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435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就以我们的养猪数字化系统为例吧。”齐政顿了一下,笑道:“我知道此行大家最关心嘉谷农牧的猪肉产能问题。”

    众人传出低低的笑声。

    “产能又根据两个因素来判断——有多少猪和猪能长多快。猪的数量是很容易统计出来的,但长得快慢不是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的。好吧,现在连我想亲自看一眼二师兄们长得怎么样,都很难得到批准。”齐政半开玩笑道。

    众人又笑。

    齐政避重就轻的笑笑,道:“不过,猪长得快慢与否,刨除品种的因素,其实只需三个条件配合:到位的精细管理、适宜的环境条件、平衡且易消化的营养方案。”

    “那么,我们能在这里看到这些?”于副部好奇道。

    齐政摊开手,道:“这么说也没错。”

    “嗯,精细化管理就不展示了,媒体报道嘉谷养猪场的时候,最喜欢抓这一点,想来该了解的也了解了。”

    众人笑呵呵的点头。

    所谓“精细化管理”,更多是体现在细节上——一个窗口的小洞,可能会透进贼风,引起一头猪感冒,进而继发感染呼吸道病,引起全群爆发;长时间未清理的饲槽中有一块发霉饲料,可能导致一头猪的腹泻,也可能造成全群传染;治疗时不换针头,可能会使猪与猪之间交叉感染,从而出现混合感染……这些细节,在嘉谷养猪场的相关报道中,往往是被作为反例来佐证嘉谷农牧精细管理的到位。

    拜非瘟所赐,最先稳定生产的嘉谷系养猪场又被“点赞”了一波,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其各方面细节的到位。

    齐政微微点头,继续道:“适宜的环境条件方面,最主要的是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和卫生条件,高速生长的猪需要比较优越的环境条件……”

    齐政摆手示意,一块可视化大屏上“跳出”嘉谷系养猪场的环境监测界面。

    齐政解释道:“环境条件是系统中数字化程度最深的。因为环境数据的采集基础最好,目前嘉谷养猪场所用到的传感器有空气温湿度传感器、氨气浓度传感器、硫化氢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等,用来检测常规环境参数。紧接着,综合控制箱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存储、汇总、分类,并自动转发至总部数据中心,由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大家可以看到,数据中心可以同步监测所有的嘉谷养猪场,为每头猪创设最舒适的生活环境。我们经常说动物福利,什么是动物福利?不是说放放音乐就是动物福利,创造舒适的环境才是动物福利的基础。”

    随着技术人员的演示,大屏上显示出一个个养猪场的动态反馈:某某猪场温度不太适宜,可能会影响猪采食量,建议调整;某某猪场湿度略微超标,原因是当地正在下雨,问题不大;某某猪场氧气检测不足,可能会增加呼吸器官负担,降低呼吸器官抵抗力,增加呼吸道病发作的可能性,建议调整空气质量……看得课题组成员们一愣一愣的。

    正如齐政所说,系统为嘉谷养猪场创造较舒适的环境提供的大数据支撑,完成度较高。

    课题组成员们不时询问各种要点,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处理,哪怕超出了养猪的范畴,嘉谷一方也能毫不犹豫的作答,充分显示了嘉谷对养殖业的研究深度。

    于副部见话题扯远了,不得不轻咳一声,道:“说说嘉谷的营养方案吧,让我们看看还有什么惊喜。”

    这下不用齐政示意,技术人员主动在另一个大屏上切入相关界面。

    营养方案可视化又不太一样。

    定制化的营养方案需要动物的健康和营养达标状况,但常规环境参数容易检测,动物的数据不好测。

    猪作为一种“活物”,甚至是一种不断进化的“活物”,数据采集具有相当的难度。较理想的方案是给每头猪都佩戴芯片,让每一头猪的生长状况转化为数据,帮助饲养员对生猪的行为、心跳、体温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

    但即使是嘉谷养猪场,“身份芯片”都尚未在母猪群中普及,更不要说给每头猪都配备了。

    所以,在大屏幕上显示的猪的生长数据,大部分只有重量、膘情监测等;另外就是实时料量库存等监测统计了。

    真正令众人意外的是,营养物料中红薯、牧草、中草药赫然在列,而且从比例上看,分量还不少。

    有相同疑问的不止一个人,一位课题组成员就率先问了出来:“我以为只有嘉谷土猪才这样饲养?”

