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第141节

作品:《超级农业强国

    当然,齐政也不需要有人感恩戴德,只要能管理好种植园,生产出优质的蓝莓产品,就没白费灵阵的襄助了。

    这一点霍斌倒是没得说,除了负责筹建佳蓝果业公司,他还经常亲自到蓝莓种植基地上,密切关注蓝莓树的成长状况,因此他对蓝莓种植园的情况了如指掌。

    “在蓝莓园管理中,除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做好了可使产量提高一倍以上。由于蓝莓的根状茎串生行走,几年后整个果园会连成一片,根本无法人工除草,只能广泛应用除草剂。”

    “但我调整了蓝莓种植的行间距离,并采取土壤覆盖等措施,目前看来,在控制杂草方面效果极佳。以后可以尽量少甚至不用除草剂的话,距离蓝莓的百分百有机种植又近了一步。”霍斌面带喜色道。

    除了这个,齐政同样默默地出了一把力。

    “青竹百灵阵(二阶)触发,主木系,范围方圆五十公里。效果润泽,生长。生物处于阵中,恍如初生,蓄养紫华,勃然而长。”

    “青竹百灵阵”的频率调至与蓝莓的生物频率趋同后,蓝莓的生命力大增,对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的强势争夺,无疑对杂草形成了绝对的压制。

    除了这个好处外,经过“青竹百灵阵”的滋润,只要施肥及时跟上,蓝莓的品质不但更好,而且种植园的蓝莓也不会跟一般蓝莓一样,至少五年才能进入丰产期。

    齐政估计,大概第二年就有相当的产量了,第三年就会进入丰产期了——只希望到时霍斌的心理素质足够强大。

    但这都不重要,有灵阵这种农业生产“加速器”不用,那才是傻子一个。

    永惠超市的张宣淞和潘华两人虽然不懂蓝莓种植,但看着漫山的蓝莓树苗,在蒙蒙细雨的滋润下长势葱郁,对霍斌的技术管理无法不服气。

    这也充分证明了,嘉谷即使进军水果领域,在前端的种植生产控制上一如既往的牛叉。

    这样一想,再加上之前参观的嘉谷冷链物流体系,张宣淞两人对嘉谷集团在农业领域的实力展现,就觉得有些恐怖了。

    在他们的认知中,国内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和流通都没有工业化,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一般都要经历“农民原产地收购商贩产地批发市场销售地商贩销地批发市场终端(超市菜市场)消费者”等几大环节,而每一个环节因为劳动、投入、损耗等要加价30到50左右。

    他们做生鲜运营的,最理想的状况也不过是想省却中间的产销批发环节,最好是连商贩收购的环节也舍去,从而控制好生鲜的成本以及损耗。

    但不带嘉谷这样玩的。

    可以说,传统的农业产业模式已经被嘉谷模式颠覆了,哦,应该说整合了更为合适。

    传统农业导致的很多问题,在嘉谷体系中,看起来貌似都不是问题。

    同样的土地可以种植不同的农作物,种什么?农民要么是传承多年来的传统,要么是根据收购商们的需求,虽然每天对土地深耕细作,却与市场脱轨。

    嘉谷则是深入田间,主动扶持产业规模化运营——譬如眼前的蓝莓产业,还有两人熟悉的仙茗大米产业。

    农产品的库存有难题?收入上不来?

    传统是这样子。不像工业商品大都以销带产,可以去库存、清尾货或者再生产。农产品在生产上不能停滞,一年四季土地不能空闲,生产出来又因为保质期问题存在库存难题,如果滞销往往就是直接损失,这样的因素导致农民要么贱卖农产品,要么只种植低风险低收益的农作物。

    但真以为嘉谷集团大力建设的冷链仓库物流是摆设吗——张宣淞两人亲自参观的冷库,那规模,那管理,至今回味起来都念念不忘。

    这种缩短中间流通环节的好处,都不用多说,起码不至于最终到消费者手里的农产品价格十分高昂,落到农民手里的却没几个钱。

    至于农产品附加价值低?

    开什么玩笑?

    听完齐政的“中产阶级水果”打造理论,就深知嘉谷在农产品营销上着实有一套——前有仙茗大米的畅销,现有蓝莓可以打造成“爆款”,难不成换成其他的农产品,嘉谷会无计可施?

    工业商品有许多附加价值,比如品牌、科技、体验等等,理论上来说农产业也可以具有附加价值,如健康有机、深加工、原产地品牌等等,以嘉谷娴熟的营销手段,农产品品牌化的复制大概不是难事……吧?

    前端生产得好,中间储藏运输得好,后端营销得好,也许就差零售终端了——这不是还有永惠超市吗?

