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自主创新的能力

作品:《明末之巨宼逆袭

    “很容易断?”李元利皱了皱眉,这拔钢丝可不是他的专业啊,谁知道要如何才能改善?

    就连这拔丝机,也是汤若望带人弄出来的,他并没有参与到其中。

    早在十四世纪,欧洲就出现了水力和人力结合的拔丝机用来拔铁丝,虽然由于冶炼水平的原因拔不出来钢丝,但原理却都是一样,而且也不复杂,汤若望在半年前就带人制造出了拔丝机。

    大兴军现在用的罐钢法,已经可以铸成各种钢坯,有了合适的钢坯,自然可以轧制成钢板,再轧制成盘条,有了盘条,自然就可以拔出来钢丝。

    不过说者容易做者难,钢坯轧制成钢板、盘条都不算难,难就难在将盘条拉成钢丝。

    “是的,很容易断,而且有时还拉不动。”汤若望点了点头,满怀期望地看着李元利道。在他的心目中,李元利在科学技术上的造诣可是远远高于他的。

    钢丝绳?李元利似乎有一些很模糊的印象,但一时之间却想不起来,他对汤若望道:“明天咱们再来研究这个问题。老汤,这是你们耶稣会新派到中国来的传教士,他想见见你,所以我把他带到这儿来了。”

    身后的南怀仁站出来用德语说道:“白尔神父,我是费尔兰德·韦尔比斯特,是这次跟随马天尼神父一同来到中国的,请问您是被大兴军扣留在这儿的吗?”

    李元利不悦地咳嗽了一声,“南怀仁先生,我觉得在这种场合你说德语是对我的不尊重。”

    南怀仁吃了一惊,这个汉王殿下怎么会听得出来这是德语?他看了一眼汤若望,却发现他似乎已经是见怪不怪。

    其实这对于经历过地球村时代的李元利来说,要听出这是德语还真不是什么难事,虽然现在的德语和后世的德语有很大的区别,不过他还是能一下就听出来,没别的原因,就是凭感觉。

    西方国家的语言基本是从拉丁语衍变而来的,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和法语有百分之九十出自拉丁语,英语也有百分之七十是从拉丁文转化而来,德语和俄语也有不少是从拉丁语中引入的。

    在十七世纪法语成为西方国家通用语言之前,除了上层贵族说拉丁语外,欧洲人大多都是说本国语言,反正相差也不是很大,连蒙带猜也能听得明白。

    英语和德语都是属于日耳曼语系,在中世纪之前关系如同表兄弟一般密切。现代英语比十七世纪的英语多了大量的词汇,而且语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要不然李元利也能用英语和汤若望进行简单的交流。

    不过李元利从来没有想过去学什么外语来同外国人交流,前世学习英语的历程已经让他痛苦不堪!他现在的想法是将汉语推向全世界,让汉语成为全世界的通用语。

    汤若望见李元利提出了抗议,于是用南京官话对南怀仁道:“这不是扣留的问题,是我自己对大兴军超前的科技产生了兴趣,还有汉王殿下……他的知识非常广博,我认为他的学识已经超越了我在罗马学院的导师!而实际上,他现在就是我的导师!”

    十七世纪五十年代的欧洲刚刚迈入近代科学的大门,但也仅此而已。数学方面,算术和代数具有了近代外貌,代数方法和几何方法刚刚开始融合,笛卡尔的解析几何还只是个雏形,牛顿的微积分还要再过十年才能始创。

    在光学方面,虽然已经发明出了望远镜和显微镜,但仍然存在许多缺陷,因为许多重要的光学原理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

    物理化学方面,十七世纪还只是它们的萌芽阶段。

    而在工业机械方面更不用说,欧洲虽然已经有了高炉,但炼出来的那都是铁,而且还是生铁,基本上是用来铸炮,而想要得到钢这种材料,欧洲人表示还是用块炼法来来回回锻打才比较实在。

    炼钢都难,那就更不用说什么机械了。

    至于哲学这种能把人忽悠疯了的玩意,不是普通人能够解释得了的。

    这样说起来,李元利在这个年代确实能够称得上是一位大科学家,也完全有资格做汤若望的导师。

    “白尔神父,我听说你们正在研究一种能够举起十万斤生物的机械,它只使用气体的力,是这样的吗?”南怀仁问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没错!实际上就种机械的动力部分早就已经在大兴军中开始使用了,我们现在只是研制它的机械部分。”

    “那您刚才说的钢丝绳缆是怎么回事?”

    “把钢拉成很长的细丝,然后再把多股钢丝扭成绳缆……现在的问题是,钢丝很容易断……”汤若望抱怨了一句。

    这对南怀仁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钢不都是小块小块的吗?怎么可能被拉成很长的细丝?

    “好了,南怀仁先生,既然已经到了这儿,那就不必急于一时,我们先吃饭,明天早上再亲自去看吧!”

    钢铁厂虽然没有完全建成,但四周已经建起了高高的院墙,而且占地宽阔,亲兵们在空旷处扎起了营帐。李元利没有离开,钢铁厂还有几间空房,住房子肯定比帐篷要舒服。

    吃完了饭,李元利便将等候在旁边的李化等人叫了过来,问道:“弄得怎么样了?”

    李化负责蒸汽机小组,他问的自然就是船用蒸汽机。

    “王爷,您来得可真巧!半月前造了一台小的做试验,改进后又重新造了一台,但还没组装完,明天应该就可以了!”李化看起来挺有信心,但李元利却还是有些担心。

    这一次制造的蒸汽机又有了很大的改进,从原来的单胀式改成了三胀式。

    说起来这还真不是李元利的功劳,多胀的概念是蒸汽机小组里一个叫王福的年轻人提出来的,他看到蒸汽机在工作时,排放出来的蒸汽仍然有很高的压强和温度,于是就有了这个想法。

    为什么不能把这些作为废气排出来的蒸汽利用起来呢?把两个汽缸并联在一起应该也行吧?这小伙子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就开始茶不思饭不想,天天苦苦思索这个问题,直到上次李元利来三水时,他才将这个想法提了出来。