    齐政摇摇头:“当然不是。猪是杂食性动物,单一的日粮会导致营养不平衡。大部分养猪户只关心猪粮蛋白质,但过犹不及,在生猪养殖过程中,过多未消化的蛋白质就会促使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在猪的肠道内繁殖,或发酵产生氨、胺等有害物质,污染环境。而糟糕的环境条件,又会进一步影响猪的健康水平。”

    “我们为此专门培育了口感好、猪爱吃的红薯品种和牧草品种。如大家所看到的富含淀粉、糖类和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的朱薯,以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种类多样且含量丰富的皇竹草,发酵后还有一丝淡淡的酒香味,可比精饲料更受猪的欢迎。”

    必须承认一个事实,这样饲养虽然麻烦(成本倒不算高,甚至因为规模效应降低了),但有效且均衡的营养,使食物的消化率变高,猪真的能长得更快!

    最后大屏幕上最显眼的数据,是从断奶到出栏阶段的日增重——数据显示日增重超过900g!

    “900g?没有添加任何抗生素生长促进剂的情况下,差不多日增1公斤?”有人重复着这个数字。

    不止一个人露出错愕的表情,哪怕是于副部,也一脸讶然。

    恍惚中,他有种看国际一流数据的感觉。

    他还捏着指头算了一下,日长1公斤,1000万头猪,每个月长30万吨肉……那么问题来了,嘉谷农牧现在育肥中的生猪有多少?2000万?好像还不止。

    嘶……什么叫生产力?这就叫生产力。

    评判一头猪的贡献度,最终还不是评判它的“造肉能力”?

    以这样的生长速度,哪怕出肉率、料肉比是平均水准,嘉谷农牧的养猪产能也能夺得头魁,何况人家的关键指标都在平均水准以上。

    没有人怀疑嘉谷在夸大其词,因为没必要。

    于副部仔细看着可视化大屏上细化的各阶段生猪日增重曲线,还有算出的各大养猪场的最佳出栏时间,以及其他两个大屏上各养猪场的psy(一头母猪年断奶头数)、msy(一头母猪年上市头数)、断奶-育成死亡率、料肉比等——据说这些也是养猪场员工的考核指标,只要达到了标准,就有分红,超过了标准更有奖励。

    嘉谷这是仅仅向他们展示一个养猪数字化系统吗?并不是,嘉谷想展示的,是这么多年来规模化养猪的“集大成之作”。

    毫无疑问,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人的主要动物蛋白来源依然是猪肉——对牛羊猪而言,猪骨骼小,料肉比低,杂食,意味着只算直接成本的话,猪肉最便宜;鸡鸭虽然料肉比更低,但脂肪含量(或者说热量)也低,性价比次之;捕鱼不如饲养稳定供应,且受地理位置约束大,在特定条件下才有优势……

    加上国内的人口密度、饮食习惯等因素,“猪粮安天下”这句话很久都不会过时。

    于副部突然理解了,难怪部委里不少人都对嘉谷的产业链体系推崇备至。

    非瘟对于国内的养猪业来说,是一道坎。但就算没有这道坎,嘉谷农牧也未曾放松对猪肉供应链安全与健康的关注;也未曾放松对精准满足动物养殖所需要均衡营养配比的研究;也未曾放松对减少动物养殖过程中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探索……

    行内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他们认为嘉谷农牧是在赌行情,多多少少是有些飘了;但事实是,人家只不过是专业化水平提升到了一定程度,非瘟的“风险防控”,只是人家大考中的一道附加题,或许还不是其中最难的。

    非瘟中的高速扩张,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如果没有平坦的道路、没有优质的汽油、没有定期检修保证其运转、没有一个好的司机,出问题只是迟早的事。

    问题是,嘉谷农牧这辆高速行驶的汽车,既不乏“检修”,也不乏“老司机”,称王称霸估计才是迟早的事。

    ……

    第763章 卖疯的,涨疯的,赚疯的

    整个七月,单单是嘉谷农牧一家,就出栏了479万头生猪。

    及至八月,这个数字进一步爆发。嘉谷农牧加上嘉谷系合作猪企,出栏的生猪数量达到了806万头,史无前例的占到了本月全国生猪出栏量的15%。

    嘉谷系养猪阵营的这股锐气,让整个猪市都为之惊叹。

    一般来说,生猪供给收缩程度跟猪肉价格上涨程度,大概是1:7的关系。譬如在2007年,我国生猪供给减少8%,而猪肉价格却上涨了65%左右;2011年,我国生猪供给减少了6%,猪肉价格却上涨了46%左右……

