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下】(360-361)

作品:《大明天下(第四卷)

    2019年12月1日

    第三百六十章·整饬吏治

    “总制三边都御史杨一清称病请辞。

    兵部议三边总制并非常设拟不再派员接任。

    刘瑾倚在黑漆嵌螺钿花鸟罗汉床上闭目养神耳听着丁寿一本本念着通政司呈送来的各部奏疏。

    “陕西三边广人稀若无大员总理鞑子犯边之时恐各边将逡巡不前畏敌避战”刘瑾揉了揉眉间的皱纹“仿成化王越故事三边总制一职不可或缺巡抚陕西右副都御使才宽阔达不羁遇事裁决无滞可总制延绥、宁夏、甘肃三边军务。

    丁寿提笔作批少顷拿起另外一本奏疏打开念道:“甘肃巡抚右副都御使曹元上奏:分守中官张昭奉皇命遣军士捕捉虎豹臣窃以军士出境搜捕恐启边衅上疏请止。

    刘瑾哂笑“身为边臣不思整军备武只道恪守边界固步自封鼠目寸光。

    丁寿笑道:“依公公看这道奏疏是留中不发还是驳回申饬?”

    “他所说不无道理也算谋国之举申饬就不必了既然不愿做便让他去陕西做巡抚吧。

    ”刘瑾道。

    丁寿应了一声又道:“另外吏部奏报自闰正月奉旨查减截止三月查出各衙门原额之外非要剧务而添置者有数百人之多请旨如何处置。

    刘瑾不屑冷笑“陛下即位之初内阁借先帝遗诏之名裁撤内监与锦衣卫上万人各部冗员却视而不见裁了几个方税课局便是交差了真是好算盘。

    “这些陋习他们都视为泛常了便是马负图这般有君子之名的也不乏任用亲眷之举只在吏部便增设六个主事的空缺也难怪落下把柄给人。

    ”丁寿都不用动用锦衣卫何天衢弹劾马文升的黑材料里就有一条‘徇私欺罔’。

    “天下岂有这等便宜事这几百人全部开革一个不留。

    ”刘瑾拿过奏疏翻看了几眼丢在一边道。

    “这……公公并非小子多事这数百官员有兵备、管粮、捕盗、水利各种职司一次革除若引得方混乱殊为不妙。

    ”丁寿犹豫一番还是觉得该劝老太监不要意气用事。

    “方百姓无异于往时钱粮军需无加于旧额为何各类职官比旧时加倍?”

    刘瑾将奏疏甩给丁寿“你自己看看方上既有按察司管屯佥事兼管抚民又有政使司用参政抚民政使司执掌钱粮分守官自合催督今添官督粮分守官又干何事?按察司执掌刑名分巡官自合问刑今添官理刑分巡官又干何事?官职之冗散不言可知留之何用!”

    “跟了咱家这么长时间了这点眼光魄力也没有还能成什么大事!”刘瑾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语气。

    被喷了一脸唾沫星子的丁寿讨个没趣“公公说的是小子这便批注。

    “慢着各衙门添设及兵备等官可革提学事关文教虽为添置可以留存;另国朝旧制各省立三司分辖民生、刑名、军务巡抚官本为权宜之设天顺年间亦曾革罢此等文官留置无益谕令召回各巡抚都御史。

    “公公这个方才还……”丁寿提笔犯难革除天下巡抚?咱方才任命那几个还没到任就下岗了?

    “九边总领戎机漕运关系大计皆不在革除之列只罢腹里各省。

    ”刘瑾随后又道。

    还好这老太监知道轻重丁寿松了口气提笔一一标记。

    “再加一条京官养病三年不赴部者革职为民。

    ”刘瑾笑意森然“大明的俸禄不养白吃饭的。

    丁大人正在刘老太监的鞭策下奋笔疾书又一位司礼太监火急火燎赶了过来。

    “刘公公内阁这帮子大头巾越来也不像话了。

    魏彬扯着公鸭嗓进了屋子仰头灌了一碗凉茶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呼哧呼哧开始喘气。

    刘瑾看他的样子微微皱眉淡然道:“又怎么了?”