    面对嘉谷这种妖孽,张宣淞的心里已经不知不觉地有偏向了,这样的大腿,不合作大概才是傻子吧?

    ……

    第228章 我建平台你发挥

    嘉谷这样的产业链模式,最大的桎梏大概就是资金和管理了。

    嘉谷发展的资金,在外人眼中一向是雾里看花。嘉谷发展得这么迅猛,怎么会没有人关注呢?但商界只是大概知道其最大的资金来源是海外,貌似嘉谷在金融市场上有所表现,更多的,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管理……

    齐政坦言“嘉谷一直致力于对生产端进行改造,从种植到销售全产业链参与。老实讲,愿望很美好,但实操的难度很大。”

    这个难度有多大?到目前所有国内的农企中,没有一家做到对上游种植环节的规模化改造。

    他们面前有两座大山。

    一个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下乡意愿极低,找到技术过硬又能融入农民管理农民的人才太难了。”齐政说道“为了吸引人才下乡,嘉谷农业今年高薪招了几十个本科以上学历、农业背景的人放到江右省水稻种植基地。将十万多亩地,以三四千亩为单位化成几十个片区,一个人管一个片区。结果,不到一年,跑了五分之一。”

    另一个就是标准化管理了。“进行标准化种植,按照品质标准分级包装,这些工作不是有钱有人就可以搞定的,最大的难点是管理国内土地和农民,这直接关系企业稳定运营。”

    嘉谷前三年主营粮食生产和畜牧养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两点。

    无论是粮食种植还是畜牧养殖,都是农户相对熟悉的产业,而且容易通过机械化进行标准化管理。

    如果是以种植水果开局,恐怕就要不断地砸钱、试错了。

    这一点霍斌体会最深刻了。

    在他的蓝莓种植园,为了让农民理解,他将操作过程具象化。

    比如疏果,蓝莓个头越大价格越高,这需要人工将一部分蓝莓花摘掉。两个果子之间,最合适的距离是8厘米。为了便于农民操作,技术人员给具体成一个拳头的距离。

    但即便这样,也没有达到预期。

    “最后发现,每个人的这个手都不一样,弄完之后,五花八门,长出来的果子有大有小。”霍斌苦笑道。

    后期又改成每人发一个8厘米长的尺子,挂在手上去操作,但效果依旧不理想。

    “这只是疏花,还有配比肥料、微量元素更为复杂。你是想科学种植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你会发现,科学在当地的种植现实面前什么都不是。”他说道。

    最后,最好的管理模式还是“承包责任制”。

    “就是这块地承包给你,你怎么种我不管,我按照我的标准去收,达不到标准的我不要,你看着办。突然之间,发现变了,管得比谁都好。佳蓝果业现在也主要采取这个模式。”

    因此,即使十多年后,“互联网+农业”的风口爆发,从业者们也很快就发现,互联网能改造的大多是离用户最近的分销环节,而真要深入到生产端,打通流通链,需要巨额投入以及漫长的时间等待。这对于喜欢赚快钱的资本和互联网从业者们来说,并不划算。

    齐政在农业领域浸淫多年,在他看来,所谓的互联网对农业的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消费者的采购,但是对农业中上游的问题几乎没有贡献。

    而相比较下游销售,农业中上游的问题更为突出,例如生产破碎化、食品安全问题、批发贩运环节过多、标准化缺失、品牌化缺失……

    齐政就对张宣淞和潘华说道“农业,是现在最需要提升供应链效率和质量的产业。而大的资本投入和更好解放生产力的生产方式,才是提升中国农业运转效率的真正解题思路。”

    “嘉谷集团以后的工作重点,还是放在供应链等基础设施上,通过进一步触达供应链上游,用更好的产品和更具优势的价格触达消费者。”

    张宣淞精神一震,知道正戏来了。

    几天的参观,他对嘉谷的实力确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永惠超市加入嘉谷体系也不是那么排斥了,现在他是想听听齐政对永惠超市的定位。

    齐政也不负期望,开诚公布地说道“首先,一个人精力有限,一个集团的精力同样有限。嘉谷现在要做要走的是自己的一条路,而不是去模仿重复别人所走过的路,那样我的理想也很难被实现。”

    齐政想起嘉谷农业的主粮战略,嘉谷农牧的万头牧场和大型养猪场,嘉谷粮油的品牌战略,嘉谷食品的乳业和啤酒业……这些都处于朝阳时期,要运作起来就需要不断投入精力、资金,在这个现金为王的时代,齐政还需要想办法从老美身上薅羊毛以反哺国内产业,壮大产业链,实在腾不出那么多手来兼顾更多的行业。

    “嘉谷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农业发展平台,一个由众多农户、农企和终端销售商一起组成的一个互相依存的平台。”

