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从钻木取火开始 第143节

作品:《修仙从钻木取火开始

    仅用两天时间,方长和慕安宁就将这条竹渠,引到了山下村庄处。

    代价是山上竹林少了一小片,露出高于地面半尺的竹节,还好这种植物生长很快,用不了多久,翠直的身影会重新占据这片空地。许多形态合用的树枝,也被两人砍下来,做成符合要求的支架。

    听到门外动静,桑子平走出门来。

    他正看到方长和慕安宁一起,在往地里打树枝做成的支架。、

    两人身后,有竹子所制成的长长沟槽,被树枝架在几尺高处。竹子俱被从中间劈开,露着雪白内里。清澈的水流正经过这竹制窄窄沟槽,往外流淌,激在地上形成水花,湿了一大片,

    见到这一幕后,桑子平十分高兴,他称赞道: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这想法真是巧妙,又有深意蕴于其中。而且这水,要比用水桶打来的要好上一丝。方先生,不若把出口放在院外,这样村里人家也可取用。”

    对于这个提议,方长自无不可。

    他与桑子平师徒一起,合力将最后几段竹渠装好。

    从竹渠末端涌出的细细水流,在地上冲出了个浅坑,顺着山势蜿蜒绕过村庄,朝下面流去,坑中泥土被水流带走后,渐渐变得清澈。

    旁边桑子平说,村庄特意如此设计,在村外留下一道地势低洼的地方,防止下雨时候水冲坏屋子,如今正好排水。

    渐渐有村民们来围观,看到这幅情景后啧啧称赞。

    桑子平见周围人越来越多,找了个稍微高处站定,对众人说道:“这里的水是从上面山泉引过来的,大家自可取用,提着桶来接就好。”

    见到是桑大夫,众人皆笑道:

    “这竹渠确实方便,桑大夫放心,肯定要每天桑大夫家打完水我们再来取。”

    桑子平又和村民们寒暄了几句,慕安宁则回去到院里,取来烧水的大铜壶接满,准备用新水煮些茶吃。方长和桑子平回院时,已经看到有村中百姓取来了水桶,正准备试个新奇,要将家中水缸打满。

    “先生确实奇思,这道水渠惠及了不少人。”桑子平笑道。

    “不算什么,比起在山下理水的魏和,这真个只能算是小道。”方长说道,旁边拎着铜壶的慕安宁也连连点头。

    山泉水煮茶味道很好。

    杯中茶叶产自南屏山,但却不是桑子平师徒自制,而是他们在山下集市里采买所得。虽然远不如云中山里方长自制茶叶,却足够新鲜,喝起来颇有趣味。

    “算算时间,你大师兄也快到了,他一向守时。”

    桑子平端着茶杯,朝旁边慕安宁说道。

    自从上次和自己大徒弟通过信后,桑子平便天天计算日子,估摸其回到这里的时间。甚至方长到来后,由于素来知道方先生能掐会算,他还请方长起了一课,也显示今天能到。

    说话间,大门吱呀一声开了。

    小院的门从来不关,因为随时可能会有乡亲们上门求医。当然,没有紧急事情的话,上门的都会敲门后再进。

    视线往门口那里一瞟,桑子平立刻站起来。

    而后他重新坐下,定了定神,轻咳一声对旁边说道:“安宁,你大师兄回来了,去迎接下。”

    “好的,师父!”

    慕安宁迅速起身迎出去。

    方长早就感觉到,这次来的人并非周围村民,不过他没有提示面前的师徒二人,而是捧着茶待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

    “师父,我回来了!”

    来人不及上台阶,便躬身行礼,情真意切地喊道。

    却是一风尘仆仆的青年人,头戴斗笠,背着个灰布包裹,打着绑腿穿着麻鞋,手拎木枝短杖,躬身站在院中。

    桑子平再难坐住,起身走出去。

    ------------

    第228章 【赠薯】

    师父!”