    “别提了。

    ”这位司礼监秉笔太监一扭头恰看见正盘坐在炕桌前批红的丁寿眼睛瞬间就红了指着丁寿的手指直哆嗦“你……”

    你瞪着我干什么二爷家里美婢娇妾的要不是老太监逼着谁愿意过来管你们这些国家大事同样心塞的丁寿反目瞪视毫不示弱。

    丁寿哪里晓得魏彬心中的苦楚刘瑾大权在握内外奏疏都带回宅中批阅参决再由内阁焦芳润色李东阳审阅颁发里面没他们秉笔太监的事了整日里闲得这几位没蛋的爷们都开始蛋疼了。

    没了实权总得落点实惠吧里子没了好歹面子上总要过得去吧今儿倒好面子里子丢个干净魏彬越想越是委屈扭头对着刘瑾嚎道:“公公您得给我们几个做主啊!”

    听魏彬倒出了一肚子的苦水丁寿才晓得是怎么回事这还真不是魏彬几个没事找事他们去内阁倒真是为了公干。

    大明弘治十六年内阁三公上奏拟将历代史书摘其尤切治道者贯穿成编以便御览拟定了杨廷和等十九名礼部、翰林院、詹事府、太常寺、左右春坊等衙门官员担任纂修官同时调集大量文臣为誊录可谓声势浩大。

    经历了正德元年的那场折腾刘健、谢迁回家抱娃了李东阳顺势接任总裁官焦芳位居其后不过焦老大人对这事不太上心他更在意自己做总裁的《孝宗实录》被压制了这么多年笔杆子好不容易握在手里了焦阁老想以笔做刀报复的人多着呢。

    总之一番波折这套全书九十二卷记事起自伏羲终于元末的《历代通鉴纂要》终于在正德二年告成了随即交付内府刊刻这期间却出了岔子。

    负责督刊的太监们核对时发现其中有纸张装潢颠倒便上报了司礼监魏彬也是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专门跑了趟内阁毕竟书是你们编的怎么更定顺序也该由你们来可巧这一日李东阳不在内阁当值焦芳认为自己不是总裁问责也轮不到他王鏊更是看见内官便不顺眼这二位言语间便有些怠慢这可让魏公公那柔弱的小心灵受了莫大的创伤。

    明人有俗语称:三个性儿不要惹他。

    所谓三个性儿分是闺女性儿秀才性儿还有便是太监性儿。

    不提伤春悲秋的闺女性和酸水直冒的秀才性单只太监性儿便不可捉摸戏台上看到悲情处经常恸哭失声多泪常颦平日里又喜怒无常任意闹事但若和你看对了眼常常又是‘头也可割与人’。

    这类人身体残缺又最在意别人眼光内阁的二位阁老一时礼数不周旁人或许没觉得是甚大事对魏彬来说简直和踩了尾巴一样急匆匆就跑过来向刘瑾告黑状。

    “只这一处错漏?”听完魏彬的小报告刘瑾眼皮微抬轻声问道。

    “何止!”魏彬咋呼道“书中字划浓淡不均及差讹等足有百余处本想着不与这般大头巾们斤斤计较可他们也太不把万岁爷的编书旨意当回事啦!”

    说句实在话大明朝的这帮文官们倒也不是在编书时憋着坏成心想犯错只不过历来他们习惯性不太把老朱家的事当回事而已。

    别说编书了就是定制年号这等一朝大事从明初到明末都是一直在糊弄着来永乐爷的年号南宋那位方腊方大教主就用过这不是打着朱老四的脸告诉他是反贼么;明英宗夺门之变复位多不容易文臣给上了个‘天顺’的年号大元天顺帝阿速吉八的骨头才凉了几年啊;至于小木匠的年号重了几个朝代就不去说了其中有一位还是和朱八八一起夺天下的徐寿辉可李白的‘明断自天启’总该有所耳闻吧也只能说

    这帮文官们赶上了好年头要是活在‘清风不识字’的大清盛世怕是连祖坟都被人刨干净了。

    不扯远的就说而今这位小皇帝吧他的年号是根据《尚书·大禹谟》里“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取得看起来颇有深度可惜不但重了大理、西夏的年号还和唐朝岐王李业之子李珍密谋作乱时的年号雷同内阁三公和礼部官们根本就没有细细考证素来与内阁不睦的马文升考察科道官时直接出题‘宰相须用读书人’就是暗讽此事当然嘴炮一时爽马文升的结果很悲催刘大夏与何天衢联手弹劾他能这么顺利内阁的几位起了多大作用就不须提了。

    大明朝的文官们不学无术、随便应付皇帝已经习以为常了可大明朝有文化的太监们自觉总该要点脸替主子辩驳一下于是天启朝的内监汤盛写了一本《历代年号考略》明白指出:本朝年号十六而误重前代者五实词臣失于参考之过。