    行业普遍预测,在非瘟冲击下,今年生猪供给可能会减少15%以上,可想而知猪肉价格将飙升至何等离谱的高位了。

    甚至于,受“跨省禁运”政策严重影响,这种价格波动更加剧烈。

    像东北地区还好,尽管也是疫情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但因为消费市场和生猪产能过剩的原因,猪肉价格在经过三四个月的上涨后,现在出现了小幅回落。而像是珠三角、等生猪输入区,叠加疫情影响,直接跻身猪肉价格暴涨的第一梯队。

    更何况,接下来的还是有着“小团圆”之称的中秋节,既是中国传统佳节,又是国家法定假日,家人团聚的时刻,都少不了一起吃顿饭,而这顿饭都离不开猪肉的身影……节日的对消费提升带来冲击力,绝对是不可小觑的。

    多个因素叠加之下,第一梯队的猪市行情没有继续开涨,真的是靠嘉谷农牧的“挺身而出”。

    要说各地的宏观调控,倒是有的,但等到发挥作用还不知要多久。这主要还是得益于嘉谷农牧的产能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的销区,在疫情较严重的东北区域的产能占比相对较小,这不,成为了响应供需调控的主力。

    这种强烈的存在感,即使是消费者也注意到了。

    八月底,一个视频不经意间就在网上走红了。

    ——在羊城某猪肉档口前,排着一条由数十人组成的“s”形长队。

    “多砍点啊,排了好久队咧。”肉品柜台前,消费者大声地喊着。不时有猪肉从外面送入,工作人员迅速地分割,再称重计价,然后迅速递给正在排队的消费者。

    “人真是太多了,我都不好意思多买,只要了十多斤。”一位大爷从售货员手中接过猪肉,笑得合不拢嘴,身后是翻着白眼的大妈。

    负责分割猪肉的师傅累得够呛。从早上7时开始,他就不停地分割猪肉,至上午10时许,他已“处理”了16头猪。在休息的空隙,他看着不曾变短的队伍,忍不住捶打自己的腰部,大喊“累断了腰”……

    在深市,在沪市,在全国很多地方,这样惊人的相似的一幕幕同时在上演。

    要说今年猪肉,受益者奔走相告,赚的盆满钵满;受害者痛哭流涕,赔的一塌糊涂。倒是广大消费者,100元能买到的猪肉越来越少,猪肉价格疯涨已经切切实实影响到每一位消费者了,除非你真的不吃肉。

    视频走红后,就有不明人士发问:“这是特价猪肉吗?怎么不限量供应的?”

    后面马上有人留言:“开什么玩笑,没看到每一个档口前都挂着‘嘉谷猪肉’的牌子吗?怎么可能是特价猪肉?哦,也不能这么说,嘉谷猪肉不提价,可能就已经算‘特价’了。”

    还有不少人附和:“一看就知道楼上是识货的,老实说,我是希望嘉谷猪肉能提点价的,起码能减少点抢购人数……”

    紧接着就被人吐槽了:“最讨厌这些屁股不知往哪边歪的家伙了,最近的猪肉价格都让人高攀不起了,还在不断鼓吹——价格都这么高了,还是仁慈的,不多宰一刀你就赶紧磕头吧……醒醒吧,这是猪肉,不是金子!”

    “呵呵,楼上的才需要醒醒,如果没有嘉谷‘稳’供应,猪肉价格怕是要飞上天,与金子肩并肩了。”

    最后是一位ip名为“养猪界资深人士”的网友发帖支援:“众所周知,江湖上的猪肉分为两个层次,普通猪肉和嘉谷的‘壹号土猪’高端猪肉(我真的不是在帮忙打广告)。之所以将嘉谷的高端猪肉单独划分一个层次,原因就在于任何人只要一入口,就能分辨出其不凡之处——人家高端是有道理的,甚至是自动的跳出了‘普通’的范畴。而视频中的嘉谷猪肉,其实是属于普通猪肉的层次,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舌头不太灵敏的人,可能分辨不出嘉谷猪肉与其他猪肉的区别。”

