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158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但和几百头、几千头的规模场相比,散户至少不是重资产,把家养的十多头或最多上百头猪抛售后,可以迅速变现,提前脱身。

    面对不明疫情,很多养殖户更加不愿补栏。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这轮持续爆发的疫情都加速了中小散户的退场,也加速了整个养猪业的洗牌。

    “茅草房已经不能住了,现在必须要住进‘高楼大厦’。”嘉谷农牧的李东亮综合各地新出现的疫情后说道,“我越来越相信,这轮疫情还远远达不到结束的时候。”

    齐政毫不意外“每一次猪周期波动都是行业的一次升级。周期低谷和疫情会让弱势企业和散户彻底退出,但对优势企业来说是盈利和发展的机会。”

    优势企业自然是指规模化养猪企业。

    纵观市场,温氏股份是当之无愧的养猪龙头企业,排行第二的,竟然就是新养猪场建成后年出栏规模达到近200万头的嘉谷农牧了。

    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门道,养猪也不例外。

    养猪容易,但养得“多快好省”很难。

    养好猪无非六字真言“多生、少死、快长”。

    在这一行里,通过对极致的追求,优秀的公司往往殊途同归。

    “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内,把不同的商业模式做到极致,温氏和嘉谷农牧,将有机会成为国内规模化养猪业的典型代表。”齐政鼓励李东亮说道。

    在齐政眼中,走同样道路的牧原股份,很难赶得上占据先发优势且背靠集团支持的嘉谷农牧,日后国内养猪行业的双强,其实在当下就已经奠定了格局。

    养猪其实同大工厂一样,通过管理、技术降低成本;成本足够低,才扩张的快,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

    作为行业老二,要想翻身,当然要向行业老大虚心学习。

    但是,温氏的优势,嘉谷农牧很难复制。

    前面说了,“公司+农户”的中规模分散式养殖,是温氏商业模式最显著特征。

    这套模式的关键,就是可以实现轻资产运营、扩张,从而优化资本配置于科技研发、综合经营等高附加值项目。

    “但我研究过温氏,要玩好这种模式,前台要有高素质的一线员工,后台要有同样高素质的技术员工。在这方面嘉谷农牧逊色不少。”李东亮坦言道。

    齐政也理解。要知道,温氏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承认知识具有资本价值的企业,调动各方人员积极性,是其成功崛起的奥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温氏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仅占14左右,员工持股覆盖率超13,而且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股权极度分散。

    李东亮敬佩地说道“将公司和农户连接在一起的,就是温氏千千万万的基层员工,他们天天面对三农,要解决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为提升生产效率服务。”

    这就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分权决策体系,也是嘉谷集团开始推行的管理模式。

    而温氏通过养鸡的经历,已经锻炼出成熟的体系——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呼叫炮火,前台有权灵活地调动后台资源对业务进行支持。

    这不仅需要扎实的经验技术,更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大家持股当老板绑在一起,每个基层员工都像一支队伍,有人企合一的气质,才能爆发惊人的战斗力——无怪乎温氏被称为养殖业的“华为”,在农业领域上具有这样的气度的,独此一家。

    “我们嘉谷农牧也是有自己的优势的。”齐政也不能灭自己志气。

    嘉谷农牧的模式,直白说,就是工业化养猪,所有环节一手包办。

    这样做好处自然很多,比如完整产业链利于产品质量控制、利于疫病防控、作业标准化、规模化。

    “嘉谷农牧由大股东绝对控股。通过运作良好的生产型工业化组织,降低基层员工数量,并且只需基层按照流程、标准坚决地执行,同样战斗力不俗!”

    “坦白说,两种模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要想与猪共舞,都要扎扎实实做好事情,风口一来,才真的是养猪也能飞起来。”齐政笑着道。

    李东亮点头称是。

    齐政没有说出口的是,嘉谷农牧除了有灵阵的开挂,还有自己超前的眼光,什么时候才是风口对他来说,根本就是单向透明的。

    现在无疑就是一个风口了。

    齐政提醒李东亮说道“还记得我们之前赚得那笔快钱吗?”

