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337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其中,一位头发半花白的八旬老院士,没有上前凑热闹,她双眼泛红地看着收割好的大豆,说话甚至带上了颤音:“‘嘉豆13号’的出现,意义真是太大了!”

    齐政反应过来,小心翼翼地虚扶着老院士,毕恭毕敬道:“陈院士,也感谢您!没有您的贡献,就不可能有‘嘉豆13号’的诞生。”

    陈老院士虽然八旬有余,但依然思维敏捷,她含笑道:“小齐,我们不搞虚的,这是你们做得好呐!”

    齐政摇摇头,没有多言。

    对于眼前的这位老院士,他不吝致以最高的敬意。她老人家可以谦虚,齐政却不能因此当真。

    “嘉豆13号”,是由嘉谷实验室和东北农科院大豆研究所,还有陈老院士的科研团队通力合作,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结合杂交与辐射育种方法选育而成,再辅以大豆根瘤菌技术增产,才达到425公斤的亩产记录。

    可以说,单单是“嘉豆13号”品种,顶天了可能也就亩产300公斤出头,虽然能达到这一水平的高产品种,已经是屈指可数了。但配套上大豆根瘤菌技术后,直接将亩产拔高了100多公斤,才是神一样的存在。

    利用根瘤菌技术技术实现大豆增产的项目,嘉谷实验室很早就启动研究了,但真正实现突破,还是在陈老院士加入之后。

    陈老院士可谓我国大豆根瘤菌研究的鼻祖,早在1988年,她就发现了第一个新属——当时世界已知的第四个根瘤菌属“中华根瘤菌”,这是第一个由中国学者发现并命名的根瘤菌属。

    几十年来,陈老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对32个省,700个县市,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各种豆科植物结瘤情况进行挖掘调查,采集植物根瘤标本一万多份,其中300多种植物结瘤情况未见记载;分离、纯化并回接原寄主结瘤确认后,入库保藏根瘤菌12000株;通过对7000株菌的100多项表型性状分析,发现了一批耐酸、耐碱、耐盐、耐高温或低温下生长的抗逆性强的珍贵根瘤菌种质资源……

    嘉谷实验室筛选出的最佳大豆根瘤菌菌株,就是出自其中。

    都知道,根瘤菌的作用在于它能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供植物利用。但不是任何根瘤菌都适用于大豆增产的。

    哪怕齐政有灵阵,能促进根瘤菌的转化效率,但经过试验后,氮素过多容易导致大豆叶子的生长量显著增加,反而影响了大豆产量。可以说,要是没有陈老院士的根瘤菌库,嘉谷要筛选到最合适的大豆根瘤菌菌株,都不知道要等到牛年马月。

    但在陈老院士心中,她不是这么认为的。

    建国初期,在回国的几位农业微生物学前辈的组织带领下,我国较广泛地进行了大豆、花生、紫云英根瘤菌接种实验,效果很好,根瘤菌接种事业有一段兴盛时期。但是随着化肥的大量施用,生物固氮技术逐渐淡出不再受重视。

    投身根瘤菌研究后,几十年来,她踏遍青山采集根瘤菌,研究根瘤菌,就是想让这种看不见的微生物在祖国大地为人类做贡献。她曾不止一次地向中央提出加强这方面研究和推广的建议。

    但她的提议,让不少业内人士觉得费解。他们觉得,重提几十年前“老掉牙”的技术,是不是太落伍了?

    嘉谷是国内第一家真正在根瘤菌接种技术上投入重金研究,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民营企业,而且,嘉谷实验室在微生物培育技术上强得令人发指!

    在筛选出最佳大豆根瘤菌菌株后,陈老院士是亲眼看着嘉谷实验室的微生物研究团队,是如何一步步确定菌株稳定、高产的发酵工艺,包括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最佳发酵参数等;一步步筛选适宜的载体和稳效助剂,使产品中功能菌株稳定存活,延长产品的保质期、降低成本……

    她觉得,就算没有自己的帮助,嘉谷迟早也能取得成功。

    当然,能为国产大豆的崛起做出一点贡献,陈老院士真的觉得值了。因为,说“嘉豆13号”能助中国大豆起死回生都不为过。

    能看到这一点的,自然不只是陈老院士。

    当确认了亩产后,齐政还没有什么表示,黑省高官就欣喜若狂了。

    中国在农业的发展战略上,对于农产品,尤其是食物,原则是基本自给,辅之以国际调剂。但是受耕地面积限制,大豆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太高了,太容易被卡脖子。

    在种植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没有什么比提高单产更能振兴中国大豆产业了。

    当他以为,嘉谷通过现代化的生产组织,将黑省大部分的大豆亩产提升至200公斤,已经是一个奇迹的时候,亩产翻一番的“嘉豆13号”横空出世!

