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250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我国对优质小麦的需求量大约在450万吨至650万吨,但依照我国当前水平,生产能力仅在200万吨到400万吨,供给缺口还是蛮大的,所以很多时候不得不依靠进口。”曾经作为政府官员的郑权对详细数据信手拈来。

    何为优质小麦?

    目前为各行业人士共同接受的小麦品质评价主要指标是籽粒蛋白的容量、湿面筋的含量和质量,可分为强筋、中筋和弱筋三种。

    强筋小麦面筋强度大,面团稳定时间长,适合做面包和面条;中筋小麦面筋强度适中、延展性好,适合制作面条和馒头;弱筋小麦蛋白质含量低、面团稳定时间短,则适合做饼干、糕点等酥脆食品。

    而我国小麦产业的问题是,高产小麦品种数量偏多,而优质强筋类小麦品种数量不足,优质弱筋小麦更少,“大路货”中筋品种能做出优质馒头和面条的品种也不多。

    一言概之,就是“该强的不够强,该弱的又不够弱”。

    “唉!落后就落后在我国的优质小麦育种工作起步较晚,一直到80年代中期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大丰收、粮食有了剩余后,国家才将小麦品质育种项目正式列入课题,导致优质品种偏少。”郑权说道。

    “扯淡!”彭丰田眼皮都不抬:“育种工作起步晚我承认,但这么多年来,培育的优质小麦品种要说少,还真的不少。”

    “但光有品种有什么用呢?就拿曾经有名的‘8901’优质小麦品种来说,品质在全国最优,但从起步辉煌到售价跌至普通小麦水平,仅用了四个年头。”

    从事农业的人都知道,好品种不一定出好产品!

    一个好品种,没有一个适宜的种植环境和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栽培管理技术,就不能实现其优良性状。

    “在小麦种植强国,优质小麦大多被种植在大农场里,都是标准化、机械化作业。人家讲究精确施肥,精确到每平方米缺什么元素就补什么元素。而我们呢?农民分散经营,分块种植,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想怎么种就怎么种,各施各的肥,各种各的品种,相互影响,自然是一代比一代差!”

    “所以说,栽培管理不规范,品种再好也是扯淡!”彭丰田颇为郁闷地说道。

    郑权被反驳也没有生气,反而笑道:“看样子,很有感触啊,还有呢?”

    彭丰田当然毫不客气批评道:“还有就是国内的小麦产供销体系不合理——农业家庭种植小麦,被中介收购,然后被储备体系或者加工企业收购。”

    “因为长期托市收购,导致优质小麦与普通小麦品种的价差无法扩大,而且优质小麦一般产量低而且不稳定,还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风险而卖不出去。这样一来,农民也不敢轻易种植。”

    郑权点头赞成,然后认真地回答:“那你们培育的‘新麦26’小麦品种咋办?”

    “新麦26”正是彭丰田所在的豫省农科院培育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品质指标超过美麦dns,接近“加西红春2号”、港岛金像粉,今年应该能通过国审。

    正如彭丰田所说,全国所谓的优质麦有几百个品种,但真正形成产业化的寥寥无几。育种单位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经过多年的心血好不容易培育了一个新品种,一旦通过审定就没人去管了。

    育种单位各夸各的好,农民们也眼花缭乱。结果就是哪个品种也有种,但哪个品种都发展不起来,就连“8901”这样一个全国强筋麦评比第一的品种最终也折戟沉沙了。

    “咋办?推进产销衔接、订单收购,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甚至一县一品来建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呗。”彭丰田语气甚至有些崇拜道:“关键是,纵观国内农企,能做到这一点的,舍嘉谷其谁?”

    郑权笑眯眯,回到最早被提问的问题:“巧了,我也是这样觉得。所以我一接到嘉谷的邀请,就加入了嘉谷。”

    要说在一个大农场推广种植优质小麦,国内农企中能做到的倒是不少;但在千家万户小农中,实现流转土地集中种植,推广专用配套生产技术,做到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措施、统一收储,嘉谷说第二,没谁敢说第一!

    看看嘉谷在水稻上的种植就知道了——真的以为“优质不优价”的现象只出现在小麦上吗?想多了,稻谷同样如此,甚至说,粮食行业都如此。

    但只有嘉谷通过集约化生产和管理,实现了几大优质水稻品种的产业化,进而奠定了在大米产业的王者地位——业界之所以在嘉谷的大米市场份额还没有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就“奉上膝盖”,主要是基于嘉谷在水稻上游种植上的强大组织力。不然,真当大家瞎啊!