    李东亮来了精神“你是说……”

    “结合若隐若现的猪瘟疫情,在育种供给端的机会又出现了,这次机会更大。”齐政说道。

    齐政知道,在这轮从今年底到明年初的猪瘟疫情中,能繁母猪和仔猪受到的伤害是最直接最严重的。

    母猪的存栏水平最为关键,能繁母猪的数量多少对猪价涨跌的影响占绝对地位。

    疫情过后,面对养殖户旺盛的补栏需求,母猪和仔猪的价格不可同日而语,仔猪的价格更是比现在翻了十倍不止。

    生猪产业链利润也遵循“微笑曲线”理论,从养殖、屠宰再到零售,其利润最高的环节在于生猪直接销售和制成猪肉产品零售,生猪屠宰环节的利润最低。

    生猪直接销售中,种猪利润又远高于商品猪。

    祖代母猪净利润能达到1000元以上头;而商品猪目前售价都达不到1000元头,差距就是这么明显。

    风口上的猪好赚,风口上的母猪和仔猪更好赚。

    “嘉谷农牧本身的育种不是满足不了新建养猪场的需求吗?趁着现在市面上的母猪和仔猪还便宜到不行的时候,抓紧收购一批能繁母猪和仔猪,后面无论是自养,还是外销,都能获利匪浅。”齐政指点道。

    ……

    第260章 本土公猪头顶绿

    嘉谷农牧年出栏百万头生猪的养殖基地,母猪和仔猪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公司育种扩繁和外购引进。

    其中外购引进的才是大头。

    因为公司内部育种扩繁的数量不够,而时间上又等不及,只能从市场上外购引进。

    生猪育种这件事吧,不仅烧钱,而且还烧时间。

    养猪是个技术进步缓慢的行业,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猪存在较长的生长周期,母猪从怀孕到生产,少说也要百来天。另一方面在于猪有着独特的生物性。

    就算搞个饲料配方的改进,设个实验组和对照组来验证效果,最快也要半年多,技术迭代自然很慢。

    投入大,回报慢,处于初级阶段的生猪企业,要不是投不起,就是不敢投。

    长期以来,我国在猪育种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而且实际上投入到猪育种改良方面的资金也大大低于引种投入的资金。

    嘉谷农牧已经算是在育种上投入巨大的养猪企业了,也不过是堪堪满足公司内部所需,面对着突然扩充了一倍的规模,育种供应立刻就麻爪了。

    至于育种改良上的进度,更是缓慢了。

    ……

    嘉谷的起家之地,普诚县。

    这边的第一个嘉谷养猪场,已经被改建为嘉谷农牧的生猪育种扩繁基地。

    齐政和李东亮就回到这边了解一下嘉谷农牧在生猪育种上的家底,以便制定新养猪基地的引种规模。

    基地内,配种间。

    明晃晃的灯光下,一头母猪安安静静的站在房间中间,一头公猪在旁边转悠——不是用来交~配,自然交~配效率太低了。

    公猪的作用相当于“毛片”,仅仅是安抚——有它在身旁,发情的母猪会表现静立反应,刺激排卵。

    在母猪身旁,全副武装的技术人员带着厚厚的口罩、厚厚的手套,拿着一袋猪,蹲在地上,神情严肃地为母猪进行人工授精。

    齐政和李东亮隔着玻璃窗看着这常人难见的一幕。

    大家以为现在的公母猪还都是通过自然交~配来进行繁殖的吗?想太多了。

    公母猪自然交~配的效率相对太低了,1头公猪只能负责25~30头生产母猪。而相比之下,人工授精体系的1头公猪则可以对应300~500头母猪。

    当然,也只有大型养殖场的公猪才能有这份以一当百的殊荣。

    俗话说没有耕坏的田,只有累死的牛。但以后也没有累死的猪了,人工授精这一现代技术的出现,完成了让公猪躺着生猪崽子的愿望——从此公猪活着的意义只剩下死亡了。

    李东亮淡淡地说道“超10倍的公母猪比例减少了养殖场的成本,大大提高了公猪效率。在世界商品猪养殖场,人工授精已经成为主流。猪人工授精的比例几乎都在75以上,在丹麦更是达到9095。放眼世界,有性生活的猪已经不多了。”

