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165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

    鄱阳湖平原。

    稻田内,挂满了沉甸甸的稻穗,飘来阵阵稻香,收割人员用收割机收割着成熟的稻子,收割机转田一圈,机箱就装满了稻穗。

    看着3000余亩水稻终于顺利收割完毕,水稻种植合作社社长董启军长松了一口气:“今年夏季雨水多、气温不高,水稻灌浆饱满,可以说是大丰收!”

    这3000亩水稻田种植的就是嘉谷实验室培育的“嘉籼1号”水稻品种,该品种穗大粒多,着粒密,由于今年天气适宜,风调雨顺,加上嘉谷农资公司无微不至的科学指导管理,水稻喜获大丰收,预计亩产在1400斤左右,比去年同期增加一成。

    在江右省,除了嘉谷农业自有的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外,嘉谷粮油联合嘉谷农资采取“公司+合作社+订单”的模式。

    在嘉谷粮油的推动下,当地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合作社,鼓励以村为单位承包土地,鼓励散户加入大户种植,推动规模性的高品质稻米种植,扩大优质稻覆盖率,同时降低农户种植风险,保障甚至提高农户收入。

    嘉谷农资提供种子和化肥等农用物资,同时,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大讲堂活动,助力合作社社员素质的提高,同时推动“嘉籼1号”高品质稻米的发展种植,带动了江右省整体大米产出品质的提高。

    董启军就由当地的一名种粮大户,组织成立水稻种植合作社并担任社长。

    所有的合作社与嘉谷粮油直接对接,以协议的形式保证“嘉籼1号”的收购,鼓励带动“嘉籼1号”高品质稻米种植规模的扩大。

    作为省内水稻产业的排头兵,鄱阳湖平原区发展了上百家农业专业合作社。

    “这两年的发展势头都很好,家家合作社都在赚钱。”董启军算了几笔账——优质稻+高标准农田+循环综合种养,每亩水稻产量可增加100斤至200斤,并且由于大规模种植带来的机械化程度提高,比过去减少约80的用工。

    这样一增一减,收益相对于过去大大提高,如今年水稻每亩收入约1500元,利润就可达700元左右,“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再加上稻渔综合种养,每亩利润可以超过3500元,“种田已经真的成为赚钱的行业了。”

    当然,董启军清楚地知道,能有这样的收益,是因为嘉谷农资、嘉谷粮油与合作社建立了长久的利益共享机制,合作社的生产能力得以发挥,订单生产得以如期落实。

    他不知道的是,嘉谷粮油也因此得到稳固的专属粮食生产基地。

    嘉谷粮油的调查显示,市场对优质稻需求较大,且效益较高,发展潜力巨大。

    但江右省以前的优质稻种植面积仅三四百万亩左右,占比不到10。同时,全省种植的优质稻品种达到几十个,规模化水平欠缺,难于做到“优质优价”,带农增收能力不强。

    直到嘉谷农资携“嘉籼1号”而来,开展大规模的合作。

    虽然比不上“仙茗大米”的品质,但经过灵阵育种的“嘉籼1号”,无论是品质还是产量,都达到市场优质大米的标准。

    “嘉籼1号”是籼米。

    南方大米多是籼米,粘性比较低,透明度上也比较差。煮好以后一般是颗颗分离,吃下去的口感也不像是东北粳米一样偏糯,而是比较脆的,所以一般而言都是南方大米的口感并不如东北的粳米。

    这主要是因为南方昼夜温差小,水稻生长周期比较短。都说慢工出细活,其实放到植物生长上来也一样。大部分农作物的营养积累都来自于时间,时间越长自然就更容易积累到更多的营养。营养一多,风味自然就上来了。

    但“嘉籼1号”的品质优越,既照顾了南方人的口味,又弥补了籼米缺乏风味的缺点,口感出色,关键是价格也不算高,因此在南方市场销售极旺。

    嘉谷粮油推广种植的“嘉籼1号”,目前主打南方市场——如果要推向北方市场,由于当地消费者偏爱粳米的口感,南方地区的籼米也较难占到优势。

    从去年开始,嘉谷粮油投入专项资金开展“嘉谷大米”品牌宣传,以“好吃籼米在嘉谷”为主题,在南方主销区掀起了“嘉谷大米”品牌宣传的一波又一波热潮,做到“报纸有字、广播有声、电视有影、路场有牌、网络有名”。

    如今,“嘉谷大米”已经成为南方的知名大米品牌,“嘉籼1号”也广受消费者欢迎。

    当然,除了大肆推广的“嘉籼1号”,嘉谷粮油还在南方收购了不少其他品种的大米,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口味和价位需求。

