧业等领域对中资不断收紧绳索,中资领头羊嘉谷被污蔑“掠夺土地资源”、“盗窃农业知识产权”,只能被迫出手澳糖等资产。

    然后,嘉谷反手利用在海外其他国家的农业投资,抢占了澳洲农产品的出口份额。

    搞笑的是,最积极抢占农业出口市场的,是对于嘉谷在美投资视而不见的美方,果然是父慈子孝。

    西方不亮东方亮,俄罗斯对于吸引嘉谷的投资却很有想法。

    ——随着嘉谷大豆新品种在俄远东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大豆成了俄远东对华出口的第一大宗商品,很是挤占了美国大豆不少份额,可以说是相当吸引仇恨了。

    不过,尽管俄方加强对华合作的心思很明显,考虑到日后更加复杂的局势,齐政并未因其开出优惠政策而贸然加大投资,反而将目光投回国内。

    此时的嘉谷,已经是一个单单直接或间接管理的土地就高达上亿亩,牵扯的就业人数过百万的庞然大物了。

    尽管齐政不惜成本启用最先进的管理系统,但对于这样一个涉及业务繁杂、涉及地域广阔的庞然大物而言,已经很难做得到如臂使指了。

    最关键是,时代悄悄变了。

    ——大,慢慢成了一种原罪。

    于是,齐政花费不少精力,说服了嘉谷高层,开始对庞大到有些臃肿的嘉谷集团进行“瘦身”。

    首先是厘清大大小小已经走上正轨的农业合作社的产权。嘉谷开始逐步退出合作社的具体经营,转而专注于提供农技、融资和社会层面的支持。

    然后是开放一些优质但并非核心的业务。譬如开始产生回报的红豆杉项目,又譬如具有农场经济可持续性的粮食作物农场……嘉谷吸收了一批有能力有意愿的投资者,既回笼了可观的资金,又减轻了不少经营压力。

    怎么说呢,这个过程有悲有喜,远远谈不上一团和气。但大势不就是这样吗?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当然,这不是直接的分割了事,嘉谷对于经营者的要求还是蛮多的。因为哪怕“分出去”了,这些单位多多少少还得依仗嘉谷的供应链生存,换言之,不说嘉谷一言决它们生死,起码嘉谷的底线它们不敢轻易逾越。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大一批年轻人冒了出来。

    嘉谷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培养“新农民”——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现代农业技能,告诉他们如何研究土壤、植物、昆虫……乃至于气象。

    嘉谷亲身实践总结出的经验,又有好产品,这对有志于做现代农业的年轻人来说有足够说服力了。

    尤其接触过嘉谷体系的一些年轻人,时常有种微妙的认识——越是离土地越近的人,离医院就越远。

    正常人不会想着有人在开挂,而是思考起如何安放自己与土地的距离。

    现代人,尤其是整天生活在水泥盒子里的现代年轻人,离焦虑太近,离土地太远,或者说,离自然太远了。

    很难量化人与自然的联系,但在嘉谷,大部分人都会有意识地接近土地,哪怕只是去田地踩踩泥土。

    当嘉谷证明了,从事农业也可以有不错的回报,很多精神紧绷的年轻人选择了“逆城市化”,投身到农业现代化大潮中。

    嘉谷很鼓励和认可这些年轻人,除了直接的支持外,不太明显却至关重要的另一个动作是,持续不断的加大产业链的配套建设——这是现代农业转型必需却又是个体农户难以承担的工程。

    一切的成果,都在2020年初体现得淋漓尽致。

    ,嘉谷体系的供应链全力运转,粮食、蔬菜、肉蛋奶甚至包括水果,有条不紊地顺着冷链和路网送入千家万户,有力协助国家保证了民众基本生存物资的供应。

    这只是起点。

    “碳中和”的远景目标一出,嘉谷就成了国内最夺目的企业,甚至没有之一。

    看看这家明星企业的明星项目:

    ——超级麻疯树和超级文冠果能源林已经铺满晋陕两省,最早一批已经进入盛果期,生物质收获量比原先预料还要高30%以上。与在国内发展起来的很多产业一样,当规模上来了,成本、技术往往会不断突破,能源林项目年产千万吨生物柴油的目标轻轻松松就达到了。两省仅凭这一项目就转型为新能源大省。

    除此之外,嘉谷并合作伙伴还研究出了自主创新的“林油一体化”生产工艺及多联产路线,在不享受财政补贴政策的前提下依然能实现盈利,这个消息一度让石油公司股价都小幅下跌。

    ——另一个随着规模上来而大放光彩的是农业废弃物生物质产业。随着嘉谷系在投资运营、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沼渣与沼液有机肥推广应用方面培育出了一批骨干企业,商业模式不断完善优化,生物天然气的成本已经比进口天然气略低,哪怕在国内用气量不断攀升的情况下,生物天然气依然差不多占到用气量的15%。

    以沼渣、沼液为原料生产的有机肥、育秧基质、液态有机肥,也因成本降低到一般农户亦能承受的水平而被大力推广,这使得全国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连续7年负增长,土壤有机质含量则逐年提高……这都是在粮食产量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实现的。

    ——更别提知名度相当高的嘉谷沙漠绿洲。

    两漠水库建成通水后,来自贝加尔湖的淡水通过地下暗河涌出,滋润着嘉谷沙漠绿洲,然后滚滚输入黄河。

    经过数年的发展,凭借着相对平坦的地形和独有的光热资源优势,阿拉鄯盟沙漠区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商品草种植中心之一。沙漠变草场,变绿洲的奇迹,在卫星拍照下一目了然。

    当然,这不妨碍外媒的阴间滤镜。“破坏生态,无法持久”之类的说法已经说烂了,最有趣的是,一家主流外媒将嘉谷建设沙漠绿洲与某西北“风力发电厂”建设强行联系起来,指责嘉谷借着沙漠变绿洲来掩护“某些破坏世界和平的武器的建设”。

    齐政看了都直呼真敢扯:我不是,我没有,我这真的是正经的风力发电厂……

    好吧,扯远了。

    总之,在“碳中和”的时代,嘉谷手上的筹码简直多到离谱,用一位网友的话说:嘉谷系已经成为我们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之一。

    齐政:……

    当时间推移到2021年,名满天下的嘉谷已经二十岁了。

    在这个发生了变化的时代,在这个风向诡谲的舆论场,几乎所有的巨头都是毁誉参半,几经瘦身后依然是巨头一枚的嘉谷,又双叒叕成为了一个奇葩——谤它的话,不能说没有,但真的是少得可怜。

    一个“祝嘉谷二十岁生日快乐”的热搜也许说明了原因:“在这个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的时代,我一想到有嘉谷在守护、在保障我吃的食物,没别的,我就是感觉安心。”

    ……

    (全文完!)

    迟到一年半的致歉,以及新书公告

    如题,这是一个渣作者迟了一年半的道歉。

    当时因为一些变故,渣作者中断了更新,后面因为事多(好吧,这是懒癌发作的借口),总之,本书鸽了。

    及至渣作者真的静下心来想“重续前缘”的时候,才发现一个残忍事实:鸽了这么久,状态全无,与其续写,还不如开新书。

    渣作者当读者的时候吧,最讨厌烂尾或太监;然而,人终究会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模样,唉……

    说一下基本情况吧。我看了一下后台,本书竟然还有4万多收藏。虽然我知道绝大部分读者压根就是忘了还收藏有这一本书,但没在鸽了的第一时间删书,说明大家多多少少还有点期待,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