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下】(71)

作品:《大明天下

    作者:hui3292018129字数:10133[第七十一章内库]仁寿宫,暖阁。

    谈允贤双目微阖,雪白纤长的手指轻搭在太后伸出的皓腕上,神态静穆。

    朱厚照、丁寿君臣二人眼巴巴地看着这位女医诊病,片刻后,谈允贤收手起身。

    「怎么样?」「如何?」面对二人关切问话,谈允贤微微摇了摇头。

    朱厚照的心悬了起来,丁寿急切道:「药石罔效么?」「没有大碍。

    」谈允贤的回话让丁寿恨不得掐死她,没事你摇什么头啊。

    谈允贤坐在桌前,提笔写方,边写边道:「太后凤体亏损,需要进补。

    」「无妨,我那里有许多高丽人参,给太后当饭吃都可以。

    」丁寿难得大方。

    抬头看了丁寿一眼,谈允贤埋头继续书写,道:「人参虽好,火气还嫌大了些,不能多吃。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太后之病当以滋阴为主。

    」谈允贤放下笔,将纸上墨迹吹干,递给梅金书,道:「早晨用人参膏,日中用煎药八物汤,加干山药、酸枣仁、辰砂、蒲黄、木通、远志,水二钟、姜三片煎服。

    晚用琥珀镇心丸,至三更用清气化痰丸,不出三月,凤体自愈。

    」梅金书细细看了看方子,连连点头称妙,「这是用朱震亨的《丹溪方》与丘真人的《摘玄子》药方相辅相佐,文武并用,恰到好处,难怪家父时常夸赞于你,师妹果然医道国手。

    」「师兄言重,也是托了师兄连日来借书之德,小妹眼界得以舒展,方得此方。

    」谈允贤欠身施礼。

    朱厚照可没兴趣听这二人探讨医理,听说方子可用,立即抢了过来,吩咐宫人速速制备。

    丁寿凑到谈允贤近前,低声问道:「太后这病根究竟为何?」张太后这病得莫名其妙,二爷还是觉得心里没底。

    望了望榻上昏沉沉的太后,谈允贤迎着丁寿满是希冀的目光,浅笑道:「东翁恕罪,医者当为病者讳……」************「看到了,看到了。

    」小皇帝举着一个黄澄澄的长筒,站在奉天殿平台上又蹦又跳。

    「你说这叫什么来着?」朱厚照扭头问道。

    「千里镜。

    」丁寿陪着笑脸道。

    几副药下去,太后病情见好,丁寿担心朱厚照又追着自己要女人,琢磨着怎么给他找个事做。

    相处久了,二爷算是清楚这熊孩子的性子,跳脱好动,想一出是一出,给他找点事干能清静好一阵子。

    恰好南镇抚司那边来信,他前番让江南工匠琢磨制作的望远镜终于成了,明朝各地匠户执行的是轮班进京服役,当然一来一往折腾时间太长,属于劳民伤财,朝廷也不断延长轮班期限,有三年一轮、四年一轮的,成化年间干脆下令,愿意出银子的可以顶替劳役,这也是大清匠班银的来由。

    不过此时缴银代役还不是定制,京城中也有常驻工匠,南镇抚司见是朝中红得发紫的丁大人吩咐,不敢怠慢,抽调能工巧匠听从安排。

    丁寿还是小瞧了老祖宗,当初只觉得明朝有眼镜不可思议,细打听原来国人玩透镜已经几千年了,《淮南万毕术》里甚至有用冰加工成球形透镜的方法,东汉张衡还借助透镜观察月亮,眼镜这东西如今在大明是稀罕物的原因是透明玻璃不易得,价格才居高不下。