    高端是“仙茗大米”,中端是“嘉籼1号”,低端有普通大米,嘉谷粮油的大米产品线,覆盖了整个市场。

    从建立“仙茗大米”品牌之初,嘉谷就开展了打假行动。成立嘉谷粮油后,也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投入了相当的精力进行打假,这也导致市面上根本看不到“嘉谷大米”的假冒伪劣产品,这无疑是“嘉谷大米”品牌崛起的又一良方。

    今秋的大丰收后,包括仙茗大米在内,嘉谷粮油的稻谷收储规模预计达到700万吨,再加上450万吨的稻谷年加工产能,嘉谷粮油事实上已经是国内最大的大米生产企业了。

    在启动主粮战略的第二个年头,集团专注于发展三大主粮里的大米产业,终于取得了一定的领先优势。

    ……

    第272章 大丰收(下)

    2006年的下半年,对嘉谷集团来说,注定是一个丰收年份。

    这个丰收,不仅体现在农作物的丰收,还体现在价格形势的上涨。

    猪肉开始涨价了,人参开始涨价了,大豆也开始涨价了。

    好吧,大豆涨价对于嘉谷粮油来说,应该不算是喜事——作为国内最大的大豆进口商之一,大豆涨价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

    猪肉才刚开始有涨价的趋势,而且在百万级养猪基地尚未产出之时,还没有多大的收益。

    而人参的涨价,就是直接收益的体现了。

    人参种植,虽然收益高,但历时长,一般4-6年为一个周期。生产周期越长,遇到的不定因素就越多,包括天灾、人祸、野生动物威胁等。

    两年前的东北人参价格大跳水的主要因素就是“人祸”了——日韩参企恶意毁约,并将储备人参向市场低价抛售,造成人参大量过剩的假象,人为压低人参价格,致使人参价格大跌。

    人参价格暴跌,既打击了国内人参产业的发展,又低价收购优质的人参原料,一举两得。

    后面嘉谷入场托市,通过支付部分货款,跟不少参农签订了采购合同,但不需要将人参收割,而是继续种植,相当于低价在地里“囤积”了一批人参。

    如今终于等来了人参价格的上涨。

    今年的气候对于人参种植来说,简直是多灾多难。

    四五月份的“缓阳冻”,冻伤了一批;六七月份的飓风又刮倒刮跑了一批;八九月份,大雨成灾,更让很多参地几乎绝收!

    再加上过去两年人参价格低迷,参农种植意愿不强烈,种植面积连年减少,产量逐年下降。

    但市场的需求量是连年增加,今年的天灾进一步导致供求关系被打破,人参的价格节节攀升。

    嘉谷两年前投资了一亿多收购的优质人参,大部分在灵阵的庇护下,安然无恙地避过了今年的天灾,进入了美妙的收获期。

    嘉谷收购的人参中,园参占据了六成。园参有一个生长年限,只有六七年才是最佳的,这个时候其营养成分到了一个高峰,人参皂苷已经完全形成,再长大就只是个头体积的增加了;但超过这个年限后,由于其生长环境的变化,反而容易导致抗病性降低等问题。

    两年前收购园参时,多是选择四五年的参龄,如今刚好是成熟期,又碰上价格上涨,简直不要太美好了。

    多种了两年本来就比收购时的四年生园参更值钱,再加上价格上涨,单单将手头上的成熟园参出手,就获得了16亿元的收入——不但收回了投资,还小赚了一笔。

    除此之外,嘉谷手里还有四成是山上参或林下参,虽然也同样经历了天灾,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再加上同样的灵阵保护和滋润,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山上参和林下参原本就是精品参的优选,因此,它们的价格上扬更加夸张,少则上涨50,多则达到100——就算这样,嘉谷还不肯出售。

    也就是说,这批山上参和林下参,比出售的园参还要值钱。

    这笔投资,在两年内,相当于至少翻了三倍。在外人看来,嘉谷什么都没做,只是“囤积”人参在手,然后坐等,最后出手,就获得了巨利。

    对此,嘉谷战略投资的紫星药业的董事长郭春发嗤之以鼻:“真以为嘉谷的投资是瞎蒙的,看看人家收购的参园,大多都能在天灾中全身而退,这就是眼光,以及运气!没有眼光,缺乏运气,再怎么砸钱都是白费劲,具体可以参照南韩人参公社。”