    “你回来了,快进屋吧。”

    看到面前的青年人,桑子平似有许多话语要讲,但终究忍住,只是简单说了句,便将其往屋中引。青年人在这里生活过多年,一切都是轻车熟路,他跟着师父脚步走进屋里,就像他多年前每天那样。

    不待慕安宁有动作,桑子平亲自倒了杯茶递给大徒弟,又吩咐其将包裹放在一旁就座。

    “先喝口水……旁边这位是方长方先生,乃是京州云中山的高人,正在这里做客。你这次回来多待几天,过几日帮我照应下这里,顺便辅导下安宁,为师要和方先生去一趟西域,有些要事需处理。”

    他的大徒弟看到方长后,刚要张嘴询问,桑子平就对方长做了一番介绍。

    “是,师父。”青年人说道,而后转向一旁的方长,起身行礼:“在下沈敬文,见过方先生。”

    “幸会。”方长还礼,而后两人重新坐下。

    桑子平在一旁问道:“敬文,这几年过得如何?”

    “还不错……”青年人听话地将杯中茶喝尽,而后给桑子平和慕安宁,讲述他这些年的经历。

    方长在一旁默不作声,没有打扰面前这幅重聚的场面。

    桑子平的这位大徒弟沈敬文,自从出师后,便自己去人间混迹。沈敬文平常所做,如桑子平曾经传授的那些一样,不断更换身份,体验不同的生活,从中找寻感悟,并寻找自己的道。

    这便是他们这一派修行之法,稍显粗糙,但很有效果。

    而且此法行起来也有讲究,即必须是在一处的故事已经走到了尽头,有了正当理由离开,才能更换身份去别处,不能不告而别。而且这个过程如同走钢丝一样,离开时不能留下过重的因果,否则会受到不轻反噬。

    甚至桑子平曾经告诉方长,不知道多少年前,曾经有这一派的人,因为失误只好以凡人身份活了百年才得以脱身。

    “……师父,你要去西域是为了何事?徒儿是否能够帮上忙。”

    谈话中,沈敬文颇为关切地对桑子平说道。

    桑子平摇摇头:

    “有方先生在旁边,不用担心什么,他修为通天,足以照应的好。至于去西域的原因……这几年你一直以凡人身份生活,又不通天象与数术,不知道也正常。”

    “又一次天地大劫将至,世间逐渐混乱,有生灵涂炭之虞。根据目前所得消息,乃是一伙妖怪们为了某些目的,在有组织有计划地搅乱人间,各地已经出现许多反抗者。”

    “方先生最近得知,妖怪们外派到各州府渗透的成员,乃是他们从四方的四个训练堂中,不断训练出来的,而且这个过程依然在持续。”

    “现在敌人的一大弱点,就是摊子铺的太大,导致各地可用人手不足,素质也良莠不齐,若是放任这些训练堂,说不定再过些年,我们要面对的就是训练有素、数量众多、经验丰富的敌人了。”

    “方先生准备去西域,由于之前和我有旧,路过这里时候过来拜访。恰好我曾经西行过,所以自告奋勇,和他一起去西域调查下这个训练堂的事情。若是有机会,出手阻碍一番敌人的筹划也是好的。”

    沈敬文听懂了,他十分乖巧地拱手说道:

    “师父您放心去做,我会看好家、照看好师弟的。”

    桑子平欣慰地点点头:“你办事我素来放心,还有你的医术没有落下吧?若是周围乡亲们上门求医,需要帮他们瞧病,顺便还要教授安宁。”

    “师父放心。”

    “对了,你二师弟那里,最近敬文你是否去探看过?”桑子平继续问道。

    沈敬文点点头,拿过旁边茶壶给自己倒上茶,晃悠了下又轻车熟路地拿过旁边铜壶,给茶壶中加上了热水,才对自己师父说道:

    “二师弟那里我前不久去过一次,他现在过得很是快活,虽然他平日里看起来很累。不过小和放弃了修行,只为了追求理想与理念,实在是让我有些惋惜。但他丝毫不后悔,甚至有些庆幸当初的选择。”