    当然这些问题对于丁大人来说不成问题,刚从朝鲜搜刮了一笔的丁寿不在乎几两银子一副的眼镜,琉璃厂那边一时指望不上,他直接让谭淑贞购置了大批的替代品。

    「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山海经.南山经》中早有记载,放着水晶不用,更待何时。

    有了丁寿讲解组合使用的原理,分清目镜和物镜所使用的透镜区别,再加上源源不断的透明水晶供应,南镇抚司的工匠多番试验,终于制造出了本时空的第一个「望远镜」。

    看着兴高采烈玩得嗨起的朱厚照,丁寿松了口气,这望远镜寒酸了些,没那些复杂的透镜组,不过打发这个熊孩子尽够了,自己能消停好一阵子。

    「老刘,是老刘。

    」朱厚照眼睛紧贴着望远镜,大呼小叫道。

    被朱厚照召唤过来的刘瑾上前行礼,随即怀中被塞进了一个黄铜物件。

    按着雀跃的朱厚照指点,刘瑾小心翼翼地将望远镜放在眼前,随即眼前突变的景象让他面色一变,匆忙移开眼睛,才长出一口气。

    刘瑾的表现很符合朱厚照预期,他得意地问道:「这是丁寿做出来的千里镜,怎么样?」「不想这小子还精于制器之术,端是不错。

    」刘瑾点了点头,双手将望远镜呈还朱厚照,「陛下玩的时候小心脚底,别摔咯。

    」朱厚照睁大眼睛,讶异地看着刘瑾,「你以为这是玩闹之物?」「不是么?」刘瑾看向丁寿。

    「是啊,不是么?」丁寿点头又马上摇头,迷茫地看向小皇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朱厚照挥动着手中之物,意气风发道:「碧海扬波,草原奔驰,朕有了此物便可洞察敌机,事半功倍。

    」丁寿张大了嘴巴,半晌才道:「陛下圣明。

    」败家孩子你现在连出紫禁城都费劲,想得倒挺远。

    二爷被封建皇帝的科技实用意识刺激到了自尊心。

    朱厚照不见刘瑾应和,纳闷问道:「老刘,你认为我说的不对?」「万岁圣心烛照,自然是对的,只是……」刘瑾期期道:「只是……」「只是什么?」朱厚照将千里镜扔给丁寿,转身进了奉天殿,边走边道:「就讨厌你这吞吞吐吐的样子,有话直说。

    」「只是利器在手,也要看有无持器之人。

    」刘瑾偷眼打量了下皇帝,躬身道。

    朱厚照哈地一声,不以为意道:「大明有雄兵百万,单这京营便有十余万虎狼选锋,还愁无持器之人。

    」「陛下,老奴听闻京营无操久矣,实忧心其是否堪用。

    」「什么?此事当真?」朱厚照大惊失色,若是京营都不堪一用,他将来跃马沙场,带谁玩去。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刘瑾神色淡淡,只是轻轻吐出这八个字。

    朱厚照略一思索,便道:「刘瑾,朕命你提督京营,务必严行操练之法,不得懈怠。

    」「臣刘瑾领旨。

    」刘瑾端端正正跪倒在奉天殿内,改称以示郑重。

    丁寿钦佩地看着老太监背影,高啊,这才叫顺水推舟,不声不响拿下了京营兵权,自己那点耍心眼、递小话的行径与之相比,简直是过家家的水平。

    ************京师京营自永乐迁都以后便已设立,最初由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组成。

    永乐皇帝五征蒙古,追亡逐北,便是依靠着这三大营精锐,朱小四是马背上得来的江山,打起仗来也是简单粗暴,神机营火器当先,轰乱敌军阵型,三千营骑兵跟上抽刀砍人,击溃残敌,随后五军营步兵清场。

    看起来是不是眼熟,四百年后法兰西那位小个子用几乎一样的战术放翻了整个欧洲。

    可惜三大营主力于土木之祸损失殆尽,景泰时少保于谦收拾余烬,从中拣选精锐十万,设立「十团营」,每营各分神机、五军等三营,原来的三大营被称呼为「老家」,其后团营几经变革,成化初年增至十二营,由十二侯分掌,一人总领,监以内臣、兵部尚书提督。

    校场旌旗猎猎,京营虎贲纵横。

    点将台上,兵部尚书许进高居正中,左右分别是新任提督京营的刘瑾,还有被刘瑾拉来凑数的锦衣卫指挥使丁寿。

    团营众将分坐两侧,许尚书轻捋下颌短须,笑对二人道:「英国公告病,今日阅操由本官主持,二位可有异议?」刘瑾两眼半睁半闭,面无表情,侧身道:「本兵久在边陲,深悉沙场征伐之道,自是不二之选。