    “在产业链上游,在种植上技术打造示范基地,引导农民生产,实现不同品质、种类和数量的规模化农业产物的标准化生产。”

    “在中游,嘉谷将加大仓储运输链条的投入,打破农产区的销售半径和时间限制,实现农产品的低成本流通。”

    “在下游,通过制定品牌营销方案,在销售流量扶持。”

    说到这里,齐政目视三人“我知道你们能做到什么事,你们三人都是潜力股,张总你的全品类生鲜超市规划,潘总你的社区生鲜超市规划,老霍你对蓝莓的执著程度,如果换成是嘉谷,不一定就能够和你们做得一样好。”

    “但是嘉谷可以为你们一个充分发挥的平台,你们在深度参与的同时,将享受到农业升级的红利。而放到更高的层次,农民可以在规划下知道种植什么赚钱了,消费者也可以获取更品质更安全更丰富的农产品,与此同时价格会得到有效压缩。”

    齐政最后掷地有声“这个平台的社会影响力以及社会价值,远高于我们业务本身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外界对公司的估值!”

    “就凭你齐总的看重,如果我干不好,没说的,我主动请辞!”霍斌激动莫名,握拳说道。因为齐政的这份理想,他获得了与嘉谷合作的机会,怎么不心生触动?

    钱是生活的保障,是实现梦想,事业成功受人仰慕的基础。最重要的是,他因此获得了莫大的认同和一个更大的平台。

    潘华同样为齐政的宏大规划所鼓舞。

    张宣淞则为齐政含义深刻的最后一句话所打动。

    多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问题,这也足以说明解决农村问题本身的社会价值,这很难,需要投入、耐心和时间。虽然农企改造供应链的故事不胜枚举,但嘉谷集团扎根田间地头的扎实投入,显然是最值得相信的领军者,应该没有之一。

    他都不由得畅想,嘉谷的这个平台,一旦覆盖全国,将会产生多大的社会影响力?又将会撬动多大的社会资源?

    这艘大船,现在有机会不上,他扪心自问,日后真的不会后悔吗?

    答案不言自明。

    张宣淞思忖良久,终于抬起头,对齐政含笑道“齐总,我想,我们应该谈谈合作的问题了。”

    ……

    第229章 记仇与敲闷棍

    张宣淞思想转变后,干脆利落地推动永惠超市与嘉谷集团的合作。

    嘉谷集团接手潘华手中的30的永惠超市股份,成为永惠超市的第二大股东;同时嘉谷、永惠超市和潘华三方合资成立永嘉社区生鲜超市,嘉谷控股,潘华作为第二大股东,同时担任社区生鲜超市的总经理。

    嘉谷体系的冷链物流网络对永惠超市和永嘉社区超市开放,同时嘉谷出动经验丰富的农业管理人员协助两家提升生鲜采购团队的素质,并为两家的发展融资;永惠超市和永嘉社区超市既独立运营又共享资源,都将嘉谷集团旗下的产品提升到营销第一序列。

    当然,如今的永惠超市还局限于一隅之地,永嘉社区超市更是刚起步,但齐政知道,得到嘉谷体系的雄厚资源扶持,这两家侧重点不同的生鲜超市,会以怎样惊人的速度,像章鱼一样,将触手蔓延至全国各地。

    嘉谷集团也由此补全了从生产、流通到销售的全产业链上的终端一环,在零售界培养了自己的势力。

    大方向确定后,后面的整合工作就交给王昱业负责,齐政则前往首都。

    虽然与永惠超市的合作尘埃落定,但齐政可没有忘记众盛资本的窥探。

    自己的那位死对头,估计已经盯上了嘉谷。新仇旧恨交织,齐政可不是什么大度的人,来而不往非礼也,他决定先给那位天之骄子来一记闷棍。

    先知先决的好处就在于,齐政知道众盛资本少东家方荣轩在走上人生巅峰的过程中,创造了多少辉煌“战绩”,提前下手狙击,简直是一打一个准。

    国内资本市场水太深,政商交织,齐政可不想在人家的专业领域折腾,免得一不小心落得个被吊打的下场,但从侧面下手,废掉方荣轩的一些机遇,倒是易如反掌。

    ……

    齐政在中关村的一家咖啡厅见到了应约前来的京东电商的创始人兼ceo刘强栋。

    看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小差不多十岁,带着草莽之气却不失精明强干的男人,齐政心里已是波澜不惊。

    不管这个男人日后的个人品质引起多大的争议,能从一位草莽英雄,成长为一位商业领袖,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如同其名字一样强悍。

    但那些都是日后的事情。

    齐政如今拥有的资本,能从各方面碾压这条蛰伏的潜龙,因此明知其日后的成就不凡,齐政亦能淡然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