    “在国内,现在这个比例还比较低。但在大型养猪场或育种基地,也已高出50。人工授精在成本、效率和品种控制方面有巨大的优势,对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猪企而言更是如此。”

    齐政眨眨眼,问道“使用的是本土公猪的还是国外运进来的?”

    李东亮轻咳一声“是国外运进来的冷冻猪,没办法,本土公猪的确实不如国外运进来的冷冻猪质量高。”

    齐政闻言痛心疾首道“唉,国内的公猪不争气啊,连最后一道尊严线——人工授精的资格都即将失守了。这顶帽子,都不是绿油油这么简单了,简直是绿得发光了。”

    李东亮闻言笑喷。

    齐政也摇头笑了起来。

    实际上,说笑归说笑,即使是引进的猪种,在繁殖上也有各种各样外行根本无法想象的细节。

    譬如说,丹系猪。

    所谓“养猪技术哪家强,欧洲大陆找丹麦。”丹麦猪的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的断奶仔猪头数),世界顶尖,奉行拿来主义的我国,引种了不少丹系猪,但总是喂不好。

    主要原因就在于精细化管理水平差。

    比如眼前的配种,母猪喜欢开灯“约~炮”,而且要一定的光照强度——公猪的刺激及光照的强度不够,都会导致发情整齐度不理想,发情不稳。

    嘉谷农牧也是吃了不少亏,才将活产仔数和年产胎次这两个指标提上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还有其他独特的门道和诀窍,而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往往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

    但总的来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嘉谷农牧已经掌握了较先进的生猪繁殖技术。

    ……

    看完配种后,两人走出配种间,来到了育种改良场。

    猪舍内,全身黑溜溜的猪群在自由漫步,这是本地土猪的标配。

    这是嘉谷农牧为了改良选育猪种而从川省引进的成华猪。

    说起国内土猪,那是一把辛酸一把泪。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内一场凶险的攻守城战进入白热化的程度守城一方是以金华猪、荣昌猪、太湖猪、宁乡猪四大明珠为首的国内88个地方猪种,坚守华夏大地千年,熟悉地形,但弱在战术体系落后;攻城一方是以“杜长大”(英国的大白猪、丹麦的长白猪、和美国的杜洛克猪)为首的洋种猪,作战技术先进,持续作战能力强。

    这场旷世大战延续二十余年,最终以攻城方大获全胜落幕,战败方国内土猪猪种非灭绝即濒危。

    几千年养猪史的大国在与洋种猪的作战中溃不成军,二十年前,本土猪占据市场的90以上;而现在,只剩下不到10。

    指着猪舍内的成华猪,饕餮李东亮介绍道“川菜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调味著称。川菜之首回锅肉更是征服了无数人的舌与胃,但现在的回锅肉基本已名不副实。”

    “回锅肉的标配,就是眼前川省土生土长的成华猪,35的肌内脂肪含量使得猪肉呈现出鬼斧神工般的大理石纹理,俗称‘雪花猪肉’。较高的脂肪率能使肉在二次入锅时达到登峰造极的美味,是正宗回锅肉最地道的的食材。”说完还咂咂嘴。

    齐政一脸无语。

    李东亮呵呵一笑,才继续道“可惜,对养猪户来说,正宗与否都是邪门歪道,猪长一公斤的肉要吃多少饲料才是重点,专业来说就是料肉比。目前称霸国内市场的洋种猪料肉比为2~31,而成华猪料肉比高达61。”

    养一只成华猪够养两只洋猪,换你怎么选?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