    」「既如此,本官僭越了。

    」许进笑意满满,鼻翼两侧的法令纹更趋明显。

    令旗挥动,金鼓齐鸣。

    精选出来的一万京营将士旗帜鲜明,兵甲齐整,在阳光之下耀眼生辉。

    跟随将令趋前退后,不住变幻阵型,霎时间,校场之上沙尘漫天,军威赫赫。

    约莫半日,京营操演已毕,人马重新集结,一个个虎背熊腰的京营将士头颅高昂,腰背挺直,对待自家今日表现很是满意,只等台上评阅后,回去喝顿小酒犒劳自己。

    许进意度闲雅,笑问道:「刘公公,在座诸公,某之操演可还入眼?」刘瑾点头道:「许本兵不愧边事干才,军马调度谈笑间耳,陛下圣明,任用得人。

    」两旁众将也纷纷赞道:「部堂大人熟读兵书,胸怀韬略,吾等粗人自是比不了的。

    」「诸位都是世代簪缨,本官如何能及啊。

    」许进与众将说笑,众将只是恭维不停。

    忽然间许进笑容转冷,众将心中打鼓,不知这位兵部尚书又起了什么主意。

    许进令中军上前,从操演军中提出三名小校,当众仗责。

    惨叫之声不断传到点将台上,众将彼此眼神交汇,不知许进为何点这三个倒霉蛋出来。

    上万京营将士满是不平的看着同袍受刑,颇有物伤其类之感,出操之后不见嘉奖,不讲情由的反施军法,咱当兵的命就如此低贱么,还不如兵皮一扒,逃了军籍,也是逍遥自在。

    行刑已毕,三人俱都昏死过去,许进令将人抬下,又扫视台上众人。

    刘瑾闭目不言,仿佛无事发生。

    丁寿莫名其妙,眼珠子来回乱转。

    众将又惊又俱,噤若寒蝉。

    许部堂呵呵一笑,「各军归营,诸位也都散了吧。

    」如蒙大赦的众将纷纷起身,带着一番操演后疲惫不堪的各部将士退去。

    「刘公公可知本官何故如此做?」许进端起茶水,轻呷了一口。

    「咱家正要请教。

    」刘瑾缓缓睁开眼帘。

    许进取出几封书信,递给刘瑾道:「公公请看。

    」刘瑾看信,一副恍然状,「原来是受了几位公爷的请托,这几个丘八得罪了贵人,真是不知死活。

    」「公公以为本官处置是否得当?」许进面带笑意,眼中光芒隐现。

    「行伍之间,有赏有罚乃是正理,本兵提督京营,此乃本分。

    」刘瑾称善,面色如常。

    「公公高见。

    」许进起身拱手,道:「本官还有部务在身,就不再此耽搁了,告辞。

    」「部堂大人好走。

    」刘瑾起身相送。

    转眼间,方才还庄严肃穆的京营校场一片萧索寂静。

    「督公,许东崖后面这出什么意思?」丁寿来至刘瑾身边,疑惑问道。

    「显示他在军中的资历威风,告诉咱家他许东崖与五府权贵关系匪浅。

    」刘瑾冷笑一声,「那三只挨打的小鸡是给我们这两只猴子看的。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军中赏罚竟成了结交权贵的手段,真是带的好兵啊!」刘瑾语含讥嘲,冷冷说道。

    「督公休与这等腐儒置气,好在京营将士军容齐整,未曾荒废。

    」丁寿开解道。

    「京营将士数十万,只这一万能战有什么用?」刘瑾哂然一笑,颇为不屑。

    丁寿心中一惊,「您是说……」「什么都没说。

    」刘瑾转身,「咱们看见的是人家给咱们看的,不想让咱看的得寻着去看……」************「什么?!京师之地军士逃亡者过半!!」乾清宫内,听了刘瑾奏报的朱厚照,将手中把玩的千里镜都惊掉在御案上。

    「京中诸卫军士不习操练,团营将士因占役过多,逃亡甚众。

    」刘瑾垂首奏道:「」殚忠「、」效义「二营一万五千余间军舍,本供官军调遣操练所居,但荒废已近二十年。

    」「选锋锐卒,国之重器,谁敢役使占用?」朱厚照大怒喝道。

    「五府勋贵,京营将领皆有此行,不胜枚举。

    」刘瑾奏道。

    「总有人带头吧,谁人居多?」不管那人是谁,朱厚照真的想杀一儆百了。

    刘瑾偷看了皇上一眼,诺诺不言。

    「说!」朱厚照加重语气。

    「弘治六年,先帝曾令三大营及团营官军修建昌国公与仙游公主陵墓……」刘瑾一句话便让朱厚照发不出火来,自个儿老爹让人修的自己外公和姑姑的墓,还能怎么着。

    「还有么?」朱厚照语气缓了缓。

    「弘治十年,调一万将士修万春宫,京营军士八千为金太夫人修建府邸,五千人修神乐观,三千人修城楼,另调集一万军士采集柴薪……」「另在太后原籍修建崇真宫……」朱厚照已经彻底没了脾气,「好了,不要说了。

