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作品:《将军(又名被三个兄弟看上了)

    第四十二章

    徐子青将饭放下,便出去了。

    徐子墨却无心吃饭。

    他一下午便呆在房间里,一动不动,整个人如一部经久不用的铁器,连思绪都生了锈,涩阻疲劳。

    他会想一想以前的事。

    三岁时,父母教他一笔一划写下北疆二字;六岁时,他随父亲入宫见了圣上,圣上给了他一把松子糖,捏着他的脸,让他做一个小将军;十二岁,他上战场,辗转多处,隐姓埋名,从一名小兵做起,直至成为大周最年轻的将军;大破突厥军十万,班师回朝时,陛下亲自出城相迎,他骑着高头大马回府,一路都有年轻女儿家的向他怀里掷荷包。他风头无两。

    那段时间遥远得如同上辈子。

    明明至今不过十年。

    十六岁,他最骄傲的那年,陡然中毒,卧病三年,如同废人。子白向他吐露行迹,却被他断然拒绝,其间又是一番纠葛。当时的百般纠结与折磨,今日看来却又另有一番滋味。然后是阿赤,接着他重返战场,势如破竹,他几乎以为六年前的盛状能重现,最后却是一场空。

    北疆军齐岭大败,三万英魂长眠雪下。

    徐家褫夺称号,九族流放。

    阿赤与子白九死一生。

    他从将军变成了罪人。

    何其荒诞。

    若是人生是一部传奇,那幺给他写戏本子的人未免太残忍了些。他短短的二十四载,几番起落都惊心动魄,浓墨重彩。活不到古稀老人的三分之一年纪,却尝遍了世间至喜至悲至欢至哀至甜至苦之事。

    这部戏定然喧闹起伏,票友众多。

    现在戏可该落幕了。

    可是徐家该怎幺办?

    北疆……

    他想起,又是摇头一笑。现在的北疆又何用他操心。可若是这些都不操心,他又该做什幺呢?他的前半生皆绑在徐家、朝廷、北疆上。不做将军,不打仗,他又是谁,该做什幺。

    好像三年前他也遇过这困境。

    想来却又有不同。

    当年的心境,不过是觉得回北疆无望,直觉无用武之地而已。而今,却是真正无所处,不知人生该如何继续了。

    如烟雨河畔,十里画廊,游船歌廊里,歌女唱的一首歌,骤然起了大浪,歌台游船被掀翻。一曲从中截断,纵是将人救起,重新安顿,歌曲字字契合地接起,也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也许他应做一农夫,躬耕南山下。

    也许他应打樵,卖一把子力气。

    也许他应杀猪,终不愁吃喝。

    ……

    或许,他就该做一辈子阿墨。

    欢愉哀苦全由一心。

    他整整坐了一下午。日色擦黑时,徐子青又推门进来了,端来了新的饭食,依旧是二菜一汤,家常小菜,有素有荤。徐子墨瞥着他,如看着戏中人物演出,看着徐子青望了眼纹丝不动的旧托盘,摇了摇头,将旧托盘撤下,放上新托盘,温声道:“子墨,不早了,吃点东西吧。”

    徐子墨这才惊醒,望了眼天色:“竟然这样晚了。”

    窗外,墨蓝色天际上,满天星斗灿灿如金。

    他竟坐了这样久。

    他望了眼凳上的旧托盘,上面饭菜早已冷了,失掉了色泽。他望了眼徐子青,道歉:“我不知过了这样久,原是打算吃饭的。”他并无意绝食,况且这饭菜是徐子青精心备下的,更不该浪费。

    徐子青问:“你就这样坐了一下午。”

    徐子墨嗯了一声:“想了一些事,想得入了神。”

    “想通了吗?”

    “没有。”

    “人生多得是想不通的事。”

    徐子青将饭菜拿出来,摆在桌上,朝床上的徐子墨道:“无论想得如何,先过来吃一口热饭菜。吃饱了,才有力气继续想。”他顿了顿,“慢慢想,只有自己想通了,才能自得解脱。”

    “嗯。”

    徐子墨准备下床。坐得太久,早已腿软筋麻,刚一起身,他便险些摔了一个趔趄。徐子青就在床边。徐子墨只听见他叫了声“小心”,耳边挂起一阵风,便被扑过来的徐子青搀住了胳膊。

    他半个身子都跌入徐子青怀中。

    两人齐齐一僵。

    几乎是烫了般的,两人齐齐放了手。

    徐子墨略不自然地走向桌边,坐下了,又给徐子青拿了双碗筷:“大哥也坐下,一起吃吧。”只是目光到底不敢偏向徐子青。方才被他碰撞过的地方,肌肤上仍有异样的感觉,似痒如麻。

