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魁奇谈(二)

作品:《山海无境

    这所谓的“收徒看脸”, 并不是以貌取人的意思, 而是指眼缘。

    大多数宗门收徒只看新弟子本身的资质、悟性和心性等, 而沉魁在这些之外, 还加了一个独特的缘分论。

    但缘分这一说, 本身又是最飘渺不过的,实在无处可寻规律。于是纵览沉魁数百万年的历史,便能看见这么一个现象:任你实力再强, 若是不合他们眼缘, 照样被拒之门外;任你再是平凡不过, 若是一心向道而合了他们眼缘,便能破格被纳入门下。

    可不是像赌运气一般吗?

    许多有心气儿又被所谓的缘分论拒之门外的修士,对这个规矩十分愤恨,甚至一度认为沉魁在耍人玩。

    然而沉魁对此, 却有自己的说法。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大多数宗门的构成机制——内门和外门。这是两个完全不同层次的宗门弟子划分标准,彼此之间有着严格的界定, 甚至还有专门的身份令牌。

    那内门和外门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从宗门的角度来讲,外门是基础,内门则是一宗的核心。

    从培养弟子的角度上来讲,内门弟子有专门的师父指导, 而外门弟子是没有的。外门说起来更像是一个内门的预备班, 此中的修士没有特定的师父, 只有每隔一段时间的授课。

    倘若以现代的教育体系来比喻, 外门就如同大学时期的公选课, 授课老师甚至从头到尾都不认识其中任何一个学生,讲完课就完事儿,听不听随意;而内门弟子更像是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已经有了特定的导师,能得到一对一的专门指导。

    一般而言,新入门的弟子,除非是有背景或者资质实在出众,否则都得待在外门,经过一段时间的选拔和观察以后,才能被选入内门。有些宗门甚至要求所有新入门的弟子都必须在外门统一待上一段时间才能准入内门。

    对大多数宗门弟子而言,入外门易,入内门难。有些人终其一生,都不曾摸到过内门的边边,只能老死外门。一宗修士的身份对这些人而言更像是一个虚名,外人看来风光无限,内里如何,只能自己品味。

    即便如此,绝大多数人也对大宗门趋之若鹜。毕竟比之散修,大宗门的外门弟子已经好过太多了。

    大宗门也不会拒绝这些一心向道并且有几分资质的人。事实上,外门的存在对宗门和其弟子而言,是一件双赢的事。

    对宗门弟子而言,宗门除了给予他们庇护之外,本身还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只要自己足够优秀,总不至于被埋没了。只是修士本身的综合资质就是呈金字塔排列的,能得到资源的人总是少部分,大多数人都是金字塔塔底的那一部分。这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避免。

    对宗门而言,外门弟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论是作为战时的人员储备还是作平时的人才选拔,外门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外门的机制也能更进一步地刺激弟子之间的竞争,保持他们的活力……

    内外门划分的优势显而易见,修真界九成以上的宗门便都是这般做的。但沉魁不在这九成以上的宗内之列。

    沉魁是没有内外门这个说法的。每一个入了沉魁的修士,都是先被自家师父看中了才能选入沉魁,也就是说,修士只要入了沉魁,便有了自己的师父。

    倘若硬要以内外门这个说法来划分的话,那就是修士一入沉魁,便直接入了内门。

    沉魁所谓的眼缘论,便体现在这里。

    师父收徒弟可不比宗门收弟子,毕竟事关本门传承,还是一对一悉心教导,自然是要慎重的。事实上,每一个修士挑选自己的徒弟时,或多或少都有眼缘在里头。只不过沉魁把这个部分加重了,并且直接放在了入门的考验里,“看脸收徒”的名号才因此传了出去。

    对沉魁人而言,不合眼缘的人,便是资质再好,实力再强,背景再深,也是不收的。毕竟这可是师徒关系,一旦确立下来,都在彼此的人生里打上了烙印。除非主动终结或者一方陨落,否则这个关系都是存在的。

    既然要长长久久相处下去,可不是要寻彼此都看得顺眼的人当师徒吗?否则漫长的年月成了折磨,又何必呢?

    沉魁的这个“眼缘论”,说来其实是为师徒双方负责。但大多数人根本不关心其出发点到底是什么,他们只看得见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一旦入了沉魁,便是内门弟子。

    这如何不让人心动呢?

    谁都希望能得到器重。倘若不是想拜入特定之人座下,能直接拥有师父的话,谁还愿意挤在外门苦苦求一个机会呢?