    」小皇帝头疼地捂着脑袋,子不言父过,这锅只能自己背了。

    前事已不可追,只有后事弥补,朱厚照心中打定主意,「刘瑾……」「奴婢在。

    」刘瑾应声。

    「朕打算在大内操练军中锐卒,以强军威。

    」朱厚照涨红小脸,紧握拳头沉声道。

    「陛下要开内操?」刘瑾与丁寿对视一眼,惊道。

    「不错,既然五府六部不愿操演,那只有朕亲自来了。

    」朱厚照挥了挥拳头,「就在西苑豹房建造军舍,以供演军之需。

    」豹房!丁寿耳朵竖了起来,历史上大明鼎鼎的名称出现了,朱厚照的荒淫无道都是和豹房挂钩的,什么里面充满珍禽异兽,奇珍异宝,地下密室有如迷宫,美女成群,皇帝没事就大被同眠,和身边亲信玩个群p啥的,这事想想二爷心中就有些小激动。

    谁知刘瑾并不配合,老脸上的五官都要皱在一起了,「陛下,构建内操所需屋舍至少需银二十万两,内库实在拿不出这笔钱。

    」不是吧老刘,堂堂内府掌印连个二十万两都凑不出来,你太失职了吧,眼看自己可以和小皇帝开轰趴的机会要溜走了,丁寿心中怨念满满。

    「年初三边总制杨一清请筑边墙,大发帑金数十万,而今内库空虚,无银可用。

    」刘瑾郑重言道。

    和丁寿想的不一样,被黑了几百年的大明内库,可不是只给老朱家做开销的,而且打根儿上讲,大明内库才是根红苗正的正经出身。

    大明立国之初,朱元璋设立内十二库,整个大明朝的支出都是由内库负责,「人君以四海为家,固天下之财为天下之用,何以公私之别?」朱八八认为天下为公,积为天下所用,所以再设立什么国库就纯属多余,当然大清朝对这话有自己的认识,既然四海为家,拿了天下之财为自己修园子也是天经地义,不分彼此。

    文官们跳脚骂大明皇帝内库聚敛,可真把内十二库的承运库单拎出来做为皇帝小金库这事,可是文官先提出来的。

    正统初,副都御使周铨、户部尚书黄福等先后奏请,将江南夏税秋粮四百万石折银一百万两,作为「金花银」解往内承运库,这笔银子理论上皇帝只要为京城武官支付十余万两的俸禄,其他的您就自个儿开销吧。

    既然皇帝有了零花钱了,户部的太仓银库就在正统七年理所当然的成立了,原来内库所辖的盐课、关税等等统统纳入太仓,甚至籍没家财、援例上纳等,照单全收,丁鹤为自家弟弟纳的那个监生所交银子,一样是进了户部。

    当然偌大一个大明朝,收入绝不止内库和太仓,太仆寺的常盈库、工部节慎库、光禄寺和南京户部的银库,也都是明代国库的组成部分,不过「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彼此互不隶属,也不听你户部的吆喝。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大明朝银库分家,两边都觉得自己吃亏,朝臣以户部空虚,国用不足,经常要请发内帑;皇帝开销增多,钱不够花,要从太仓银库拿钱,互相不对眼。

    第一个从太仓银库挖出银子来的是《明史》中那位糊涂天子朱见深,不过这位爷也不含糊,成化二十年陕西、山西、河南旱灾,他除了免税外一次就发内帑二十五万赈济灾民,翻开《明实录》就会发现,常常有记载某皇帝大发帑金如何,或是赈灾或是兵饷或是平抑粮价,这些皇帝中有被记成怠政的,也有说昏君的,基本都没留下什么好话。

    成化帝就不说了,接手一个烂摊子,在位二十三年,抚流民,平瑶乱,收复河套,建州犁庭,顺带还把蒙古汗庭给端了,《明史》里除了个人生活的妇寺之祸实在编不出什么花样来,只能来个类推:「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