    “推广,推广,一定要推广……”内心狂喜的黑省高官喃喃道,像是一个复读机似的。

    几秒钟后,他马上窜到齐政身边,问道:“齐董,大面积推广后,亩产还能稳定在差不多的水平吗?”

    不等齐政回答,陈老院士肯定地给出了答案:“问题不大。眼前的示范地就证明了,‘嘉豆13号’在大面积生产中,能充分发挥品种潜力,即使有出入,也不会低于400公斤……”

    陈老院士是跟着“嘉豆13号”的研究一路走来,自然最清楚这个品种的潜力了。

    得到了陈老院士的确认,黑省高官更是眉飞色舞地询问道:“齐董,你觉得,将‘嘉豆13号’在黑省全面推广,还需要多长时间的准备工作?”

    如果是其他时候,他是一定不会问得如此直白的。但“嘉豆13号”的经济效益,太牵动人心了。

    毫不夸张地说,“嘉豆13号”给中国大豆产业集群带来的经济效益将以数千亿元来计算,而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齐政的回答,将是一道里程碑。

    黑省高官的询问,也一下子吸引到了在场其他人。

    如果黑省5500万亩大豆全部换成“嘉豆13号”,哪怕亩产达不到400公斤的目标,也可直接增产900万吨以上;如果将全国的大豆都换成“嘉豆13号”的话,不需要增加现有种植面积,中国的大豆自给率都将上升到50%,惊不惊人?

    齐政比其他人更早考虑过这个问题,在一众人的热切目光中并不露怯,竖起一根手指,道:“一年时间,能在黑省全面推广;全国的话,至少要两年时间吧。”

    黑省高官呆住了。

    陈老院士呆住了。

    所有人都呆住了。

    一年、两年,全省、全国,他怎么敢想!!?

    但是,听起来是莫名的带感啊。

    ……

    第598章 一声令下,云而景从

    黑省农业局局长坐上桥车后排,正在前往嘉谷的黑省分公司总部。

    作为一名正厅级干部,他平时也是个大忙人,只是因为省高官的吩咐,他才准备了一番,亲自前来联络齐政。

    当然,产量惊人的“嘉豆13号”,也值得他亲自跑一趟。

    粮食增产,几乎是农业部的一个常设的命题。但它确实是中国农业最需要解决的命题,也是最难解决的命题。

    就拿国产大豆来说,中国大豆缺高产品种吗?

    他认为不缺。但是受到种植规模的限制,现代化的综合性栽培技术无法实现,必然影响产量,这主要是生产组织的问题。

    尽管如此,平均亩产超过400公斤的大豆品种,依然超出了他的想象。

    与此同时,齐政放出的“一年占全省,两年占全国”的“豪言”,也超出了他的想象。

    在中国,全面推广一个全新的农作物品种有多难?

    ——这个“推广”,可不是简单的“将种子发给农民”就了事,而是要充分发挥出新品种的潜力,才叫成功的推广。

    不是说你有新品种农民就欢天喜地接受的。相反,农民习惯了一直在种植的品种,所以即使有新品种推广,他们也会对其种植各方面产生很多的顾虑,让新品种完全登上舞台有了很多阻力——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基本靠地吃饭,很多时候,你吹得天花乱坠,“风险”就足以打消了一切冲动。

    另一方面,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有限。即使种植了新品种,在科学种田意识、良法种植方案上往往会跟不上,再好的品种、再好的增产特性,也会被白白浪费了。

    “嘉豆13号”是很好,甚至可以说是“神豆”。如果齐政没有立下“一年两年”的fg,他相信中国大豆迟早是“嘉豆13号”的天下。

    但有了时间限制,特别是省高官还信了的情况下,黑省农业局局长将自己代入齐政的位置,想来想去,终于还是摇了摇头。

    如果说,一年内将“嘉豆13号”推广至黑省全省,在省委的推动下,他还有点信心的话,在两年内将其推广至全国,他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在看到嘉谷分公司轮廓的时候,黑省农业局局长对齐政已是满脑子的“好大喜功”的评价了。

    有趣的是,当他抵达嘉谷黑省分部的时候,没有看到齐政,反而首先看到了一群像是商人却又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家伙在呼朋唤友。

    “何社长!”

