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415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有钱是好事,但太有钱不见得是好事。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猪养肥了都懒得哼哼了。”

    但钱怎么花,就算是齐政也不好一言而决。

    于是,就实验室的花钱问题,齐政宣布召开高层会议。

    集团大总管王昱业、嘉谷农业谢开济、嘉谷农牧李东亮、清源啤酒何长川等人都列席左右。

    “……基本上,嘉谷想进入的行业都可以做到第一。实验室也从不落后于人,老陈明年要400亿经费,立志要做花钱第一人,大家看着办吧。”齐政将陈建章的“狮子大开口”摆在了台面上。

    台下一片哄笑,陈建章愣是面不改色,反而添油加醋道:“反正我们实验室的意见是不能少于400亿,还别说,400亿也未必够花,我要保留追加申请的权利。”

    齐政嘴角抽抽:“都还没同意给你400亿,别想着得寸进尺啊。”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陈建章的经费申请居然没有引起太多的意见。

    齐政都惊异的看着这群“乖”得不像样的家伙。

    每年预算分配的时候,打得头破血流倒不至于,但要说有商有量,那都算客气的了,这帮家伙恨不得跳上桌子扯皮,让主持分配的齐政和王昱业都伤透了脑筋。

    难不成今年集体换性子了?

    “别人拿这么多预算,我肯定是不能同意,但如果是老陈嘛,我没意见。”何长川在齐政怀疑的眼神下,笑眯眯道。

    “我也赞成,实验室不花钱,那还叫实验室吗?”李东亮也笑着插嘴道。

    嚯,这下不仅仅是齐政了,就是陈建章,也被他们一反常态的“佛系”有点吓着了。

    最后还是更了解这帮家伙心态的王昱业笑着解谜道:“他们呀,是尝尽了实验室的好处,吃人嘴短了……”

    经老王解释,齐政才摸寻到其中意味。

    在嘉谷崛起的前十年,嘉谷实验室处于积累状态,但有他齐某人的开挂,嘉谷的业务开展顺利得有些不可思议。

    但这帮家伙不知道啊!

    我们种的大米怎么就这么好吃了?我们养的猪怎么就这么健康了?我们酿的酒怎么就这么清爽了……

    归根到底,一步登天刚开始是挺爽,但后面就是无尽的心虚。

    没底气啊!

    要不是齐政在前期经常“当断独行”,很多项目根本没人敢投入那么大,自然也没有如今的规模了。

    直到嘉谷实验室发力,按照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关键环节,串起了农业产业科研“一条线”,这帮家伙才真正具备了底气。

    像清源啤酒的何长川,他的底气就是从挑选啤酒大麦、啤酒花、酵母和水等原料到口味测试,实验室都做了优化,保证清源啤酒厂所生产啤酒全球一致的清澈、清醇、清爽的品质,甚至连污水都有水生植物体系净化……

    像嘉谷农牧的李东亮,他的底气就是实验室给出的多能中草药养猪“秘方”,虽然不能治疗具体某种疫病,但超有效地增加了生猪的免疫力,提高了对各种病毒性疾病的抵抗力,而且无残留无毒副作用,让他可以大胆养猪……

    还有大豆体系的“嘉豆13号”,一举将国产大豆真正立了起来;乳业体系的“超级高产奶牛”,一举奠定了嘉谷乳业的金身之基;生物能源体系的“超级能源树”,一举拓展了国内新能源的版图……

    何为底气?

    不同于齐政看不清言不明的金手指,这些在他们眼中凝结了科研人员“心血”的成果,才是真真切切的底气。

    经历过从“没底”到底气十足,他们对于实验室的大手笔花钱尤其宽容。

    意识到这一点,还以为要拍桌子干架的陈建章大喜过望,拍着胸脯道:“你们放心,我敢花钱,就敢保证换回点什么,大家就等着接收成果吧。”

    本应该争得鸡飞狗跳的会议,居然就这么变得和谐起来。

    看到这一幕,齐政的心情颇为复杂。

    有句话怎么说的?

    不怕神对手,就怕猪队友!

    这帮家伙虽然起点不一样,但在如同一群放出去的雏鹰,用烈风磨练好翅膀和利爪后,已经变为了行业内最优秀的一群人。

    公司赚大钱了,多分点红不香吗?要知道,在座各位都是有股权激励的。又或者说,多投入到现有业务中,扩大生产,继续渗透市场不快活吗?

    投入到实验室里,可能十年都看不到成效。放着大把钱不赚,这样随心所欲投资所谓的“未来”,要是上市公司,资本股东估计早就闹翻天了,眼前的这帮家伙说不得都被轰下台了。

    但这次不用齐政“当断独行”,甚至不用他多解释,大伙儿就都选择了一条其实是最“没底”的道路。

    齐政笑了笑,对身边的王昱业说道:“我们大嘉谷,有点强者愈强内味了。”

    王昱业笑呵呵:“因为敢花钱?”