    」至于为什么国家太平强盛还是罪过了,自己脑补去。

    那位「在位多丰岁」万历皇帝,收了半辈子商税被批爱钱怠政,还定下了「明实亡于万历」的评语,让人戳了几百年脊梁骨,可经过万历朝的三大征,他还给子孙留下了几百万的内库,让天启皇帝在「众正盈朝」玩出的辽西溃败下还能一次拿出二百万两银子补救,这时候东林党魁又一改当初大骂神宗弊政的时候了,大赞皇祖深谋远虑,「逼」全特么被你们装了,一点机会都不给别人留。

    至于那位吊死在歪脖树上的崇祯爷,听说他被李自成从内库里抄出七千万两白银,会哭死在地府厕所;估计那位李闯也会纳闷:饿连崇祯那怂娃大门门上的金漆都刮咧,才凑了几千两,七千万?在啊达(哪里)?还有眼前这位正德皇帝,原本历史上他一共从内库提银二十二万九千二百两,还是分三次,落得什么名声就不要说了。

    史笔如刀!拿笔的人想怎么写就是另一回事了,倒也不是每个从国库拿银子的明朝皇帝都会被批,而且名声好坏与拿的银子多少绝不成正比,比如……「臣韩文拜见陛下。

    」内库没银子,朱厚照的想法与父祖一样,主意打到太仓银库。

    户部尚书对于突然被朱厚照召见有些心中没底,何况小皇帝对他属实太亲热了些。

    「韩爱卿免礼,快为韩爱卿赐坐,上茶。

    」朱厚照为了能大内演军也是拼了,含情脉脉的眼神让韩老大人有些接受不了。

    谢恩就座,韩文扫了扫立在朱厚照两侧的刘瑾与丁寿,暗想皇帝急着召见与这二人可有关系。

    「韩卿,朕今日召你前来,有一事不明,不知卿家可否为朕解惑?」朱厚照一副谦虚好学的乖宝宝样子。

    「陛下言重了,究是何事请试言一二,臣知无不言。

    」韩文在座上欠身道。

    「世人常说前宋富庶,我大明比之如何?」「世俗传闻,不可轻信。

    」问的是本科,韩文倒是没什么犹豫,「先帝时丘阁老对此曾言及一二……」「噢?韩卿可与朕细说。

    」朱厚照好学的模样让韩老大人满怀欣慰,捋髯笑道:「我朝疆宇比宋为广,而百年以来无甚钜费,凡宋所谓郊赉岁币祠禄皆无之,其最费者宗禄养兵荫子耳,然荫子止于武职,文臣无几。

    户口之数较之宋虽略相当,而今日垦田则过之远矣,所入既多,而所费比之又少,是宜国家储积数倍于宋。

    何况国朝今日之全盛庶富,非宋可比。

    」「如此说来我大明府库充盈,国有余银了!」朱厚照兴奋起来。

    韩文却立刻警醒,「不知陛下要待如何?」「内府空虚,请韩卿暂拨库银二十万两。

    」朱厚照犹豫了下,担心韩文不给,强调道:「只是暂借,待秋冬金花银解京,再行归还。

    」「陛下,户部无银可拨。

    」韩文起身道。

    「你方才还说了这许多,况且皇考在日,听叶淇之言,变革盐法,将纳粮开中变为纳银入库,太仓之银该是骤增才是。

    」朱厚照急了,翻出了旧账。

    「今时非比往日。

    」韩文义神色肃穆,朗声道:「国朝今有口四千六百八十万,垦田四百六十九万七千二百三十三顷,盐课折银二十万两,商税钞关不足二十万,加上马草折银等其他诸项,岁入一百四十九万两有奇。

    以岁用而言,给边折俸及内府成造宝册之类为一百万两,余皆贮之太仓以备饷边急用」朱厚照掰着手指头算算,又燃起一丝希望,「如此太仓积存,该有四百万两,最少也该有二百万。

    」「海内虚耗,兵荒相继,而今太仓只有银一百零五万两,已不足国用。

    」韩文淡淡说道。

    「堂堂天朝户部银库只有一百万两,钱哪去了!!?」朱厚照跳了起来。

    丁寿在边上不出声,默默盘算了下自己家底,从朝鲜赚的一笔加上黑吃黑掉邓忍的藏宝,心中笃定,略带同情的鄙视了一下大明皇帝。

    「近年所入,多有积欠,本就亏于原额。

    」韩大人对自己这摊业务看来了然于胸,张口即答道:「而所出之数又过于往年,岁用已多至五百余万两,故太仓入不敷出。

    」「五百万两!银子都花哪儿去了?」熊孩子被吓得一屁股坐回龙椅上。

    韩文抬眼偷觑了下小皇帝,敛眉低目轻声道:「陛下即位以来,为先帝修筑山陵、筹备大婚及赏赍军卒便耗银一百八十万两……」怎么这事又绕到自己身上了,眨巴眨巴眼,朱厚照眼泪都快下来了,先皇没修皇陵就突然驾崩了,做儿子的总不能让亲爹一直躺在寿皇殿里吧;蒙古小王子趁着国丧来犯,打退了总得论功行赏吧;琢磨一圈好似也只有自己的大婚是可以省钱的地方了。