    “但平心而论,同一层次也有不同的档次。普通猪肉中,嘉谷猪肉与其他猪肉起码分两个档次:不至于像高端猪肉与普通猪肉的差距那么大,但只要会吃的人,还是能吃的出来,嘉谷猪肉更有‘肉味’——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肉味’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没有数据能够直接体现。对此我只能说,舌头是不会骗人的,好就是好,嘉谷猪肉的风味普遍优于一般猪肉,是行业公认的。这一点,喜欢煲汤的越省人可能最有体会,所以视频中越省人抢得最凶,我是一点也不意外的。”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知道我想说什么了。是的,如果以质定价,嘉谷猪肉售价高于一般猪肉才是正常的。但嘉谷猪肉从来就不是抬升价格的主力军,相反,业内人都知道,这货一向是扯后腿的存在,一如视频中的稳市之举。行业内有一个笑话,如果不是嘉谷有一支庞大的打假队伍,还养什么猪,倒买倒卖或碰瓷嘉谷猪肉难道不香吗?别笑,这一点在视频中也能见端倪,看,是不是有个人没有排队,反而是掏出小本子在记录着什么?那就是嘉谷的监督员,他们既监督卖嘉谷猪肉的档口不乱提价,又监督其他档口是否乱打嘉谷的标牌……所以,亲,嘉谷不趁机宰人,甭管是出于什么考虑,作为消费者都该挺一声,毕竟,你知道嘉谷这样做有多招同行恨吗?”

    ……

    齐政在办公室饶有兴致地看着网上的舆论,直到敲门声急促的响起。

    李东亮迫不及待的“破门而入”,一脸骄傲的表情:“……农业部传回消息,他们将全力支持嘉谷农牧进一步做大做强。”

    齐政却只抬了抬眉毛,道:“哦?那是挺好的。”

    不咸不淡的反应,让眼神闪着兴奋的光芒的李总,瞬间变得郁闷起来。

    以前吧,看到大boss每临大事都风轻云淡的样子,总能被莫名的自信感染;但等到想要分享快乐的时候,就觉得这么平淡的反应实在有些欠揍。

    他容易吗他?

    这几个月的时间,又是压实各级责任,确保抓好非洲猪瘟防控;又是巩固和扩大生猪生产,确保高质量完成生猪上市稳价;还要兼顾同盟的扩张资源分配……毫不夸张的说,马不停蹄之下,他都瘦了快十斤。

    ——全凭内心憋着的一口气。

    养猪再关乎国计民生,也毕竟是个伺候猪吃喝拉撒的“土鳖”行业,没法像金融、地产和互联网些高大上的行业那样可以精心包装自己。

    这也就算了,如果能在行业登顶,“土鳖”行业的王,那也是王!

    问题是,嘉谷农牧与称王称霸,还有相当的距离呢。

    就拿同是嘉谷系的子公司来说好了,嘉谷粮油在食用油、大米领域动辄占了三四成的份额,压得竞争对手苦不堪言;嘉谷农业几乎是主宰了国产大豆的命脉;嘉谷乳业在乳业界独孤求败;清源啤酒甚至不满足国内的市场,折腾到海外了……

    系出同门,人家个个称王称霸,没少争取资源的嘉谷农牧呢?

    嘉谷农牧的奶牛养殖份额倒是可观,可惜奶牛养殖业是依附嘉谷乳业生存的,并非独属嘉谷农牧的荣光。就生猪份额来说,不到3%的市占率,就算被称为养猪界老大又有什么意思呢?嘉谷猪肉名声倒是不小,但更多人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身——不到两千万头的生猪出栏量,放在七亿头的消费量中,能有多大的覆盖率?

    这些年,他带领的嘉谷农牧,又是烧钱又是烧时间,哪怕是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难以培养出有强大竞争力的育种能力的桎梏,都被嘉谷农牧突破了,在管理和技术上建立了一道比一道深的护城河。

    只差一个契机。

    然后,千载难逢的契机来了。

    非瘟爆发,原有的格局被打破,中国生猪养殖行业正处在集中度大规模提升的历史性进程中。

    嘉谷农牧通过“爆产能”,帮助第一梯队的猪市实现了供应再平衡,展现出了巨大的价值,终于得到了自上而下的全力支持——不再是靠着“嘉谷”这块牌子的价值,而是凭着“嘉谷农牧”本身的价值。

    这多难得啊!有了农业部的明确表态,别的不说,单单是嘉谷农牧日后在申请用地上的便利,都能让李总笑出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