    所以一听说嘉谷有意进军小麦种植业,“新麦26”品种当然要抱最粗的大腿啊!

    而嘉谷倒也同意推广“新麦26”品种。但是……在沙漠里种植是什么鬼?

    在彭丰田印象中,沙漠就是狂风肆掠、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的代名词。他当然也听说了嘉谷要开发沙漠,但那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吗?

    而郑权对老友要抓狂的模样,呵呵——我就笑笑,但不解释。

    丫的,好气哦!

    直到郑权眼帘里出现了一抹绿色,笑了:“我们快到了!”

    ……

    第441章 西北大粮仓之初现端倪

    沃德天!

    当嘉谷开发的绿洲映入彭丰田的眼帘,他的脑海里只剩下惊叹!

    “这里两年前真是寸草不生的荒漠?”

    郑权同样是每看一次沙漠绿洲翻天覆地的变化,都觉得是个奇迹:“如假包换!”

    彭丰田眼都直了。

    他是第一次到沙漠,以为会震撼于大漠无边无际的苍凉之美;但万万没想到,进入沙漠后,却是绿浪翻滚,胜似江南的绿洲!

    唯有下车后,踩在地上,感受到沙子独有的触感,彭丰田才真正意识到,没错,这里真的是沙漠。

    但放眼望去,绿洲里有湖水映着蓝天,清澈透亮——那是嘉谷引水入沙漠低洼地形成的小型湖泊,作为沙漠里的湿地保护区。

    不高但繁茂的绿树环绕湿地,草肥水美,如果忽略零落的明沙,说这里是江南之地,丝毫没有违和感。

    但越是如此,彭丰田越是感觉到一种另类的震撼。

    “两年时间,真的能让一片沙漠实现改天换地?”他怎么觉得眼前如幻觉一样?

    已经来过多次,甚至亲眼目睹过嘉谷为了改造沙漠而付出的努力,郑权倒是接受良好,他一本正经地说道:“老彭,你知道的,有些人,有些公司,注定是要创造奇迹的!”

    彭丰田深呼吸,长呼一口气。

    创造奇迹?

    谁说不是呢?抛开嘉谷以前的战绩不说,眼前所见再次证明了嘉谷的神奇。

    本以为自己已经很了解嘉谷了,但事实一再证明,终究还是小看了嘉谷的实力。

    这就是嘉谷敢在沙漠里种植小麦的底气吗?

    贼厉害了!

    这时,嘉谷沙漠开发团队负责人魏明迎了上来,打断了他的思绪,远远招呼道:“老郑,彭教授,一路辛苦了!”

    郑权连忙负责为两人相互介绍。

    魏明在沙漠里扎根了两年,俨然一个典型的沙漠汉子模样,皮肤粗糙、脸色黛黑,但很显然是锻炼出来了,气质沉稳而不失自信,绝对让人不敢小觑。

    相互招呼后,魏明主动说道:“巧了,大老板也来了,但不知道你们今天到,所以巡视小麦田去了。”

    彭丰田和郑权对视一眼,都觉得有些惊喜,想不到还能在这边看到颇具传奇色彩的齐大佬。

    于是两人稍作交流后,婉拒了魏明暂作休整的安排,想要直接前往小麦田。

    魏明见状,干脆亲自带两人前往小麦田。

    ……

    一路上,彭丰田再次为嘉谷开发绿洲的成就惊叹不已。

    只见沙棘、紫花苜蓿等既可以改良土壤,又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植物在绿洲里大放异彩。

    放眼望去,还可以看到悠闲踱步的牛群和骆驼群,一副沙水林草牧共荣的繁荣景象。

    彭丰田实在忍不住问了:“魏经理,嘉谷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这片沙漠翻天覆地的?”