    朱厚照呐呐道:「如此说来,朕的大婚却是靡费了……」韩文心中狂喜,能令皇帝自减大婚用度,这事传出去妥妥名声爆棚啊,面上还是一副恭谨道:「陛下圣明,如今天下水旱频仍,边储缺乏,皇上初登大宝,宜慎俭德、怀永图……」在一旁的刘瑾忍无可忍,喝道:「韩文大胆,陛下大婚乃国之盛事,礼制本该用银六十万两,户部几番推脱,减至四十万两,尔还不知收敛,得寸进尺,可晓人臣之礼!!」韩文不慌不恼,谦谦道:「礼有定制,确非臣下所敢轻议,然凡赏赍,必酌时宜,从省约,由近及远而财用以充。

    」「你……」刘瑾还要争论,朱厚照打断道:「好了,就依韩卿所言,减去十万两吧。

    」「陛下以身示朴,崇俭尚德,万民之福。

    」好话又不要钱,韩尚书不吝惜这几句。

    「韩卿,历年积欠之事又该如何处置?」朱厚照无力歪倒在龙椅上,只觉得脑仁疼得要炸开了。

    「按照惯例,请陛下恩旨蠲免。

    」韩文理所当然道。

    「什么?免了!!」小皇帝又一次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不交的税赋直接减免,那以后谁还交税,朱厚照真觉得自己脑子跟不上文臣思路。

    「蒙元无道,太祖以布衣起于淮右,深哀民生多艰,国朝初立,兴水利,劝农桑,与民生息;又慨叹前朝之苛敛,洪武元年,谕中书省群臣曰:善政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两宋苛捐之多,时人不可以尽举,亦不能遍知。

    朱子曾谓: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

    太祖引以为鉴,洪武三年谆谆告诫户部:善理财者,不病民以利官,必生财以富民……」韩老大人滔滔不绝,动不动就引出一段太祖训来,朱厚照辩无可辩,有口难言,好不容易逮到韩文话中空当,插嘴问道:「户部究竟何意?」到底岁数大了,嘚啵这么长时间气有点接不上,韩文喝口茶润了润嗓子,缓口气道:「遵从祖训:量入度出,毋复挠民。

    」狠狠喘了口粗气,朱厚照耐着性子打商量道:「由周边府库暂借如何?」韩文没有回答,而是说起另一件事,「前几日总督仓储户部侍郎陈清曾有奏疏交于银台,不知陛下可曾御览?」「哦?」朱厚照瞄了眼御案上摞着的通政司呈送的题本,摇了摇头,「还没看到,有何要事么?」「只有一事:天下仓储,处处空虚。