    “他带着许多人,每天在州里来回跑,测量、编制方案,或者带着许多人实施工程。由于天天待在外面,又没有修为护身,他现在已经黑了好几个颜色。倒是和他手下聚拢的哪些人,晒得颜色已经差不多深了。”

    桑子平说道:“他过得高兴,我也就放心了。不过你二师弟这条路可不好走,可以预见他定会遇到许多坎坷。”

    说完他伸出茶杯,沈敬文下意识地便提起茶壶,给师父倒上。

    接着,沈敬文继续说起了二师弟魏和:

    “他跟我说,理水分两种,一是治理水之泛滥,防洪抗涝,二是治理水之匮乏,抗旱备荒。这都是生民姓名所系之事,马虎不得。”

    “不过小和现在所任职的州府,本就水少,最近几年又有大旱的趋势,所以他一直在带着手下人,以兴修灌溉沟渠为主,又建造了几个储水库,涝时拦洪、旱时灌溉。”

    “希望这次百姓们能够少受些苦头,毕竟没有水打不到什么粮食,还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虽然目前情况不重,一般人家不至于饿死,但是路上行人皆面有饥色,能见到的老人孩子更是瘦弱——饥饿的滋味绝不好受。”

    师徒一起摇头叹气。

    倒是方长,在旁边听到百姓们所面临悲惨处境,有些动容。他打开自己包裹,取出来几个地薯,而后对沈敬文说道:

    “荒年可能是大劫的附属品,这几个地薯乃是云中山特产,我恰好在包里带了几个。它抗旱且生长较快,产量又大,晒干后又耐储存,可以用来减缓旱灾荒年的影响。送给你,待有机会可以带给魏和,让他妥善处理。”

    “啊这……”沈敬文有些不敢相信,不过还是伸手去接。

    “等等。”方长止住了他的动作,而后运转法力,朝着手中几个地薯一指。

    桑子平师徒三人只感觉一股强大灵机在周围流转而过,便知道面前方先生施展了个精妙的法术,他们有些疑惑地看着方长,等待着解释。

    ------------

    第229章 【知见障】

    方长将几个地薯往前一递,说道:

    “这几个种薯几年内不会腐朽,切成小块就可以种植。待长成后,可以将藤蔓截成段扦插,或者待结出的薯发芽后切块种植,易种好活。”

    却是他不知道沈敬文何时才会离开南屏山,特意施法避免这几只地薯朽坏。

    沈敬文郑重接过,说道:“若是真能耐旱备荒,不知道能活多少人性命,先生提供此物实是功德无量。”

    闻言方长摇摇头:

    “功德对于我倒是没啥大用处,不过是不违本心而已。另外此物也有缺陷,便是不耐涝,而且就这几个的话,一两年只能推广至州府,短时间内无法有太大的作用。”

    “抗灾这种事情,主要还是要靠人们自己,靠魏和一直在建造的沟渠水利,那才是煌煌正道,才是真正的功德无量。倒是以后若有旱灾,地薯还是可以起得上作用。”

    旁边桑子平也很赞同:“大劫中的荒年,往往是大劫的附属品,尽快终结此次大劫,对于我们来说才是第一要务。”

    …………

    大徒弟回来探望,桑子平很高兴。

    许久未见自然有许多话要说,所以他和方长约定,三天之后再一起出发,对此方长并无不可,毕竟西行之事并没有太过明确目标,时间上也不着急。

    方长走出屋门,正准备从后门出去上山看看,就见沈敬文在院内一座高棚上,正盘腿打坐修习完毕。

    收住呼吸,沈敬文从高棚上一跃而下,看到方长后,拱手道:“方先生。”

    “晨练呢?”方长随口说道,而后他看了沈敬文一下,却发现了不小问题。于是他对面前人说道:“你这样坚持,有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