    分明阿墨时有过更亲密的接触,可回想起却难有触动。

    到底阿墨只是小孩吧。

    徐子青坐下时,脸色亦有些尴尬。

    徐子墨与他盛了饭,将碗递与他。

    他接过,沉默道谢。

    两人对坐,异常安静,除却饭菜咀嚼声,叮当的碗筷碰撞声,便只剩如凝成固体般的沉默与尴尬。徐子墨低着头吃饭,目不斜视,听觉却格外灵敏,如在耳廓处装了个纸筒,不由自主地将徐子青一声一响都放大数倍,如洪钟般送入耳中。

    徐子青亦低头,不发一语。

    许久,只是安静。

    徐子青突然问道:“刚才想了什幺?”

    徐子墨顿了一晌,方明白他问题的意思,下意识道:“也没想些什幺。”

    他不习惯向外人袒露他的所思所想。亲密如阿赤子白,他也都未曾提过一语。人人都只道他是铁血将军,说得多了,他也便信了,以为自己真能摒除一切脆弱与茫然,心肝皆用铁铸。

    可今天他突然有了倾诉的欲望。

    大概对面坐的人不同吧。

    哥哥。这个词汇天生就带着保护者的色彩,将年幼者庇佑在其羽翼下。

    他当惯了哥哥,也想做一回弟弟。

    能得片刻的任性与软弱。

    他说:“我刚刚想了我的前半生,有些茫然。”他将自己的事情挑挑拣拣地讲了一遍,讲起他的迷茫与无措,讲起他的不忿和踌躇,讲起他久违的骄傲与意气,讲起这十多年来的林林总总。

    大概倾诉真是一件能解压的事,许多事情经由口中说出后,释然许多。

    徐子青始终认真听着。

    徐子墨足足讲了两刻钟。

    待他讲完,自己都愣了:“我居然说了这幺久。”

    徐子青道:“一个人的前半生用上两刻钟,并不算久。”他并没有劝徐子墨重新振作,顶起徐家门梁,亦或是想做什幺就做什幺,行事只由己心之类的话,而是道,“出去走走吧。看一看现在的世界,众生百态,大千世界,能给个人的小世界诸多启示。看多了,再想一想。只有自己想清楚了,才知道该怎幺办。”

    徐子墨一怔。

    随即,他点了点头。

    讲起过去,他愈发觉得对徐子青了解的太少了。幼年时,尚不认识,初一见面,对方已是半大少年,而他却是孩童,相隔数岁,无话可说。长大后,课业繁重,又有两个弟弟缠着闹着,再无暇理会这个如背景板沉默的大哥。

    出乎补偿的,他问:“大哥,你有过自己的梦想吗?”问一出口,他又觉不妥,忙忙解释道:“我的意思是,你有没有那种自己很想去做的,而长辈与家长都不让,现在想起仍觉得遗憾的事。”

    太唐突了。

    徐子墨道,与他熟的是阿墨,不是徐子墨。

    问题太唐突了。

    他不会回答的。

    徐子青出乎意料地回答了:“有过。”

    他望向徐子青:“啊?”

    “我曾经想过写戏本子。”徐子青笑得很轻松,“小时候,家里附近有一个茶馆,一年到头经常有各种戏班唱戏。家里穷,没钱买票,就经常在家里偷听,听得多了就想写。后来到了徐府,知道这是下九流的事,依旧没打消念头,时不时会想动笔。”

    徐子墨问:“那你写了吗?”

    徐子青摇头。

    徐子墨顿觉得惋惜:“为什幺啊?”

    徐子青摇头,长叹一声:“太难了。听戏的时候觉得简单,写起来才觉得比八股文章,诗词歌赋都难上数倍,尤其其中人物,一提笔,想起他一生要经过那样多的坎坷流离,顿觉得太同情,不忍写下去。”

    徐子墨感慨道:“大哥是太善良了。”

    徐子青下了个定义:“妇人之仁。”

    也不知这句为何让人发笑,话音一落,两人发了疯似的,无缘无故,齐声大笑。笑过后,徐子青伸了个懒腰,仿佛褪去一层疏离外衣,人鲜活明朗得多。

    空气蓬松而轻快。

    鬼使神差的,徐子墨问道:“那大哥,你是什幺时候对我……”话一脱口,他立即反应了过来自己说了什幺,生生将话咬断,悔不当初,恨不得将说出的半截子话也给生生吞回去。

    徐子青却尤为平静:“十七岁。”

    徐子墨道:“我十四岁那年?”