    」韩文一字一顿道。

    朱厚照一张脸彻底垮了下来,喃喃自语道:「太仓银库,存积几无;天下仓储,处处空虚……」苦笑一声,「朕这万乘之君,四海之主有什么意思,不过一个穷措大罢了。

    」韩文不动声色地乜斜了一旁侍立的刘瑾一眼,嘴角轻勾,沉声道:「老臣有一事请奏。

    」「说吧。

    」朱厚照甩了甩袖子,他现在什么兴致也没有。

    「先帝时曾多次从太仓取银共数百万两,而今海内空虚,国无用度,臣乞陛下敕承运库内官,核内库所积金银册籍,部分拨还户部,以备应急之需。

    」朱厚照闻言蓦地看向刘瑾,丁寿见老太监瞬间脸色死人般苍白,不带一丝血色。

    「陛下,不知内库可否……」韩文继续进言。

    「此事再议,着令户部会同内阁九卿,廷议国库空虚之事。

    」朱厚照道。

    韩文一愣,随即脱口道:「何须再议……」「韩——卿,退下。

    」朱厚照声音不大,却夹含着帝王之威。

    「臣遵旨,臣告退。

    」不知何故,韩文后背淌下一丝冷汗,隐隐后悔今日似乎说的多了。

    乾清宫内,朱厚照端坐龙椅。

    刘瑾匍匐在御案之前。

    「韩文所说,可是实情?」朱厚照轻声道。

    「是。

    」刘瑾道。

    「内库存银呢?」朱厚照仍是轻轻问道,不复先前少年急迫之态。

    刘瑾以额触地,「不止户部所调之银,祖宗内藏之积,至弘治年尽矣。

    」「如何花销?」朱厚照不见喜怒。

    「内承运库二十年来放支银两,累数百万,支销全无印簿。

    」刘瑾身子轻轻发抖,静候小皇帝的雷霆之怒。

    不止过了多久,一双明黄缎面的靴子出现在眼前,一只手托住他颤抖的手臂,轻声道:「起来吧,怎么早不跟朕说?」「陛下……」刘瑾声音有些哽咽,「您不怀疑老奴监守自盗?」「你成天随在朕身边,执掌内府才几天啊,岂能都由你一人顶着。

    」朱厚照微笑,随即又轻叹一声,「若是连你都骗我,这天下还有谁可信?」「陛下隆恩,老奴必粉身以报。

    」刘瑾老泪盈眶,丁寿还从未见他如此失态。

    「下去歇着吧,朕想静静。

    」朱厚照很是疲惫,对着周边宫人道。

    丁寿也要告退,却被朱厚照拦住,「陪朕聊聊。

    」聊就聊吧,你一屁股坐地上算怎么回事,二爷都不好意思坐凳子了。

    无奈,丁寿挨着朱厚照肩并肩地坐到了地上。

    「唉~」皇帝一声长叹。

    「唉~」丁寿长叹一声。

    「你叹什么气?」朱厚照问道。

    「皇上又为什么叹气?」丁寿反问。

    「朕富有四海,为天下之主,却连区区二十万两银子都拿不出,还不该叹气么?」朱厚照眨了眨眼。

    「君忧臣辱,当皇帝的都这么惨了,做臣子的陪着叹口气还不该么?」丁寿挑了挑眉。

    「哈。

    」朱厚照用肩膀撞了丁寿一下。

    「哈哈。

    」丁寿回撞。

    「哈哈哈。

    」二人扭打在一起。

    半个时辰后。

    「不打了,不打了。

    免得让人说朕以君压臣。

    」朱厚照团龙袍扣子也开了,翼善冠早不知飞到哪去了。

    「不打就不打,省的你说我以大欺小。

    」丁寿把飞到殿角的靴子捡起来穿上。

    「你倒是个没心肝的,便是老刘也不敢这么对我放肆。

    」朱厚照四肢大张,躺在地上道。

    「刘公公把您当主子供着,当真龙天子捧着,自然不敢。

    而我么……」丁寿把刚穿上的靴子在地上踩了踩,「还是先把皇上当成个人看。

    」「冲你这句大不敬的话,朕将来饶你一次不死。

    」挺尸的朱厚照指着丁寿道。

    「那我趁热多说几句?」丁寿眼睛一亮。

    朱厚照脱下脚下靴子就扔了过去,「再说朕现在就把你砍了。

    」丁寿接过靴子,笑了笑,走到小皇帝身前,「其实皇上也不用妄自菲薄,您坐拥大明万里江山,千秋基业,论起固定资产,该是天下第一首富。

    」「固定资产?」朱厚照喃喃重复几句,明白意思后,笑骂道:「诡辩。

    」「打也打了,闹也闹了,说点正经的。

    」丁寿把靴子为小皇帝穿上,道。

    「朕这个皇帝,如今哪还有正经事做?」朱厚照寥寥道。

    丁寿把赖在地上的小皇帝拉了起来,「建豹房的事交给我了。

    」「你——?」朱厚照有些不相信,随即撇嘴道:「朕没钱给你。

    」「先欠着,有钱了再说。

    」丁寿大度地一挥手。

    看着丁寿不像说笑,朱厚照雀跃起来,狠狠给了他肩头一拳,「果然够朋友。

    」瞧着又恢复少年性情的朱厚照,丁寿揉肩苦笑,心道:京营废弛,盗贼横行,边事糜烂,盐政败坏,土地兼并,府库空虚,这就是史书上的「弘治中兴」,先帝爷啊,你给自家儿子留下了个什么烂摊子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