    这些自然是后话而今的焦芳也不知道只是因为今天上班时少陪了几个笑脸又会在朝堂上掀起一场怎样的风波……

    最新找回4F4F4FCOM

    第三百六十一章·醉翁之意

    正德二年七月初一朔日大朝。

    明代皇帝饱受后人非议的一项罪名便是‘懒朝’被说成怠政昏庸的表现与之对比的便是我大清的历代勤勉圣君好像做皇帝的每天早起接受百官磕头便可君明臣贤天下太平实际上皇帝每日坐朝接见百官亲断庶政恰恰是大明朝开创的而且明朝不只有早朝还有午朝(晚朝)的。

    朱元璋废中书省以后政事散于六部皇帝亲身坐朝事事过目除了朝参官员还召来各耆老、人才、学官、儒者将官子弟年纪稍长者皆令“随朝观政”“四方来者云拥而林”朱元璋坐在门上亲“试文辞询问经史及民间政事得失”往往一语相得即予优擢用人“面选者多”官员犯法也常“面责而处之”这样的早朝听政带有洪武皇帝浓厚的个人治国色彩后代子孙想学也学不来。

    素来以勤政出名的永乐皇帝五征漠北大部分时间在马背上过不可能整日在奉天门上朝朝会的政事属性已然淡化“百官有事奏者以次入奏无事者退治职务”晚年多疾更直接把政务交由太子处置朝会基本算是停了。

    只当了一年皇帝的大胖子朱高炽听政不时到了宣宗时便是大臣们也开始偷懒了动辄几百人的失朝朱瞻基任用内阁票拟协助处理政务朝会政治功能进一步弱化。

    明英宗冲龄即位三杨辅政想出一个每朝奏事不得超过八件的‘好主意’就这几件事也要提前一日进呈由他们几位预先写完处理意见皇帝照着批示回答即可朝会彻底成了面子工程。

    至于那位被称作‘昏君’代表的成化皇帝就更别提了成化四年的一次午朝他老人家都坐在龙椅上了大臣还没个影儿把宪宗爷气得不行“尔等常以勤政为言及朕视午朝却有怠慢”虽然生了一肚子闷气朱见深最后还是宽宥了这帮放了自己鸽子的大臣成化二十一年上谕“盛暑祁寒朝官侍卫人等难于久立今后每岁自五月至七月、十一月至次年正月止奏五事余仍旧”得朝会处理的政事又缩水了。

    到了孝宗这好脾气的皇帝登基大臣们就开始彻底放飞了弘治六年六月己巳“会昌侯孙铭等四百八十人朝参不至”;八年二月丙子“丰城侯李玺而下六百二十余人”不到;六月乙丑“文武官武安侯郑英等八百八人朝参不到”;十五年八月辛亥日不至者“泰宁侯陈璇等一千一百六十人”。

    历史上的正德小皇帝后期南征北巡四处折腾免朝已是常态朱厚熜登位一心要和自己堂哥别苗头嘉靖初年常天不亮就点烛上朝后来也渐渐觉得没意思了至于文武大臣们为了不上朝想出来的办法更是五花八门“或借言公差或妄称疾病填注门籍岁无虚月”“经年累月称疾不朝”嘉靖帝夺俸甚至交法司处置等等措施也刹不住这股风气干脆皇帝自己也撂挑子了从嘉靖十三年以后近三十年不朝。

    还有那位‘青史有名’的怠政皇帝朱翊钧人孩子也不是没勤快过可就是江陵当国时张居正将朝会改为了逢每月三、六、九日上朝可见张相国也觉得每日上朝没什么鸟用至于后来万历因为和大臣斗气停朝可不代表人在后宫里没处理政务要不然那些年打的仗是谁拍板定的不上朝的原因他那位修道的爷爷早就给出了回答:“朝堂一坐亦何益?”“早朝率多弥文至军国大务何尝不日经心?”“止是一早朝始终不一耳”人家军国大事每日上心只是腻歪了见那帮冲他吐口水的大臣而已。

    如此这般可见无论皇帝还是大臣彼此都认为早朝就是个样子货无干国家大事可是明末国势日颓有些不知脑子里想些什么的大臣便将朝会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典型代表就是那位被九千岁弄死的东林大佬左光斗“皇上御朝则天下安不御朝则天下危早朝则救天下之全迟御则救天下之半若终不御朝则天下终无救而已矣”他说这话有理没理有自挂东南枝的崇祯爷到阴间和他辩论去。