    “黄社长!”

    “李社长来了!”

    “马社长,好久不见了!”

    要是不看场面听声音的话,现场简直就像是岛国黑社会大佬汇聚一堂的电影场景;但一细品,一群人即使穿着西装,灰蒙蒙的脸和粗糙的手,也出卖了他们的身份。

    ——这群人,就是嘉谷在黑省的大豆种植合作社的社长们。

    同行相见,不只是朋友,也可能是“冤家”。

    海仑市今秋大豆合作社的何社长,与邻县大能合作社的马社长,就是一对有名的“冤家”。

    马社长是典型的东北人身板,体型又宽又大;何社长却是南方人身材,站在马社长身边,看起来,就像是一棵冬梅站在了一株槐树前面似的。

    明显可见,何社长的脸型都扭曲了。

    他下意识地站得远一点,“哼”了一声,道:“哟,你这老顽固又跑来种大豆了,不是说再也不种大豆了吗?”

    “跟着嘉谷种大豆效益高啊。”马社长理所当然地说道。

    何社长不由一滞,哂笑道:“真没想到,嘉谷的威力这么大。连你这老顽固,都不要脸地抱大腿了。”

    马社长呵呵一笑:“你不也是吗?”

    何社长不屑地撇撇嘴,道:“谁跟你一样了?我可是东北第一批加入嘉谷合作社的,这叫什么?这叫元老,你那叫墙头草。”

    在加入合作社之前,两人都是当地的种植大户。只是,一个是坚定的“大豆派”,一个是摇摆的“大豆派”——还种大豆,但是规模越种越小。

    “你那叫运气好。要是以前的大豆,单产低,出油率低,机械化的程度低,生产成本高,价格也比进口的高,榨油企业都不愿意选择国内的大豆。种玉米的效益是大豆的三倍,谁会增加大豆种植面积?”马社长停了一下,又道:“也就嘉谷实力出众,被你抱对了大腿。”

    之前,在东北,农民喜欢种水稻和玉米才是常态。不说机械化水平上,种植玉米亩产能达到1500斤,而大豆最多只有250斤,即使大豆收购价比玉米高一倍,也难以撼动农民种植玉米之心。

    但嘉谷合作社成立以来,带领社员从事规模连片种植,从高产品种,到大豆生产所需的整地、起垄、播种、中耕、喷药、收获机械配套,一应俱全……成本降低了,收购价提升了,种植嘉谷大豆,每亩的收益已经能与种植玉米不相上下,甚至更胜一筹。

    然后,节操是什么?马社长也麻利“卷地”投入了嘉谷合作社的怀抱。

    自此,每次见面都免不了被何社长“呵呵”以对。

    “不说这些陈麻烂谷子的事了,老何,你在嘉谷内消息最灵通,据说嘉谷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大豆品种,有多了不起?”马社长直直看着何社长。

    这个问题一出,旁边的人也竖起了耳朵。

    可以说,这次嘉谷在分红之前召集大家过来,一看就知道是有大动作,各种小道消息也满天乱飞,但知道确切消息的人并不多。

    “我确实知道。至于有多了不起?嗯,等会你们就知道了。”何社长抬抬下巴,得意非常。

    马社长刚想喷一顿卖关子的这厮,嘉谷的员工过来安排他们进入会场了,只好作罢。

    黑省农业局局长见状,也不急着去见齐政了,缀在后面进入了会场。

    短暂的几分钟以后,齐政出现在现场。

    有人认出了齐政的身份,场下一片哗然。

    嘉谷的大老板都出现了?肯定是有大动作了,尚不知情的人们情绪更加振奋了。

    齐政拿起话筒,先笑了笑,旋即道:“我是齐政,自我介绍就不多说了。今天召集大家过来,是有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我们的实验室,培育了一个大豆新品系‘嘉豆13号’,大面积的平均亩产达到了425公斤……”

    下方先是一静。

    落针可闻的静谧持续了几秒,也许是十几秒。

    然后,所有人像是突然复活的僵尸似的,不约而同地想说点什么。

    没人听得清身边人在说什么,他们只是不停的说啊说,仿佛不如此不能宣泄出自己心底的震撼。

    马社长已是目瞪口呆,傻傻地重复道:“425公斤?425公斤?”

    除了何社长等部分知道这一结果的人以外,台下是满满的不能置信的眼神,以及必不可少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