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235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不得不说,岛国人在精细农业上确实有一套,他们充分发挥了“你想要什么花样的农业,我就能搞出什么花样的模式”的鬼畜精神,把农业、工业、服务业打通,并且形成第二和第三产业服务于第一产业的创造性模式。

    大田农业、精细农业,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嘉谷可以说是两者兼具,但后者发力较晚。某种程度上,说嘉谷是在参考岛国模式也无不可。

    “这很不错。我们国家的农业情况,复杂多样,对于农业发展模式而言,何种模式最适合我国,何种模式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应该是嘉谷这样的公司一直要探索的问题。每一种模式都有其优势与弊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文老似乎说起了兴致,语气略显激扬。

    “小齐,你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是有些发言权的。在探索过程中,嘉谷有遇到什么困难,或有什么体会,不妨直言。”

    考察老似乎挺喜欢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来了解基层的真实想法,自然不敢打马虎眼。

    齐政稍作斟酌,开口道:“就嘉谷的实践经验来看,无论选择何种发展模式,如果没有有效组织引领,效果都不会理想,这是由目前我国农民基本主干力量的普遍认知水平决定的。”

    文老目光炯炯。

    齐政也放开了不少:“从多数农村来看,对农民群体的有效组织引领显然是欠缺的。这也导致了,在这些农村,三十年来,全球化、市场化与他们无关……”

    齐政的观点有些犀利,但文老很欣赏齐政的畅所欲言:“这点我也承认,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农村的基层组织,大多只能承担简单社会管理功能,而无力承担起发展经济的职责……”

    所以,后世有大学生村官计划……齐政心里默默接话道。

    还是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岛国为例。

    岛国农业的崛起,离不开一个强力的合作联社组织岛国农协。

    这是一个比山口组牛叉一百倍的大组织。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收购农产品,统一进行市场谈判和集中销售……这些都是小意思了。

    更厉害的是,他们连农民的婚丧嫁娶都包了;上可怼政策,下可拒进口;让一个岛国农民从出生开始,奶粉就有保障,学可以免费上,有病免费医,工作有人带着干,钱有组织带着挣,婚丧嫁娶也负责……

    试问这样的待遇,农民能不能安心种地?

    不过嘛,什么东西一久了,都会变味。岛国农协也不例外,垄断、权力、金钱……

    当然,国情不一样,我们国家不需要也不可能出现这样一个“农协”,但对农民的组织引领是需要大力加强的。

    “政府搭台子,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让农民跟现代市场经济挂钩的公司化组织全方位合作,至少在现阶段来看,是件双赢的事情。”这是齐政的由衷之言。

    其实,国内很多地方农业资源很丰富,但农户并没能依靠这些资源走上致富之路。

    这主要是因为农户对于种什么,自己缺乏市场意识。往往是一号召就多,一多就贱,一贱就赔,一赔就垮,经不起风浪。

    以嘉谷为例,农户加入到嘉谷的生产链条中,搞订单农业,收益有了保障,风险也会降到最低。毕竟嘉谷的产品链条长,市场意识强,抗风险能力比农户强得多。

    ……

    文老的思维很敏捷,齐政也毫不推脱,一老一少就农村、农业、农民等问题,进行了颇为热烈的探讨。

    在接近尾声的时候,两人都各有所得。文老更直观地了解到农业基层最真实的一面,齐政也能从更高的层面一窥政府的智慧和决心。

    最后,文老问道:“小齐,你对环冀省贫困带有了解吗?”

    齐政一怔,下意识地点点头。

    环冀省贫困带嘛,作为首都周边的一个特殊现象,在前几年被正式提出来后,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文老轻声说道:“这些地区的贫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策方面的限制,有观念方面的问题,但更突出的是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大思路、大战略。但要推动这个战略,这片区域就要寻求到新的发展路径。嘉谷的第六产业模式、绿色经济很值得一试,我也希望嘉谷能够试一试……”

    ……

    第413章 那就试一试

    “让嘉谷介入环冀省贫困带的扶贫开发?为什么?”在嘉谷高层会上,听到齐政的转述,王昱业惊呼道。

    “因为嘉谷最合适!”齐政冷静道。

    环冀省贫困带,是环绕首都周边的一个“c型”环状区域,因位于燕山、太行山深山区,或分布在高寒的坝上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干旱缺水,贫困程度较深且集中连片。

    面对众人疑惑的眼光,齐政娓娓道来。

    “嘉谷已经是国内的农业龙头,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但嘉谷又不仅仅是一般的龙头企业。除了照章纳税、诚信经营等常规要求外,没有人能忽视嘉谷履行的更全面的社会责任。”

    “带动农民种养增收,是伴随着嘉谷成长的基本特征。在嘉谷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可以说兼顾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培养了新型农民,让他们得到了更多实惠和收益。”

    “我们还绝对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国内的大型农业和食品企业中,嘉谷的产品安全管理体系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不制假售假、不以次充好、不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已经是我们嘉谷的一个标签。”

    “在生产中实践生态农业也是外界对嘉谷的认识。当然,我们也确实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控制农业污染,甚至还主动治理盐碱地,修复污染地,在保护资源环境方面也是没有谁了。”

    “最关键的是,嘉谷一向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无论是捐献物资救灾,还是通过产业扶贫,兴办农村公益事业,都对社会产生了极其正面的影响。”

    “嗯,上述评价是文老所说。”

    大伙:“……”

    我们是应该骄傲呢?还是应该骄傲呢?

    齐政耸耸肩:“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讨论会上,针对冀省贫困带的开发,有人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从人的面貌、产业结构调整、从不同的项目布局全方位介入,找好本地资源和外部市场的有效嫁接点。”

    “而纵观国内,不管怎么看,嘉谷都是最合适、经验相对最丰富的选择,甚至没有之一。”

    “文老也颇为认同,所以希望我们试一试!”