    齐政摇摇头:“因为敢赌未来。”

    ……

    第729章 那家包围我餐桌的公司又在装穷

    新的一年又到了,按照惯例,又到了各大公司公布财报的时候。

    其中,嘉谷集团公布的营收首次突破5000亿元。这个数据,足以让嘉谷排在中国500强排行榜的第十位,在嘉谷之前,只有九家“国字头”的大国企,在嘉谷之后十位,依然是清一色的“国字头”国企,很好的体现了嘉谷的实力和地位。

    但吃瓜群众显然不是这么想的。

    2015年年初,有一篇文章在网上火了:

    ——对于“嘉谷”这个品牌,大家应该不陌生了。

    在我的家里,厨房里的主食是嘉谷大米、嘉谷面粉,食用油是嘉谷食用油;冰箱里的饮料是我老公喝的嘉谷啤酒和孩子喝的嘉谷牛奶;晚上在生鲜超市买的肉食是嘉谷猪肉……不经意间,我们家的餐桌几乎是被嘉谷包围了。

    哦,你说以上的嘉谷产品你家都没有,所以你家是嘉谷牌的荒芜之地?且慢,先别急着下结论。

    一开始我也只以为嘉谷系产品仅限于以上所示,但在深入挖掘下,我发现我错了。

    譬如每天都要吃的蔬菜,很多人不知道,现在国内四分一的蔬菜种子由嘉谷以及嘉谷系合作种子公司提供,甚至于你买蔬菜的生鲜超市,例如永惠,也有嘉谷的投资;哦,你说你只去菜市场?我再告诉你一点,全国前几大果蔬批发市场,都在源头与嘉谷有合作关系,嘉谷甚至还与它们组建了三个通过国家计量认证的专业果蔬检测实验室。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近年来精菜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这是因为部分蔬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存在挤压等现象,导致了蔬菜外观不好,而采用规格化包装的净菜,既减少了城市生活垃圾,也方便了消费者——规格化包装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嘉谷标准。

    又譬如水果,在国内排行第二的水果大省桂省,嘉谷系合作社几乎无处不在。你说你只吃秦省的苹果?莫急,嘉谷同时是国内最完善农副产品冷链的拥有者,而苹果是实现全程冷链的一个水果大品类,也就是说,你不知道你吃的苹果中,有多少是从嘉谷的冷链库中出来的。

    更不要说嘉谷系的豆奶粉、大豆蛋白等还是众多食品饮料公司,餐饮公司如肯德基、麦当劳的生产原料……

    简单来说,嘉谷打造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粮油产业大网,产业链上纵横交错,从粮食、水果、蔬菜、鲜肉,甚至禽蛋及许多农副产品,无不涉足。就算你没有直接买到嘉谷品牌的产品,只要你要吃喝,都免不了受到嘉谷的影响。

    如果你对嘉谷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这么说吧,产业链条延伸至种植养殖、物流储运、食品原料加工、生物质能源以及品牌食品生产销售等领域,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嘉谷,不仅是中国第一大粮油食品企业,而且是世界第五大粮商(排在第五很大程度是因为四大国际粮商的资历)。

    那么问题来了,我和身边亲友都吃的嘉谷大米和食用油,我和身边亲友都喝的嘉谷牛奶,我和身边亲友都吃的嘉谷猪肉……天天食用,反复购买,算算我和身边亲友每年贡献给嘉谷的营收,放大来说,嘉谷怎么也不会“只有”5000亿营收吧。

    不管你信不信,但我觉得,这家包围了我家餐桌的公司,又在“装穷”……

    ……

    这篇文章在网上一出,就因为其“严谨”的分析和奇葩的结论,爆红全网。

    网友们半惊半叹半调侃: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原来我的餐桌也被嘉谷包围了!”

    “我觉得嘉谷可能是怕自己因太有钱而格格不入,所以选择了装穷。”

    “兜里只有500块的我,在装穷的5000亿面前瑟瑟发抖……”

    网络的热议,也吸引了很多财经界人士的讨论,其中,一位知名财经学家的解读,获得了最多的点赞——

    “首先,估计有很多公司要哭晕在厕所了。因为哪怕是经常被各界热议的两大互联网巨头,那只企鹅和阿里,去年的营收也不过是789亿和708亿,嘉谷的5000亿相当于六七个互联网巨头,落在大家眼里,居然还是装穷,也是没有谁了。”

    “先看看网友们的观点。我看到不少人提到一点,去年是啤酒荒与世界杯同期,全球啤酒价格大涨,嘉谷系的清源啤酒已经在全球攻城略地了,怎么还没过千亿营收?这很不科学。”