    因此,每年求入沉魁的人数不胜数。

    但沉魁也不是来者不拒的。事实上,沉魁的选拔标准一向严苛,甚至比之大多数宗门对内门弟子的选拔还要严格。

    更别说在选拔标准之外,还有所谓的眼缘论了。

    严格的标准,神奇的眼缘论,却意外神话了沉魁的地位。外人看来只觉得沉魁是个十分难进的宗门,非绝世天骄不收,便因此更加趋之若鹜了。

    每年有意入沉魁的人,过了综合测试以后,会被聚在一起,让七脉中有意收徒的人一一挑选。若是被挑上了,便能入沉魁;若是遍历七脉都没能被挑上,便只能遗憾告别。

    沉魁七脉有着不同的收徒标准,各人脾性不同,有着不同的收徒喜好。于是才有实力高强而不一定入沉魁,实力平平而得跃龙门的说法。

    这般神奇的沉魁,在修士心中有着十分独特的地位。而在沉魁内,七脉之一的君字脉又格外不同。

    有句话说,泱泱沉魁,君字脉独得其三分气魄。这话虽有点捧了,但并不是空穴来风。

    不提君字脉这一脉的行事风格,从收徒和传承上来讲,这一脉的人格外少,各个是精英,并且格外热衷于从小培养弟子。

    君字脉如今的脉主君无咎,就是稚子之龄入的君字脉。他的师父是上一任君字脉的脉主,这一脉也被叫作君字脉嫡脉。这位前脉主还有一位师弟,这师弟一脉又被称作君字脉辅脉。君字脉的嫡脉与辅脉,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这前任嫡脉辅脉的师兄弟二人,在数十万年间一共只收了五个徒弟,君无咎这支师兄弟一共三人,辅脉的那支只有师兄弟两人。

    一脉传承只得五人,这在其他宗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甚至于是胡闹。

    修真界其实也讲究“多子多孙”,一门弟子如果多而成材,便能形成威慑。若不是实在抽不出空,一般而言,做师父的是不介意于多收几个徒弟的。

    但修真界的时间跨度实在太大了,倘若不是遭遇不幸,修士其实能活得很久。于是便出现这么一种情况:徒弟都收徒孙了,这位徒弟的师父的师父仍然健在。因此修真界的师徒关系图谱一拉出来就是一串儿,看得人脑袋疼。

    新入门的弟子,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往往就在记师门图谱上,师叔师侄师祖师公一堆记也记不住,分也分不清。

    但君字脉就没有这些烦恼了。他们的人数实在太少了,并且个顶个喜好神隐。一旦君字脉的前后脉主产生交替,辅脉这个名号便随之自动继承到脉主的同门师兄弟身上。这时候,前任嫡脉辅脉的各位长辈便默认自己已经卸下了担子了,寻常时候是不太管事的。

    君字脉人数少,每一个弟子便是整脉的心头宝。这一脉往往出现数千年乃至数万年间整个君字脉就一个宝贝疙瘩的情况。并且按照以往的规律来看,君字脉的这个宝贝疙瘩,在其成长的年岁里,往往不可能是无名之辈。

    这个规律,从君无咎的师父那一辈开始流传下来,没有一次出过差错。

    也是因为这样,沉魁君字脉要么不收徒,一旦收徒,就会传出各种各样的消息,十分引人注目。

    早在很久以前,君无咎就说过他这一生只会收四个弟子。前三个弟子他收得相对低调且顺利,但这剩下的第四弟子,却多有波折。

    无他,有太多人盯着了!

    纵览君无咎的前三位徒弟。大徒弟君归鹤出身青霄界的一修真豪门;二徒弟澹台扶曦乃是浮云界启然国的大殿下;三徒弟佰牧青的父母乃是两位赫赫有名的尊者……这三人的出身非富即贵,本身又个顶个出色,便是放在整个修真界,都小有名气。

    便是不冲着君无咎的名号,只冲着这三位同门师兄姐的身份,他这第四徒的人选也低调不到哪儿去。

    有这三位师兄姐珠玉在前,无形中拔高了众人对君无咎第四徒的期许和要求。大多数自恃资质的人甚至不敢前去毛遂自荐,只暗含期许等着被君无咎选上。

    也不乏有人以势相请,希望君无咎能收下自家的小辈。

    事实上,这样的人还不少。

    青霄界这般大,除了青霄三大宗之外,还有许多个稍次一等的宗门,宗门之外,还有修真家族……这些势力之中,曾有许多高层带着诚意,请求君无咎收下自家后辈。

    这些人敢上来求一个脸面,自然是有底气的。一是自家的势力不差,二是自家的小辈拿得出手。

    但即便如此,君无咎还是一个也没看上。

    都是要面子的人,这些人当然心里不太舒服了。但君无咎这些年来撅了太多人的面子了,彼此之间还有个平衡,便也没谁说什么酸话了。

    大多数人甚至觉得,君无咎搞不好是在等着谁家的小辈出生呢!毕竟君字脉一向喜好从小培养弟子,君无咎不收徒,没准是时机未到。

    这样想着,众人心里还有着点盼头。

    谁知道不声不响间,君无咎的第四徒竟然定下来了!还是个出身低界面的小辈……弃他们家资质顶尖出身非凡的小辈而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酸,这不是把他们这些人的面子往地上踩吗?

    眼缘一说也就唬唬外人罢了,君无咎再是厉害,难不成还真敢用这个借口搪塞他们这些人不成?

    还是说他那个便宜弟子真的很出色?

    倒是要好好瞧瞧了!

    ※※※※※※※※※※※※※※※※※※※※

    缺7更,目前存稿情况堪忧。

    不如就直接等到五一其间日万吧?_(:3ゝ∠)_

    明天看看挣不挣扎得动。

    晚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