    “……说得我都认为嘉谷是最合适的了……”王昱业苦笑道。

    “这只是一个建议,或者说是一个邀请。我们当然可以选择不参与;但是嘛,想想我们一旦完成了这个设想,嘉谷的政治地位……”齐政摊摊手。

    嘉谷高层交换了一个眼神,不言自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国家对嘉谷的信任。一般企业,你看看国家会考虑不?

    仔细想想也是,不就是带动自然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带发展吗?不毛之地的盐碱地、沙漠,嘉谷都能闯出一片天来,大概国家也是看中了这一点。

    “这里边又有一个问题,像我们的沙漠开发只需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但环冀省贫困带的开发更加复杂作为首都的水源和生态保护屏障,可选产业的空间也进一步被压缩……”王昱业点出了关键点。

    齐政点点头,解释道:“所以政府才想通过与嘉谷合作,重点提升该区域的生态保障、水源涵养、旅游休闲、绿色产品供给等功能,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打造一个环首都绿色经济圈!”

    大家懂了,也就是说,嘉谷是要戴着紧箍咒发展。

    战略部丁显很快进入状态,他打开地图,向众人介绍基本状况:“这一片环状区域,区内明显划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地形,形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点。由于气候因素、人为破坏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目前适合开发利用的土地不足总面积的30%。”

    “农业是区内群众生计的主要来源。但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加上灾害的频发,使得区内农业本身极其脆弱……”

    在座众人都皱眉。水资源缺乏就已经是发展农业的大敌了,更不要说脆弱的自然环境,难怪这么多年来,这片区域仍在艰难寻求出路。

    饶是嘉谷见多了恶劣的环境,也对这种情况感到无比棘手。

    “果然,容易的事就轮不到嘉谷。”王昱业揉揉额头道。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这绝对是嘉谷面临的最艰难的挑战之一。

    丁显接着说道:“有不少专家建议首都加大对这一片区域实行生态补偿。但老实说,这样仅仅是‘输血’,长远来看缺乏持续性,而且也定会加大政府的负担。我想,政府希望嘉谷介入,也是为了授人以渔。”

    众人默默点头,这是显而易见的。

    丁显继续说道:“无论是冀省的规划,还是现实的需求,生态农业和旅游都应该是优先考虑的产业。首都有大量休闲度假的需求,区域中的不少地方也具备自己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开发的基础,这有助于发挥旅游业的乘数效应。”

    “当然,怎么结合当地的资源,将生态农业和旅游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考验。”

    齐政适时补充道:“一方面,国家会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与我们进行对接,帮助协调资源的调配和当地政府的沟通;另一方面,从政策到资金上,都会有相应的扶持。”

    “不过,文老也说了,这些都是辅助,能否形成可持续的产业发展,还是要靠我们自身。”

    这一点大家都没有意见。要是国家什么都包了,还要嘉谷干什么?

    “那就试一试?”王昱业环视一圈,问道。

    没有人反对。

    “那就试一试!”齐政最终拍板道。

    “那么,我们准备从哪里开始?”王昱业已经在脑海里安排资金,抽调人手了。

    信任归信任,嘉谷也需要做出一个示范点,才能服人。

    但对于这个问题,齐政也没有具体答案。

    “要先做好调研准备工作和可行性研究,才能决定从哪里开始。”齐政如是回答道。

    ……

    第414章 待我开大招

    等齐政带队考察至坝上高原时,已是严寒的冬季。

    亲自在首都100多公里外的山沟里钻进钻出,在外人看来,这自然是他齐大老板对这一项目的重视。

    但齐政心里想的是,这个地方该怎么开挂呢?应该以什么姿势开挂呢?

    齐政敢承接环冀省贫困带的开发,灵阵才是最大的底气没有一个灵阵改善不了的环境,如果有,那就上两个!

    看看眼前的环境,单单靠人力开发,嗯,开什么玩笑……

    周围是燕山余脉,多数是几乎不长任何植被的“干脊梁”,裸露出泥石的本来颜色。

    沿着坑坑洼洼的沙石路,行进了快半小时,一条近十公里长的山沟旁散落着村民的房屋,有的是石头砌成,也有的是土坯房,好多房屋一眼就能看出是几十年前的旧屋。

    在坝上高原,如眼前这样的破旧村庄比比皆是。

    山是石山,土质差,虽然面积不小,但都是山坡地,只能种玉米或土豆,每年不是风刮了,就是水冲了,产量很低,有时连一家人的口粮都不够。

    “人均山地耕地有十多亩,但政府按要求每户要退耕还林地三亩,实际只有十亩左右。”村民介绍道。

    “尤其是今年,遭遇了50年一遇的旱灾,种多少意义都不大,反正是没收获。”

    自然灾害就是这片区域脱贫最大的拦路虎之一了,可谓是小灾小返贫,大灾大返贫。

    这也导致了不仅仅是农业用水,村民们连吃水都相当困难。

    站在一个一米见方的小水窖前,一位六十岁的村民告诉齐政等人,他挑水吃差不多挑了五十年。从家到最近的水窖,来回一公里山路,每天要挑三趟……

    考察队里的嘉谷员工脸色都十分难看,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真的能有致富的希望?

    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如同很多贫困地区的标准配置,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一个村庄可能只剩下十几个老年人。

    相比于恶劣的环境,这一点让当地政府更加担忧,如果不能将年轻人留在家乡致富,无论怎样的扶贫都很难持续。

    “石化、高寒、干旱、少田……环境的恶劣已经超乎了我的想象。而且,交通基础设施极差,需要极大的投入……”连随同考察的丁显态度都有些动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