    清袭明制连朝会制度也一并继承其实从康熙建立奏折制以后这个所谓每日早朝制度的实用性连脱裤子放屁都算不上了可人家大清皇帝们宁愿每天身陷在各刮风下雨百姓兵丁拾金不昧等垃圾奏折的汪洋大海中也要抱残守缺的死守着朱元璋创立的朝会制度从这点看野猪皮的后代们还真算得上大明朝的孝子贤孙。

    今天的文武百官们一如往日朝参已毕便打算各回衙门办公突然有中使传谕令五府六部大臣及科道官员齐集左顺门。

    群臣心中疑惧前番金水桥听旨五十几名各级官员位列‘奸党’榜示朝堂这回又要弄出什么动静。

    虽有疑虑又不敢抗命群臣战战兢兢来至左顺门只见门前竖着一柄红罗伞盖伞下摆着一几一椅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彬坐在椅子上翘着二郎腿在几个小太监的伺候下品茶。

    见当面并不是刘瑾群臣暗松了口气李东阳上前拱手道:“魏公公不知上谕召我等前来所为何事?”

    魏彬冷笑一声“李阁老因为什么你心里还不清楚么。

    不理一脸错愕的李东阳魏彬起身阴阳怪气道:“万岁爷交待的差事咱家便是有天大的难处也唯有尽心尽力去办可有些人啊白读了一肚子书不把咱家放在眼里也就罢了可不把万岁爷的差事放在心上——便是大逆不道了。

    “魏公公这从何说起?”李东阳茫然问道。

    “咱家便与阁老从头说。

    ”魏彬扭头对身后道:“把那些书里的错漏都捡出来给他们瞧瞧。

    “是公公。

    ”几个小太监尖着嗓子应了一声将九十二卷的《历代通鉴纂要》分别拿了出来。

    “《历代通鉴纂要》卷首《凡例》

    字画浓淡不均处五处……”

    “《历代通鉴纂要》卷二十:汉献帝建安六年条有错讹三处……”

    “《历代通鉴纂要》卷四十七:贞观二十一年条太宗杀其弟纳其妃引录不当……”

    随着一个个公鸭嗓将百余处差讹朗声念出李东阳以下等礼部、翰林院的官儿们面子上开始有些挂不住了。

    礼部左侍郎刘玑踏前一步道:“魏公公《历代通鉴纂要》书成近百卷引载史料浩瀚驳杂成书之期已定仓促校阅时或微有差讹亦所难免。

    魏彬眼睛一翻冷笑道:“微有差讹?刘大人不愧是两榜进士出身一字千钧一个‘微’字便是有一百大板也推掉了八十吧。

    “你……”刘玑怒目而视。

    “我什么?先顾顾你吧。

    “给事中潘铎、御史杨武上本弹劾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刘玑等受命编纂……”魏彬略微停顿一下见刘玑幡然变色嘴角轻勾振振衣袖继续道:“光禄寺卿周文通等职专誊写不能研精其事俱宜究治。

    “魏公公老夫身为总裁官……”

    “阁老莫急有你的事。

    ”魏彬打断李东阳道“李东阳身为总裁官失于检点责亦难辞。

    李东阳眼中闪过一丝疑虑苦笑道:“身膺重任校阅不周致书成有错老夫岂能无罪幸有魏公公心细如发明灯指路不至酿成大错老夫代编纂诸君谢过公公了。

    被捧了一句的魏彬浑身轻飘飘的哈哈一笑“李相哪里话咱家不过拾遗补阙眼睛就难免毒了些怎比得上阁老大才啊。

    李东阳陪笑一阵突然道:“但不知对这二人的题本圣意又是如何裁决?”

    “陛下认为这题本言之有理令涉事所司详核书内差讹及誊写官姓名奏上。

    魏彬说完又小声叮咛了句“阁老无须担心您老虽说担着总裁的名头可凭您与刘公公的交情这股风刮不到您的头上。

    李东阳笑着道谢送走了扬眉吐气的魏彬转过脸来已是一脸忧色。

    “阁老潘杨二人的这份题本内阁可曾收到?”詹事府詹事杨廷和上前问道。

    李东阳摇头“来此之前老夫同你等一样也是一头雾水。

    “上奏时银台未曾递交内阁未经票拟明旨已出难道是刘瑾……”杨廷和警觉言道。

    李东阳点点头喟然道:“老夫忧心这是要兴大狱的前兆啊!”

    ***

    “你觉得咱家是小题大作?”