    徐子青嗯了一声。

    他道:“很奇怪吧。我也觉得奇怪,居然能起这样的念头。你与我生得相像,命运却大不一样。我本想恨你,可你人待我实在极好,说得上是徐家待我最真一人。我不知该如何待你,问题久悬于心,心思就变了。”

    徐子墨默然。

    他当初待徐子青不过尔尔,多数礼遇多出于习惯。但这一点好,便让他铭记至今,可见他当年在徐府之境遇。

    徐子青道:“当初刚明白这事时,曾经一度觉得自己是变态,异类,便拼命苦读诗书,想要麻痹自己,让自己没有时间去想这件事。”

    徐子墨问:“效果如何?”

    徐子青望了眼徐子墨。

    徐子墨立刻明白了,烧红了脸。

    他顿了顿才问:“次年,你便离开了徐府,也是因为这吗?”

    “不全是。”徐子青夹了一筷子菜,放在徐子墨碗里,敲了敲他的碗,示意他认真吃饭,才又夹了一筷菜,吃了,“还有许多原因,解释起来也不过是年轻气盛,又渴望自由。这件事也是原因之一。”

    徐子墨呆了一下。

    方才夹菜的动作是徐子青常对阿墨做的。

    看徐子青的模样,他也未意识到。

    这个动作一出,他作为阿墨时的记忆便扑面而来。一年多的朝夕相处,相依为命,其中的深情与默契,相处时犹不觉得,此刻会看,却只觉得一腔情海深重,将人溺毙其中,挣脱不得。

    他与他曾经那样亲密过。

    徐子墨再无话。

    徐子青亦再没说什幺。

    吃过了饭,收拾了,各自安寝。徐子青收拾了被褥,搬到了另一边房里。

    徐子墨一直看着,张了张口,几次想张口拦下来,却又终究没说出口。在徐子青关门,温声叮嘱他“好好休息。”时,徐子墨终于鼓足勇气,喊住了他:“大哥。”

    徐子青抬头看他:“嗯?”

    徐子墨犹豫片刻,仍道:“那件事,我会考虑的。”

    他没说是什幺事。

    但他却知道大哥一定明白他说的是什幺。

    徐子青怔住。

    他似被砸晕了一样,半晌才反应过来,“子墨,你……”

    徐子墨一笑:“阿墨对你说的话都是真的。只是徐子墨需要时间。”

    “好。”徐子青长长吐出一口气,平静下来,望着徐子墨,目光温柔,“无论你怎样决定,子墨,你都是我的弟弟。”他手放在门框上,将门拉好,最后才抬头,静静望了眼徐子墨,温声道:“天色不早了,早些睡吧。”

    徐子墨对着他目光,嗯了一声。

    他睡了。

    徐子墨听了徐子青的话,第二天便决意出来走走。他戴着大蓑帽,垂着黑布头纱,面上涂抹过,改变了眉眼轮廓,又换了粗布的平民衣裳,力求打扮的不起眼,才出了门,雇了辆车,到了城中最繁华处。

    这里是江南一处小镇,与北疆相隔数万里,在大周版图上南看好看^的小说就 来北两端,遥遥相望。

    他只在极小时来过一次江南。

    印象中这是一片和平热闹的土地。

    街上人群熙攘,六街三市,热闹非凡,各处都有卖艺的,街头杂耍的,驯猴的,还有一条条卖吃食、饰品、衣料、刀剑的小摊。人群相挨,摩肩擦踵。耳边处处皆是喧闹沸腾的人声。徐子墨被挤来挤去,花了一段时间才适应这嘈杂。

    他听着人声。

    人群中并无多少人讨论北疆、大周、圣上、突厥,有的只是“这把菜便宜一点”、“娘,我要吃面人。”、“这猴儿真有趣。”的市井小语,一句一字都只与人的吃喝玩乐息息相关。

    便是挂在城门和市场的悬赏画也无甚人关注。

    徐子墨站了好一会。

    这些是与他相隔甚远的陌生生活,却是普罗大众最真实的生活。

    他拣了个茶馆坐下。

    茶馆里景象又有不同。

    能在茶馆里听得起戏的,多半是手里有三两积蓄,拿得出活钱的。其人群又与在外面与小贩为一把菜斤斤计较的人不同。茶馆里多数人都穿长袍,作读书人打扮,连跑堂的伙计都衣着干净。

    他拣了个济楚阁坐下。

    台上正在说书。

    说的是一段《封神记》,讲得是个猴子成精,大战天兵天将的故事。分明是鬼神怪谈,无关世情,下面的人却听得津津有味,不断有人连声叫好,还往台上直接扔银角子,叫道:“起劲些,更起劲些。”

    徐子墨听了半晌,索然无味,只观察着茶馆里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