    同样是在两年前,面对嘉谷和紫星药业的强强联手,南韩人参公社在东北高调投资,声称引进南韩先进的农田栽参、土壤改良技术,为吉省的人参种植业带来一场“革命”。

    结果,南韩人参公社的人参种植基地,第一年就在突如其来的暴雨中“泡汤了”,笑死了不少业内人士——这当然是某个挂逼的手笔。

    而今年,都不用挂逼出手,频频天灾之下,南韩人参公社在东北的人参种植,产量不仅被严重拉低,受灾人参在品相和质量方面都受到了影响,几乎不可能达到精品参的标准。

    以至于南韩人参公社不得不在市场上高价收购精品参,可惜,最优质的一批精品参在嘉谷手里,而嘉谷可不愿意将国内参农的血汗转化为南韩人的利润,装进他们腰包。

    这批精品参,大多供应给了紫星药业、同仁堂这些国内人参产业真正振兴的代表和中坚力量。

    面对国际人参产业发展大国的压制和抢滩威胁,得到了嘉谷战略投资的紫星药业发展极为迅猛。

    紫星药业今年已经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人参采购方和需求方,这两年,除了研发掌握了“人参食用不上火”以及“人参脱残”、“人参生物发酵”等精加工关键技术,还致力于推动人参药食同源,研制了人参果蔬酵素口服液、人参茶、人参酒、人参饮品等多个品种。

    据最新消息,吉省已经在考虑开启人参药食同源的试点了;一旦药食同源获批准,人参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在东北,跟嘉谷密切相关的,除了人参,当然就是大豆了。

    海仑市。

    广袤的田野上一片忙碌景象,各乡镇的大豆种植户,纷纷抢抓晴好天气,忙着收获成熟的大豆,确保颗粒归仓。

    金秋大豆合作社社长何磊高兴得两只眼睛眯成一条线,说起话来精神头十足。

    他创办的合作社今年种植的一万多亩大豆丰收已成定局,他自己搞了个简单测产,亩产210公斤不是问题。

    这已经是他连续两年种植嘉谷提供的大豆品种,尽管今年当地遭遇了水灾,但他地里的大豆还是表现很出色。

    何社长是第一批加入嘉谷“国产大豆扶持计划”的大豆种植户,在嘉谷的扶持下,获得发展资金和优质品种,通过联户经营,连片播种,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一看合作社种大豆效益好,大家纷纷加入,到今年合作社达到50多户,有土地10000多亩。

    说起今年的好收成,何社长乐得嘴都合不拢:“这都是嘉谷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嘉谷不仅提供优质品种和生产物资,还有技术人员定期查田,密切关注幼苗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指导我们及时进行苗后拉深松,防寒增温促进根系生长,促进苗全、苗齐、苗壮。”

    “种植的大豆产量高了,嘉谷的收购价也比市场价高几毛,今年我们合作社比其他没有得到嘉谷扶持的种植户多收入了上百万。”

    何社长当然不知道,这是因为他种植的是嘉谷实验室与东北农科院大豆研究所合作培育的高蛋白大豆品种。

    这个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超过46,比一般国产大豆高6个百分点,比进口大豆高7-8个百分点,在有限的种植面积上,提供了充足的植物蛋白。

    嘉谷粮油在东北的大豆加工厂,引进了世界先进的大豆深加工生产线,提取大豆蛋白、生产蛋白颗粒或营养棒,让大豆的附加值成倍增长。

    正是因为有了高收益的保障,“国产大豆扶持计划”才得以推行,再加上某个挂逼的暗中开挂,大豆种植户们也才得以增产增收。

    除了高蛋白大豆品种,当然也有高油脂大豆品种。而后者,在东北以北的远东生根发芽,带给嘉谷的,可不仅仅是大丰收。

    ……

    第273章 远东的掠食者们

    远东,阿穆尔州,结雅-布列亚平原。

    10月,茂密的森林畔,白桦树金黄色叶子开始陆续凋零,与其在天际相接的是一望无际的金色大豆田。车轮有一人多高的大马力农机一字排开,隆隆机声中,挂在豆秆上的豆荚被悉数收割。

    正值嘉谷开发的巨型农场60万公顷的高油脂大豆收获季节,农场抓住晴好天气统一调派数百台大型联合收获机,近千台运粮车在田间忙碌穿梭,对成熟的大豆进行抢收。

    伴随着机器引擎的轰鸣,被收割的大豆沿着收割机探出来的输粮管滑入运粮车车厢。年底前,这些大豆将陆续被运回国内黑省,在黑土地的加工车间里演绎“农头工尾”的价值翻倍传奇。

    齐政和张泽宏、远东合作方瓦西里悉数到场,参观着壮观的大田机械化作业。

    除了他们以外,还有一票陌生的参观队伍。

    瓦西里笑得一脸无害:“都是我的合伙人们,你们知道的,毕竟是数亿美元的项目,大家都想见证丰收的时刻。”

    齐政表示理解。

    等瓦西里过去跟他的合伙人打招呼后,张泽宏走到齐政身边,低声向他介绍道:“来的人,多是远东的权贵资本。”

    齐政闻言一挑眉。

    “你都知道他们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