    刘瑾在书案上搁笔笑看立在身前的丁寿。

    “是有那么一点杀鸡用牛刀的感觉。

    ”丁寿用拇指和食指比划了个头发丝细的距离讪笑道:“翰林院那帮酸子自恃清贵平日散漫惯了写的文章都狗屁不通编史时有失考据怕也是难免。

    这倒不是二爷成心黑翰林院那班词臣京城内流传四大不靠谱‘翰林院文章’位居其一另外三个分别是‘武库司刀抢’负责皇帝御膳和宫廷筵宴的‘光禄寺茶汤’还有一个治死了n个大明皇帝的‘太医院药方’。

    大明军备虽说不至于像一些段子所说的‘总兵戴生锈头盔’和‘三刀捅不死牛’但工部督造官上下其手、虚应故事确是真的;至于太医院的药方那位宁可天天吃铅汞化合物也坚持不吃药的道君皇帝最有发言权。

    光禄寺卿位列小九卿光禄寺自设银库这里的官儿都是实打实的肥缺中饱私囊是家常便饭天知道供应一个吃素的弘治皇帝仅弘治十四年光禄寺银库见底不算还倒欠了户部太仓银库四万两是什么样的骚操作才能干得出来最缺德的是这帮孙子贪了皇帝的饭钱还不干事给皇帝做的菜一路往咸、浓、厚、重口味上靠连明朝老百姓都看不下去“今大官进御饮食之属皆无珍错殊味不过鱼肉牲牢以燔炙酿厚为胜耳”想知道明代皇帝宫廷菜什么味道吗吃两天大食堂就什么都清楚了嘉靖以后的皇帝们实在不愿再遭这份活罪“每日所进之膳俱司礼监掌印、秉笔、掌东厂者二三人轮办之”太监们给皇帝办事无论如何也比外朝的文官们靠谱些。

    能和以上三者并列翰林院里学问什么水平可想而知不过好歹现在是正德朝了起码不会再出现弘治爷那会‘礼部六尚书一员黄老;翰林十学士五个白丁’的盛况。

    刘瑾也被丁寿挖苦翰林院的言辞引得莞尔虚点丁寿道:“你小子呀莫不是以为他们只是不小心在编书时出了些疏漏而咱家处置他们也是一时意气?”

    “难道不是么?”丁寿笑着应道。

    刘瑾收敛笑容“这么想可是小瞧了咱家也小瞧了左班文臣。

    “你且瞧瞧这帮酸子在书里夹了多少私货。

    ”刘瑾抬手唤过丁寿指着案上自己用朱笔划出的《历代通鉴纂要》部分誊抄。

    “秦二世二年以赵高为中丞相事臣等谨按:宦者之祸始于赵高盖皆隔绝蒙蔽之术以愚其君而利其私图遂为后来奸佞乱贼之祖……”

    “曹魏文帝黄初二年魏立法自今后家不得干事条臣等谨按:外戚专政而西京亡中官擅权而东京亡此曹魏不远之鉴也夫禁微者易而救末者难……岂非万世人君当谨守者哉!”

    “唐宪宗元和四年削夺王承忠官爵发兵讨之事宪宗以中官为大将乱政也!”

    “宋徽宗重和七年封宦者童贯为广阳郡王条臣等谨按:君主癫悖如此他日屈辱虏廷无怪乎……”

    “臣等谨按:炀帝之筑西苑穷极华丽自以为此乐可以长保也不知江都西阁之祸已伏于此千日之乐不足偿一时之苦岂非万世之永鉴哉……”

    到这里丁寿已经念不下去了秦汉唐宋阉寺之祸暗指刘瑾等八虎隋炀帝的西苑可和他而今盖的豹房异曲同工这已经是指桑骂槐了。

    “这帮杂碎一口一个‘臣等谨按’以史代谏借古讽今其心可诛!”丁寿狠狠一拍桌案咬牙切齿道:“公公这事交给我了诏狱里最近空了不少刚好用这帮大头巾去添添人气至于他们编的这些东西留给他们身后做纸钱。

    刘瑾不置可否淡然道:“以史为鉴可知兴亡此书编纂不易见解也颇有独到之处国朝定鼎以来历代先皇皆广修史书普惠天下咱家可不愿做这千古罪人。

    “难道明知遭了他们算计还要捏鼻子认了不成!”丁寿可不信老太监的脾气会做这等赔本事。

    “算了?好戏还未开锣呢。

    ”刘瑾阴沉一笑踌躇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