    魏明笑呵呵道:“其实吧,已成沙漠的土地只要有水,撒上一定比例的土与砂岩并混合,同时种植上树和草,久而久之沙漠都能被重塑为良田。”

    “你们应该也知道了,拜两漠水库的水源所赐,这边水资源是不缺的。我们嘉谷只不过是加快了这个重塑的进程。”

    看到彭丰田不解的表情,魏明想了想,说道:“就拿土壤改良来说吧,我们集团的技术人员用砂岩、生物炭、秸秆等废弃物,结合有机肥进行沙质土壤改良,在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水性能方面初见成效。当然,这背后是巨大的投入,光是集团往这边运输的三分之一物资,就是有机肥。”

    “有了水分,有了土壤,还有充足的阳光,沙漠变绿洲不是难题。”

    彭丰田默然无语。虽然魏明说得轻松,但看他那比自己黑了不止一度的肤色,以及话语中透露出的巨大投入,就知道能达到这一成就,嘉谷投入了多少心力。

    魏明看到两人钦佩的眼光,但笑不语。

    其实吧,虽然投入大点和辛苦点,但要说经历了多少悲苦,嗯,真的说不上。

    如果说,嘉谷进驻前,沙漠就像一只暴戾狂野的巨兽,稍有风吹草动,便怒气冲天,一跃千里地扑向沃野良田、城镇村庄,无情地吞噬草原,驱赶着人类。

    那么嘉谷进驻后,这只“巨兽”仿佛被驯服了。

    暴烈的沙尘暴?不存在的,只有呼呼转动的风车;干旱侵袭?不存在的,只有喷涌而出的泉水和夜间弥漫的大雾;植物枯死?不存在的,只有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被逐渐构筑起来……

    魏明等人自然不知道,这都是隐藏在背后的某人,开挂为沙漠治理扫除一切“牛鬼蛇神”的结果,反而因此产生了一种迷之自信——唉,天命在我,注定要人定胜天。

    齐·天命在我·政:“……”

    但不管怎么说,投入是实实在在的,收获也是实实在在的,彭丰田和郑权等不明人士的钦佩更是实实在在的。

    不过,彭丰田还是抱有一定疑虑:“这边真的具备了种植粮食作物的条件?”

    沙漠变绿洲是一回事,但能否种植粮食尤其是种植小麦又是另一回事。

    魏明自信一笑:“还别说,沙漠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独特的水、土、光、热组合,造就成了优质小麦的绝佳生产基地;而且,因为环境纯净,人迹罕至,可以有效隔离和过滤外界污染,形成天然环境保障和病毒隔离带。”

    “事实上,我们在沙漠里种植的第一种粮食作物,是马铃薯。沙漠里独特的环境,将这里变为了嘉谷天然的马铃薯繁育基地,在今年为西南抗旱提供了大量的优良种薯……”

    魏明话里底气十足。

    如果不是开发极为顺利,嘉谷也不会仅过了两年,就开启了第二期沙漠治理开发工程。而且这次手笔更大,直接将开发规模扩大至500万亩。

    彭丰田闻言都倒吸了一口气,真是大手笔啊!

    魏明神采飞扬道:“我闲暇时喜欢深入沙漠腹地,看着绵延的沙丘,总想着有一天要是在这两大沙漠里都种上粮食,那样真的就不愁吃不愁喝了。而这,也是全体嘉谷人的梦想。”

    “两位,欢迎加入西北大粮仓的建设事业!”

    ……

    第442章 哥不在江湖,但……

    将沙漠改造成粮仓?

    啧,真的是想想都觉得带劲!

    最关键是嘉谷给出了成功的实践,让彭丰田和郑权莫名充满了信心。

    两人带着这种憧憬,在小麦田旁见到了齐政。

    齐政自是热情欢迎两人的到来。郑权不必多说,是嘉谷特聘的小麦专家;而彭丰田作为豫省农科院的小麦研究专家,千里迢迢来到人烟罕至的大沙漠,估计还要驻扎不短的时间,也真的需要下很大的决心。

    彭丰田和郑权对齐政的礼遇更加高兴——这可是活生生的商界大佬啊,如果不是刚好碰上了,两人平时哪有机会跟这样的大佬面对面“谈笑风生”?

    两人先是对嘉谷在短短两年创造的沙漠奇迹赞叹不已,但齐政很显然不喜欢这种虚头巴脑的,所以话题很快转移到嘉谷新开展的小麦业务上。

    回到专业上,彭丰田面对大佬的些许紧张感就消散了,他打趣道:“业内人士都相信嘉谷迟早会涉及小麦业务,甚至在猜是选择从小麦种植切入呢?还是从面粉加工行业切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