    “事实上,这些人忽略了一点,清源啤酒最大的营收市场——国内市场,去年啤酒只是略为涨价,多说一句,要是国内的涨价幅度同比海外的话,估计不少人现在就要骂娘了。而在海外,清源啤酒完成大体布局是在世界杯前后,也就是说,嘉谷在海外其实只卖了半年酒,营收没过千亿最正常不过了。”

    “同理还有嘉谷的畜牧业板块。很多人都只看到嘉谷是国内数一数二的生猪养殖企业,每年出栏的生猪数量打着滚飙升,却没有注意到过去俩年是猪周期的低点,也就是说,所有养猪的日子都不好过,嘉谷的养猪业务起码还盈利了。”

    “所以我预测,嘉谷接下来的营收数据肯定会飙升,因为全球啤酒花的短缺,啤酒荒至少还持续一年;而按照猪周期的规律,高点也就在这两年了……”

    “说说我的理解吧。虽然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的本杰明·迪斯雷利有句名言: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还有统计数据。但要说嘉谷的财报造假,那倒不至于。”

    “很简单一个道理。嘉谷又不是上市公司,对财务批露有着严格要求。嘉谷不公开信息也没人奈何它,而其主动披露财务信息,本就是公众化、透明化的一环,再造假也就没意思了。”

    “唯一的解释是,嘉谷的统计口径不一样。业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嘉谷披露的财报信息中只统计了核心业务的数据,也即嘉谷的财务数据事实上是非合并口径。”

    “这也是《财富》杂志发布中国500强排行榜的时候,为什么不将非上市公司列入其中的原因之一吧。但有趣的是,在全球500强中,嘉谷无法被忽视了。而去年《财富》杂志统计的嘉谷全年营收就很接近5000亿了,比嘉谷自己披露的数据高出了数百亿元……这大概也是网上说嘉谷‘装穷’的主要原因吧。我估计,今年《财富》杂志给嘉谷的统计,弄不好会上到6000亿。”

    “但这就是准确的数据了吗?我看不见得。但研究了嘉谷的财报后,有一点绝对可以肯定——嘉谷的财务很健康,而且赚取的利润就是真金白银,在产业链中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如果这是一家上市公司,我只有一个建议,买入并长期持有。”

    “因为,再怎么装死,大佬依然是大佬。”

    ……

    第730章 哭晕的同行

    那位财经专家有一句话说对了,同行公司可不是要哭晕在厕所!

    乳业界同行最能体会到这股怨念了:嘉谷乳业在常温奶领域的份额达到四成都不说了,只说一点,人家以一己之力,将国家的学生饮用奶计划覆盖率提高了15%,要知道,低廉的学生饮用奶是不赚钱的,嘉谷乳业甚至通过“牛奶爱心基金”的捐赠,将学生饮用奶完完全全做成了贴钱的生意。

    可以说,人家虽然“负重前行”,却依然向着千亿营收逼近,攫取了行业一半的利润。在这种游刃有余的情况下,人们居然认为嘉谷收入不合理?不是高得不合理,而是低得不合理,这还有没有天理了?

    啤酒界同行也是心里mmp:他们中去年业绩最出色的青啤,都快被清源啤酒拉开了三倍的差距,这居然还说清源啤酒收入低?

    但要说心里最苦的,还属被拉出来全方位对比的国粮集团。

    正式接过国粮集团担子的于总裁,看着媒体或网友动辄将业务类似、营收也“接近”的国粮与嘉谷放在一起比较,以验证嘉谷有没有“装穷”,内心毫无波澜……个屁啊。

    特么的,这有什么好比的。

    国粮今年收购了来宝农业,加起来的营业收入是4000亿出头,这也算营收“接近”?好吧,姑且算,但一家的利润是500多亿,一家的利润是30多亿,比毛线啊。

    于总看着财经人士一本正经分析得出的结论——如果刨除政府补助和投资收益,国粮集团的主业营业利润差点为负数,简直被嘉谷比成了渣渣……内心呵呵。

    谁要跟嘉谷这个怪胎比了。

    嘉谷的财报有没有水分?他可以拍着胸脯肯定地说,有!

    但那是让两者差距更大的“水分”。

    一般人都忽视了仙茗大米的存在——因为嘉谷牛奶中也含有“高能生长因子”,甚至嘉谷农牧开放了“超级奶牛”的资源后,其他品牌的高端牛奶中也能蕴含“高能生长因子”了,其与仙茗大米的区别不过在于“稀释”与“浓缩”。

    理论上,长期喝嘉谷牛奶,与长期食用仙茗大米,保健效果差不了太多。但是,两者价格却是天壤之别,所以仙茗大米也就逐渐淡出了普通人视野。

    但这才是国内农业最赚钱的大杀器,于总自然没有忽视。

    仙茗大米哪怕需要再精细的护理,成本也不会比一般大米高太多。但它的价格百倍于一般大米,百万吨的产量,其中的利润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